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古代汉语”和“文言文” 1
二、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 3
三、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 4
文字 6
四、关于“六书 6
五、汉字的造字法 8
六、关于“转注”的解释 11
七、假借字的产生及其类别 12
〔附〕常见通假字表 15
八、异体字 17
九、繁体字和古书阅读 18
十、古今字 20
十一、汉字的形体变迁和“隶变” 22
十二、汉字部首及其作用 24
词汇 27
十三、古汉语词汇的继承和发展 27
十四、词义演变的几种情况 28
十五、常用词的学习和积思 31
十六、古汉语词汇的特点 33
十七、注意区分单音词和双音词 35
十八、联绵词 37
十九、偏义复合词 39
二十、词的本义 40
二一、词的引申义 42
二二、为什么要研究本义和引申义 44
二三、同义词的辨析 45
二四、词义的理解 48
二五、词义的确定 49
二六、词义的训释 51
语法 54
二七、词类的活用 54
二八、怎样辨别名词用作动词 56
二九、名词作状语 60
三十、使动用法 63
三一、意动用法 66
三二、“为动”用法和其它特殊动宾关系 68
三三、“二”、“贰”、“两”、“再” 71
三四、古汉语名量、动量表示法 72
三五、古汉语代词的特点 75
三六、“者”和“所” 77
三七、副词的类别和一些特殊副词 81
三八、介词“于(乎)”、“以”、“为”、“与”的用法 85
三九、连词“而”、“以”、“则”、“然”的用法 90
四十、结构助词“之” 95
四一、关于语气助词的学习 97
四二、古代汉语的兼词 100
四三、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02
四四、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105
四五、宾语的位置 109
四六、谓语、定语的位置 111
四七、介宾结构的位置 113
四八、双宾语 114
四九、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 116
五十、古汉语凝固结构 118
五一、古汉语复句的特点 122
修辞 126
五二、学习古代汉语修辞的意义 126
五三、古代汉语修辞方法举要 127
古书的旧注 131
五四、古注的沿革及其特点 131
五五、古注的体例及其称谓 134
五六、古书注释所用术语简释 136
工具书 140
五七、工具书的作用和类型 140
五八、《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 143
五九、《经传释词》和《词诠》 146
六十、《佩文韵府》和《经籍篡诂》 148
六一、《尔雅》和《辞源》、《辞海》 149
六二、工具书的查学法 152
汉语音韵 155
六三、汉语音韵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155
六四、三十六字母 160
六五、双声和叠韵 163
六六、《广韵》的沿革和体制 164
六七、《广韵》四声韵部为什么参差不齐 166
六八、《广韵》韵部的编排原则 167
六九、陈澧和他的反切系联法 170
七十、《广韵》的韵类 171
七一、《广韵》的声类 173
七二、“独用”和“同用” 174
七三、“平水韵” 175
七四、中古四声到普通话四声 177
七五、古音学家对古声类研究的贡献 180
七六、上古声母系统 182
七七、上古韵部研究的材料依据 183
七八、上古韵部系统 185
七九、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188
八十、阴阳对转与旁转 189
反切 193
八一、譬况、读若、直咅 193
八二、反切的原则和方法 195
八三、反切的解释 197
诗词格律 202
八四、古体诗和近体诗 202
八五、近体诗的用韵 204
八六、近体诗的平仄 207
八七、“拗救”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212
八八、怎样识别入声字 215
〔附录〕根据北京话辨别古入声字或现代方言入声字 217
八九、近体诗的对仗 219
九十、词的特点和分类 223
九一、词调、词牌和词谱 225
九二、词的用韵 228
九三、词的句式、平仄和对仗 230
古代的文体 232
九四、古文文体的分类和特点 232
古代文化常识 236
九五、历法常识 236
九六、有关度、量、衡的常识 242
九七、有关古人姓氏、名字的常识 244
九八、古人避违的常识 247
九九、有关年号、谥号、庙号的常识 249
一○○、历代行政区域和职官 251
〔附〕部分练习及答案 254
练习(一) 255
练习(二) 256
练习(三) 260
练习(四) 264
练习(五) 266
练习(六) 270
练习(七) 272
练习(八) 272
练习(九)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