《比较文学概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乃乔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301053924
  • 页数:411 页
图书介绍:其一,首先是创新。这主要体现在对比较文学学科定义的认识理解上,具体地说,即是引进并提出了“本体论”――“视域”的概念。虽然有关比较文学学科定义的这一说法,国外学者已有涉及,但我国学者对此却是或认识不足,或语焉不详,故长期以来认为比较文学乃是方法论的看法占了主导地位。北大版《概论》以两章的篇幅,集中阐述了有关“视域”的概念,并对此作了论证,指出:比较文学固然是用比较的手段作跨语言、民族、国家、学科、文化的文学比较,但它更主要也更关键的是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宏阔的视域,让我们由此看到比较文学的“本体”――通过比较,全方位地认识世界文化背景下的各国文学与文化,及其内在的共通发展规律。 其二,努力体现新世纪的时代内容与特色。这虽是本书问世时间的客观有利条件――它出版于21世纪的开端,但更应该看作是作者在这方面集体努力的结果,他们有意识地将跨世纪的内容――文化研究的引入,比较文

序 乐黛云 1

第一章 发展论 1

第一节 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 1

1 全球化的界定 1

2 接受或抵制:文化全球化引发的争论 3

3 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 6

第二节 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渊源 8

1 比较文学的萌芽 8

2 比较文学的诞生 10

3 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历程 13

第三节 中国比较文学史发展溯源 23

1 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 23

2 中国比较文学的建立 27

3 中国比较文学的兴盛 31

第四节 比较文学在21世纪文学研究中的发展走向 36

1 比较文学在未来文学研究中的作用 36

2 比较文学未来的学科定位 38

第五节 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 43

1 文化研究溯源 43

2 对文化研究的辨析与批评 45

3 定位与发展: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 48

第二章 本体论 52

第一节 关于“比较”与“文学”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分析 52

1 从汉语字面上对“比较”产生误读的两种可能性 52

2 在印欧语系下对“比较”理解的困惑与误读 55

3 在东西方语境下“文学”被误读的语言修辞原因 58

第二节 比较文学重要概念的介绍及其定义分析 62

1 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 62

2 美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 66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 72

1 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 72

2 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学理关系及其三种类型的意义 74

3 比较文学与“四个跨越”的内在意义链 79

第四节 五种相关学科的概念界分及比较文学的定义 82

1 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的界分 82

2 总体文学及其两个层面意义的整合 86

3 世界文学及其四个层面的理论分析 89

4 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93

第五节 比较文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 99

1 什么是比较文学的本体论 99

2 什么是比较视域 103

3 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107

4 比较视域的内质与可比性原则 111

5 比较文学属于本体论而不属于方法论 117

第三章 视域论 121

第一节 比较视域的多元性及开放性特征 121

1 比较视域的流动性及联系性 121

2 比较视域的多元性及开放性 123

3 比较视域的自觉性 125

4 比较视域对于当今文学研究的重要性 127

第二节 比较视域中的文学对话 128

1 对话机制及对话平台 128

2 对话模式研究:互识、互证及互补 130

3 对话过程:模仿——过滤——文化阐释——新文化样式的创造 131

4 文化利用对中西方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133

第三节 比较视域中的跨学科研究 135

1 混生——交叉互渗与分类——多维意义链 135

2 文学与哲学的互渗 137

3 文学与宗教的互渗 139

4 文学与心理学的互渗 142

5 文学与艺术的互渗 145

6 科际整合与比较规限 149

第四节 比较文学与国外汉学的学科同异性 153

1 什么是“国外汉学” 153

2 国外汉学的历史蕴涵 156

3 国外汉学的学术蕴涵 158

4 比较文学如何借鉴和利用国外汉学 160

第四章 学派论 164

第一节 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 164

1 法国学派的形成与主要理论主张 164

2 影响研究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内容 167

第二节 美国学派与平行研究 172

1 美国学派的形成基本主张 172

2 平行研究的主要内涵、理论根据与具体方法 176

3 平行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79

第三节 俄国学派与历史诗学研究 183

1 民族性的种种诉状:俄国比较文学发展历程 183

2 以历史诗学研究表达民族性诉求:俄国比较文学特征 190

第四节 中国学派与阐发研究 196

1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跨文化 196

2 中国学派的折衷精神 198

3 中国学派的阐发研究 200

4 中国学派的意义与局限 204

第五章 类型论 207

第一节 文类学与“形式” 207

1 比较文学的文类学概述 207

2 比较文学的文类学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209

3 比较文学的文类学研究个案举要 211

第二节 主题学与“流变” 214

1 主题学的成立 214

2 主题与母题 216

3 题材、形象与意象 219

第三节 形象学与“他者” 224

1 什么是比较文学形象学 224

2 如何进行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 226

3 形象学研究的特点 230

4 形象学研究的前景 230

第四节 类型学与“通律” 232

1 类型学研究:学术史问题 232

2 类型学的基本理论:“借用”与“影响” 234

3 形成类型的两种基本途径 238

4 类型学研究的一般理论背景 238

5 类型学研究的目标:通律 241

第六章 范例论 243

第一节 互动:中国文学与欧美文学的比较研究 243

1 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与互动研究的意义 243

2 中国古典诗歌与美国现代诗歌的现代性 246

3 西方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歌的现代性 250

4 互动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学科意义 254

第二节 接受:中国文学与俄苏文学的比较研究 255

1 中国对俄国“虚无党小说”的接受 255

2 中国现代作家对俄苏文学的艺术接受 258

3 普希金在中国的接受 261

第三节 影响: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的比较研究 265

1 从日本汉文学看中国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265

2 从物语文学看中国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269

3 影响的积淀:中国对日本近代文学的影响 271

第四节 身份: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母体文化的比较研究 275

1 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身份与比较文学研究 275

2 比较:海外华文文学内部的文化差异性 277

3 比较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多种研究角度 282

第七章 译介论 286

第一节 文化范式与译介学研究范式的历史形成 286

1 译介学研究范式的历史形成及其与文化范式的相互关联性概述 286

2 文化范式和译介学研究的相互整合:研究个案阐析 288

第二节 西方译介学的范式变革:传统与演进 293

1 西方译介学的三种范式 293

2 西方当代译介学研究:文化整合范式的新探索 297

第三节 译介学范式的文化转向及其理论诘难 304

1 译介学范式的文化转向 304

2 对于传统译介学范式的理论诘难 306

第四节 西方与中国译介学研究范式的现状与未来 308

1 西方译介学研究范式的现状与未来 308

2 中国译介学研究范式的现状与未来 312

第八章 诗学论 316

第一节 比较诗学崛起的中西方学术背景 316

1 “诗学”一词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基本蕴含 316

2 “诗学”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基本蕴含 320

3 比较诗学崛起的中西方学术背景 322

第二节 中西比较诗学的可比性、必要性和方法论 324

1 可比性:中西比较诗学的学理依据 324

2 必要性:中西比较诗学的价值依据 329

3 方法论:对话诗学的建构 332

4 在学理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333

第三节 现代汉语语境下的比较诗学研究 337

1 现代汉语语境下的比较诗学研究概述 337

2 中西诗学的理论品格和理论形态 340

第四节 中国西代诗学的现代诠释及其可能性 346

1 何谓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 346

2 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如何可能 348

3 现代诠释是实现古代诗学之现代转换的必由之途 352

第九章 思潮论 355

第一节 接受与过滤: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 355

1 现代主义的概念界说 355

2 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接受的动因与实质 356

3 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接受的过滤机制 361

第二节 影响与重构: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 365

1 建构后现代主义:中国的视角 365

2 中国当代的诸种后现代变体 367

3 个案研究:先锋小说的后现代话语分析 369

4 后现代话语在中国语境下的重构 374

第三节 呼应与阐发: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与中国现当代诗学 376

1 西方马克思主义简介 376

2 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对中国现当代诗学的事实影响 379

3 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与中国现当代诗学的平行发展 381

4 中国当代诗学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的汇通与阐发 385

第四节 对峙与对话: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 387

1 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387

2 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是比较文学的障碍 389

3 对话是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 393

第五节 差异与变体:后殖民批评与宗教文化传统 397

1 后殖民批评崛起的国际学术背景 397

2 殖民文学与后殖民批评的世界性宗教背景 401

3 赛义德与“东方”的权力 405

后记 杨乃乔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