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知识经济呼唤高校德育的创新和发展 1
上篇 新时代与大趋势 3
第一章 知识经济新时代的来临 3
第一节 知识经济的内涵 3
第二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 6
第二章 全球化趋势 12
第一节 推动全球化的力量 13
第二节 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5
第三章 信息化趋势 20
第一节 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任务 21
第二节 信息社会和未来社会的主流产业 23
第四章 文化趋势 29
第一节 中国的传统文化 29
第二节 新时代的文化趋势 34
第三节 新时代文化的若干特质 37
第五章 工作方式的变迁 42
第一节 新的工作方式 42
第二节 新时代的企业经营管理 43
第三节 新时代的知识管理 46
第六章 教育模式的更新 48
第一节 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 48
第二节 知识经济创造教育新局面 51
第七章 生活方式的变化 57
第一节 人的全面发展 57
第二节 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59
第三节 知识化的家庭生活 60
第一节 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特征 67
第八章 人的现代化 67
中篇 新时代与人 67
第二节 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 71
第三节 人的现代化特征 74
第四节 中国的现代化与中国人的现代化 77
第九章 人与自身 83
第一节 认识自身 83
第二节 实现自我 94
第三节 超越自我 98
第十章 人与工作 103
第一节 新时代的工作背景 103
第二节 新时代的工作 106
第三节 新时代的工作者 112
第一节 国家、企业、个人与教育的关系 116
第十一章 人与教育 116
第二节 新时代的教育内涵 123
第十二章 人与他人 137
第一节 社会的新关系模式 137
第二节 人类交往的技术变迁 139
第三节 人际交往的危机 141
第十三章 人与社会 146
第一节 人与社会的关系 146
第二节 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149
第三节 人的社会化目标 152
第十四章 本国人与外国人 158
第一节 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形势 158
第二节 全球化进程中国际交往的准则 161
第三节 新时代的跨国交往 163
第一节 人际新环境 167
第十五章 网上人际 167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中的人性表现 172
第三节 网络环境对人的引导 175
第十六章 可持续发展 178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提出背景 178
第二节 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179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德育的时代内容 180
下篇 新时代与高校德育 207
第十七章 大学与知识创新 207
第一节 知识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 207
第二节 知识创新与大学功能的新拓展 211
第三节 新时代的大学创新教育 217
第十八章 大学生的新特点 223
第一节 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224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弱点 229
第十九章 大学德育对人的素质的开发 233
第一节 人的素质 233
第二节 知识经济与人的素质 238
第三节 大学德育对人的素质的开发 243
第二十章 大学德育有效性理念 247
第一节 大学德育有效性的内涵 247
第二节 大学德育怎样做才能具有良好效果 249
第三节 新时代大学德育有效性的特点 250
第四节 新时代大学德育有效性的要求 253
第二十一章 大学德育环境理念 257
第一节 大学德育与环境 257
第二节 德育环境理念的实现途径 263
第一节 现阶段高校德育内容体系综述 269
第二十二章 大学德育内容理念 269
第二节 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德育目标、内容的新要求 273
第三节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德育内容体系的建构 275
第二十三章 大学德育途径理念 279
第一节 高校德育背景的变迁及其对德育途径的影响 279
第二节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德育途径的总体理念 280
第三节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德育途径的基本特点 283
第二十四章 大学德育方法理念 293
第一节 高校传统德育方法理念的缺陷 293
第二节 高校德育方法的功能性特点 295
第三节 高校德育方法的基本理念 296
第四节 高校德育操作范式的技术更新 302
第二十五章 大学德育载体理念 304
第一节 德育载体的概念及选择原则 305
第二节 新时代德育的主要载体 308
第三节 德育载体的功能 318
第二十六章 互联网络与高校德育 323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23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326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332
第二十七章 德育队伍建设前瞻 335
第一节 新世纪高校德育的背景 335
第二节 知识经济对德育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338
第三节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德育队伍建设的设想 351
第二十八章 德育机制探析 357
第一节 素质教育与德育实施 357
第二节 创新教育与德育发展 360
第三节 德育自身的发展 362
后记 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