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拯救:阿多诺否定辩证法的逻辑和影响》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谢永康著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214048769
  • 页数:353 页
图书介绍:本书阐述了否定辩证法的内在逻辑和历史效应。

序 1

作者的话 1

导论 1

上篇 形而上学问题的辩证本质 19

引言 19

第一章 概念与非概念物——形而上学概念中的二律背反 23

第一节 形而上学是什么 24

一 “meta-”与形而上学的两重形象 24

二 概念的诸要素 30

三 批判与拯救:形而上学的双重目的 35

第二节 第一哲学的主题 40

一 “第一”的幻象 41

二 第一哲学作为唯心主义 45

三 第一哲学作为同一性体系 50

第三节 非概念物的“踪迹(Spur)”与唯物主义 55

一 “非存在(me on)”的不可消逝性 56

二 非概念性作为概念 59

三 形而上学批判与“辩证”的唯物主义 63

第二章 起源与有效性——形而上学的认识论之维 69

第一节 认识论的元问题 70

一 原理(arche)的“源(Ur-)”矛盾 70

二 认识论作为“起源哲学(Ursprungsphilosophie)” 74

三 起源作为一种“社会行为” 81

第二节 认识论的诸范畴 84

一 “先验领域”作为“真空地带(Niemandsland)” 85

二 “我思(Ich denke)”与“我们(Wir)” 89

三 对“自在之物”的态度 95

第三节 “认识的乌托邦” 99

一 “起源即是目标” 100

二 “星丛(Konstellation)” 105

三 “摹仿(Mimesis)” 109

第三章 肯定与否定——辩证法与形而上学问题 114

第一节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目的 115

一 作为形而上学的“肯定”辩证法 115

二 否定作为“规定了的否定(bestimmte Negation)” 121

三 否定作为“非—同一性(Nicht-identitaet)” 126

第二节 辩证法的诸观念 130

一 中介与反思 130

二 时间与逻辑 136

第三节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克服的诸路径 140

一 黑格尔—马克思的辩证法传统 141

二 辩证法与现象学 149

三 辩证法与实证主义 155

中篇 形而上学批判的社会内容 163

引言 163

第四章 理论与实践 167

第一节 从“主体与客体”到“理论与实践” 168

一 形而上学“理论”中的“实践”内容 169

二 形而上学条件下的“实践” 173

第二节 理论与实践的辩证法 177

一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 178

二 理论的独立性 182

三 理论的批判还是“伪行动(Pseudo- Aktivitaet)” 185

第三节 否定的辩证法作为意识形态批判 191

一 意识形态作为科学和假相 191

二 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批评 195

三 形而上学的意识形态性质 198

第五章 神话与启蒙 202

第一节 什么是启蒙 203

一 启蒙作为形而上学的“实践” 203

二 神话的启蒙意义 207

三 启蒙的神秘性及其祛魅 210

第二节 启蒙作为伦理学问题 214

一 康德:纯粹实践理性的辩证法 215

二 尼采:道德的谱系与辩证法 219

第三节 启蒙辩证法的当代模式(Modelle) 223

一 文化工业(Kultur Industrie) 224

二 反犹主义(Antisemitismus) 228

第六章 解放与拯救的乌托邦 232

第一节 辩证法与拯救主题 233

一 辩证法的历史性结构 233

二 解放作为科学和政治目的 242

三 乌托邦的消极意义和积极意义 248

第二节 否定辩证法的乌托邦精神 252

一 形而上学批判与乌托邦 252

二 “颠倒的神学(inverse Theologie)” 256

三 和解(Versoehnung):不是乌托邦的乌托邦 260

下篇 形而上学问题的未完成性 267

引言 267

第七章 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 271

第一节 哲学范式的转换 272

一 形而上学的诊断 272

二 和解(Versoehnung)还是交往(Kommunikation) 277

三 主体—客体还是主体间性 281

第二节 生活世界概念及其反思 285

一 生活世界作为“第三者”(Dritter) 285

二 生活世界、感性世界(sinnliche Welt)和社会 289

第八章 现代性还是后现代性——否定的辩证法与后现代主义 295

第一节 现代、后现代与形而上学问题 296

一 现代性诊断与形而上学 297

二 “后一现代”:一种含混的超越意向 302

第二节 亲和性与差异 306

一 主体死了!? 306

二 批判与解构 311

三 非—同一性与多元性 316

结束语:辩证法的潜力 321

主要参考文献 323

附录 330

后记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