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论 1
1.1 版式的产生及其演变 1
1.1.1 甲骨文和钟鼎文 1
1.1.2 简策和帛书 1
1.1.3 卷册的发展和形成 2
1.1.4 印刷术的发展 5
1.2 版式设计的意义及其作用 7
1.2.1 图书的首要功能 7
1.2.2 美在图书中的实用价值 8
1.2.3 装帧设计与工艺生产 8
1.3 图书出版流程与装帧设计 9
1.3.1 编辑工作 10
1.3.2 装帧设计 11
1.3.3 排版与校对 12
1.3.4 图书的征订 16
1.3.5 印装进栈 17
2.版式设计的美学原则 19
2.1 组成版式的因素 19
2.1.1 版式的组成 19
2.1.2 版式与形象艺术 20
2.1.3 版式与空间 20
2.2 版式设计中的科学性 20
2.2.1 生理方面的功能 20
2.2.2 心理方面的因素 21
2.2.3 黄金律 23
2.3 艺术构思中的辩证法则 24
2.3.1 统一与变化 24
2.3.2 虚与实的互补 26
2.3.3 韵律与节奏 28
3.接稿和审稿 31
3.1 接稿的手续 31
3.2 文稿的审读 32
3.2.1 文稿的书写 32
3.2.2 符号书写 34
3.2.3 名词与术语 36
12.3.1.1 文字字形变形 37
3.2.4 标题层次 37
3.2.5 公式、表格 38
3.2.6 计量单位及数字写法 42
3.2.7 注释与参考资料 43
3.2.8 发稿“齐、清、定” 45
3.2.10 常见错误计量单位符号举例 47
3.2.9 原稿十忌 47
3.3 图稿的审阅 49
3.3.1 图稿的整理与发制版 51
3.3.1.1 图稿发制版的技术要求 52
3.3.1.2 封面排料与制版 56
3.3.2 图稿印制工艺的选择与成长 57
3.3.3 图稿发制版前的技术处理 57
3.3.3.1 效果问题 57
3.3.3.2 技术问题 58
3.4 胶印书稿的接稿和审稿 61
3.4.1 胶印书稿发制的一般要求 61
3.4.1.1 接稿和审稿 61
3.4.1.2 各种原稿的发制特点 62
3.4.2 照排胶印配套印书的发展 63
3.4.2.1 发展胶印印书的优点 63
3.4.2.2 胶印印书存在的缺点 64
3.4.3 发展照排胶印配套印书 65
4.1 整体设计的原则 66
4.1.1 装帧设计的基本原则 66
4.整体设计 66
4.1.2 装帧设计要体现图书的内涵 67
4.2 开本和开张 67
4.2.1 印刷原纸的规格 67
4.2.2 辅助开本 68
4.2.3 开本与图书内容 68
4.2.4 图书的开张 69
4.2.5 开本和开张的选用 69
4.3.1.2 平订 72
4.3.1 平装 72
4.3.1.1 骑马订 72
4.3 装帧形式分类 72
4.3.1.3 锁线订 73
4.3.2 精装 74
4.3.3 活页装 76
4.3.3.1 书帖式 76
4.3.3.2 穿孔活页式 76
4.3.3.3 散装 76
4.4 汉字字体 77
4.4.1 汉字字体的基本概念 77
4.4.1.1 汉字字体与字形 77
4.4.1.2 出版常用的字体 78
4.4.1.3 字体的变形 79
4.4.2 报版体及其它 80
4.5 汉字字号 84
4.5.1 汉字的计量和称谓 84
4.5.1.1 点数制 84
4.5.1.2 号数制 85
4.5.1.3 级数制 85
4.5.2 汉字字号体制的换算 85
4.6 版面率与分栏 86
4.6.1 版面率 86
4.6.2 版面率与书刊内容 87
4.6.3 版面的行间空隙 87
4.7.1 书版印刷工艺的分类及其特点 88
4.7 印刷工艺与印件批量 88
4.6.4 版面的分栏 88
4.7.2 书版印刷工艺与批量的关系 90
4.7.3 插页的配置 91
5.文字的版面设计 93
5.1 版面设计的要点 93
5.1.1 行长、行数及行距 93
5.1.2 标点及书版符号 97
5.1.3 文中夹排 100
5.1.3.1 数码夹排 100
5.1.3.2 外文夹排 100
5.1.3.3 汉字不同字体、字号的夹排 101
5.1.4.3 段后注 103
5.1.4.2 页后注 103
5.1.4.1 脚注 103
5.1.4 注文与释文 103
5.1.4.4 篇后注 104
5.1.4.5 书末注 104
5.1.5.1 页码的作用 106
5.1.5.2 页码的字体、字号及装饰 106
5.1.5 页码与书眉 106
5.1.5.3 页码的位置 107
5.1.5.4 页码的特殊处理 107
5.1.5.5 书眉及其变形 108
5.2 公式的处理 109
5.2.1 数学公式 109
5.2.1.1 单行公式 110
5.2.1.2 分式和繁分式 110
5.2.1.3 标码和角码 111
5.2.1.4 行列式和矩阵式 112
5.2.2 化学公式 114
5.2.2.1 分子式 115
5.2.2.2 结构式 115
5.3 表格的处理 117
5.3.1 表格的设计原则与分类 117
5.3.1.1 无线表 118
5.3.1.2 挂线表 118
5.3.1.3 框线程序表 120
5.3.1.4 卡线表和三线表 120
5.3.3.1 表格的版式 122
5.3.3 表格的版式及其处理 122
5.3.2 表格的组成 122
5.3.3.2 表格的字体、字号及间空 124
5.3.3.3 表注与说明 124
5.3.4 表格形式的改造 125
5.3.4.1 横竖表的变换 125
5.3.4.2 竖横表的变换 125
5.3.4.3 横竖表头位置互换 125
5.3.5 表格的版式批注 127
5.3.5.1 表格的版式批注与排版厂的关系 127
5.3.5.2 表格的版面计算 127
5.3.5.3 字号折算表的运用 128
5.4 标题的层次及其变化 129
5.4.1.1 图书标题的特点 130
5.4.2 标题字体、字号的选择 130
5.4.1.3 报纸标题的特点 130
5.4.1.2 杂志标题的特点 130
5.4.1 标题的特点 130
5.4.2.1 同级标题的处理原则 131
5.4.2.2 非同级标题字体、字号的选择原则 131
5.4.3 标题的性质和分级 131
5.4.3.1 占面标题 131
5.4.3.2 接排标题 132
5.4.4 不同字体、字号对标题分级的作用 132
5.4.5 标题字体与版面风格 132
5.4.6 标题的分类 133
5.4.6.1 横题 133
5.4.6.2 直题 133
5.4.6.4 段首标题 134
5.4.6.3 插题和偏插题 134
5.4.6.6 斜角标题 136
5.4.6.7 装饰标题 136
5.4.6.5 窗式标题 136
5.4.7 标题的版式与转行 137
5.4.7.1 标题的占行 138
5.4.7.2 标题字的字间间空原则 139
5.4.7.3 有序标题与无序标题 139
5.4.7.4 标题字的转行 140
5.4.7.5 引题、副题及具名 140
5.4.8 多级题叠排及背题、重题的处理 141
5.4.8.1 多级题叠排 141
5.4.8.2 背题、重题及其处理 141
5.5.2 汉语拼音的标注 142
5.5.1 汉语拼音的版面特点 142
5.5 汉语拼音 142
5.5.3 汉语拼音的版式 143
5.6 线与线的变化及其运用 144
5.6.1 线的种类 144
5.6.2 线的作用 144
5.6.3 线条在版面中的运用 145
6.插图与插页 147
6.1 图稿的分类与印制工艺 147
6.1.1 单色线条(或文字)稿 147
6.1.1.1 单色线条(或文字)稿的特点 147
6.1.1.2 原稿的要求与印制工艺 148
6.1.1.3 单色线条图稿质量的要求 148
6.1.2.2 单色阶调稿的印制工艺 151
6.1.2.1 单色阶调稿的特点 151
6.1.2 单色阶调稿 151
6.1.2.4 单色阶调图稿质量的要求 153
6.1.2.3 原稿的质量要求 153
6.1.3 彩色套版稿 154
6.1.3.1 彩色套版稿的特点 154
6.1.3.2 彩色套版稿的印制工艺 154
6.1.3.3 原稿的质量要求 155
6.1.4 彩色阶调稿 155
6.1.4.1 彩色阶调稿的特点 155
6.1.4.2 天然色片的分类 156
6.1.4.3 天然色片的质量要求 156
6.1.4.4 彩色阶调稿的印制工艺 160
6.1.4.5 彩色阶调稿的成版原理 161
6.2.1.2 居中图 165
6.2 插图与版面 165
6.2.1.1 串文图 165
6.2.1 插图的版面地位 165
6.2.1.3 占面图 166
6.2.1.4 跨面图(即和合版) 167
6.2.2 插图的版面排列 168
6.2.2.1 串文图的版面排列 168
6.2.2.2 多插图的版面排列 169
6.2.2.3 超版心图 169
6.2.2.4 切血图 170
6.2.2.5 多栏版面的插图排列 170
6.2.3.3 图题的排列 171
6.2.3 图题与图注 171
6.2.3.1 图题序次的编排 171
6.2.3.2 字体与字号 171
6.2.3.4 图注及其版式 172
6.2.4.2 收图稿应注意的事项 173
6.2.4 选图原则和收图稿注意事项 173
6.2.4.1 插图的选图原则 173
6.3 插页及其处理 175
6.4 插图的版式美 176
6.4.1 对比与节奏 177
6.4.2 韵律的运用 177
6.4.3 平衡与协调 178
6.4.4 插图与开本 178
7.特种版式 180
7.1 剧本 180
7.1.1 现代剧的版式 181
7.1.1.1 场记 181
7.1.2.1 主文的版式 182
7.1.1.2 人物表及人物名 182
7.1.1.3 对白 182
7.1.2 传统剧的版式 182
7.1.2.2 辅文的版式 183
7.2 诗歌 183
7.2.1 诗歌的分类 183
7.2.2 新体诗的版式 184
7.2.2.1 全部由诗歌组成的版式 184
7.2.2.2 文中夹诗的版式 184
7.2.2.3 诗歌的字体、字号 184
7.2.3 旧体诗版式 185
7.3 词 185
7.3.1 词的文字结构 186
7.3.2 词的分段 186
7.4 歌谱 187
7.4.1 五线谱的构成 187
7.4.2 简谱的构成 187
7.3.3 词的排装 187
7.4.3 简谱的排装 188
8.辅文的版式 190
8.1 封面的印制工艺与版式 190
8.1.1 封面工艺的选择 191
8.1.2 图稿的复核 192
8.1.3 图稿的进一步完善 193
8.1.4 图书封面书脊厚度的计算 193
8.1.5 书脊字体、字号的选用 195
8.2 内封、提要、版权页 197
8.2.1 内封 197
8.2.2 内容提要及版权页 198
8.3 目录页 199
8.3.1 一般图书的编目版式 200
8.3.2 杂志、刊物的编目版式 201
8.4 参考文献 202
8.4.1 参考文献应包括的内容及格式 202
8.4.2 参考文献条目在书中的编排 203
8.4.3 参考文献的字体、字号及版式 203
8.4.4 参考文献的书写要求 204
8.5 索引、引文及附录 205
8.5.1.2 索引的编排 205
8.5.1 索引的作用及编排 205
8.5.1.1 索引的作用 205
8.4.5 资料性文献条目的编排 205
8.5.2.2 附录的作用及编排 206
8.5.1.3 索引的版式 206
8.5.2 引文、附录的作用及编排 206
8.5.2.1 引文的作用及编排 206
8.6 前言、后记及其它 207
8.6.1 前言、后记的作用 207
8.6.2 前言、后记的版式 207
8.6.3 题词及照片图的处理 207
9.定版设计 209
9.1 报纸的定版设计 210
9.1.1 设计规划 210
9.1.2 版面编排 215
9.1.3 字符与标题的变化 219
9.1.4 设计发排 226
9.1.5 美术装饰的设计 231
9.2 期刊的定版设计 232
9.2.1 总体规划和设计准备 232
9.2.2 版面字数的匡算 233
9.2.3 版式纸的应用 235
9.2.4 版式的特点与二步法设计 236
9.2.4.1 期刊版式的特点 236
9.2.4.2 期刊版式的二步法设计 236
9.2.5.2 版面文字的分隔 237
9.2.6 版面溢余文字的转面 237
9.2.5.1 图表地位的计算 237
9.2.5 图表地位的计算与版面文字的分隔 237
9.2.8 期刊标题的特点及其设计 238
9.2.7 标题版面幅面的计算 238
9.2.9 科技类期刊表格、插图、公式的计算和版式处理 242
9.3 各类图书的定版设计 243
9.3.1 图册和挂图的定版设计 243
9.3.1.1 图册的版式设计 244
9.3.1.2 挂图的版式设计 244
9.3.2 工具书和手册的版式设计 244
9.3.2.1 辞书类工具书的版式设计 246
9.3.2.2 专业技术手册的版式设计 248
9.3.3 年鉴的版式设计 249
10.版式示例及其批注 251
10.1.1 社科类图书的版式示例 252
10.1 各类图书的版式示例 252
10.1.2 科技类图书的版式示例 259
10.1.3 教育、少儿类图书的版式示例 272
10.1.4 诗歌、曲谱、剧本类图书的版式示例 279
10.1.5 手册、辞典类图书的版式示例 286
10.1.6 各类图书的辅文版式示例 290
10.2 各类期刊的典型版式示例 303
11.版面设计的技术复查 314
11.1 版式批注的技术复核 314
11.1.1 标题版式的复核 316
11.1.2 插图版式的复核 318
11.1.3 表格版式的复核 320
11.1.4 插图、插表位置的复核、检查和修正 322
11.1.5 倒版与统改版式的复核 323
11.2 排版禁则的检查和处理 324
11.2.1 微机排版的质量要求 324
11.2.2 排版禁则的规定 324
11.3 畸零印张的处理和调整原则 326
11.4 版权记录页的复核 327
12.现代技术与版面设计 329
12.1 照相排版技术 329
12.1.1 照相排版技术的概况 329
12.1.1.1 手选式照相排版机(一代机) 331
12.1.1.2 半电子式自动照相排版机(二代机) 332
12.1.1.3 全电子式自动照相排版机(三代机) 333
12.1.1.4 电脑--激光自动照相排版机(四代机) 334
12.1.1.5 激光照排直接制版机(五代机) 335
12.1.2.1 拍摄速度的比较 336
12.1.2.2 成像质量的比较 336
12.1.2 各类照相排版机性能的比较 336
12.1.2.3 组版功能的比较 337
12.1.2.4 校样修改工艺的比较 337
12.1.2.5 设备投资及维修的比较 338
12.2 书、报电子排版系统 338
12.2.1 电子排版系统在书报出版中的主要类型 338
12.2.1.1 全自动电脑中文排版系统 338
12.2.1.2 电脑--激光中文排版系统 339
12.2.1.3 电子排版系统的构成 339
12.2.2.2 存储器 341
12.2.2.1 输入、输出设备 341
12.2.2 电子排版系统的工作原理 341
12.2.2.4 控制器 343
12.2.3 汉字的形成和存储 343
12.2.3.1 字符发生器 343
12.2.2.3 运算器 343
12.2.3.2 二进制代码 344
12.2.3.3 文字数字化仪 346
12.2.3.4 汉字信息压缩技术 347
12.2.4 汉字的输入 347
12.2.4.1 字符信息代码 348
12.2.4.2 信息载体 348
12.2.4.3 文字输入计算机的形式 351
12.2.4.4 输入键盘的分类 352
12.2.5 中央处理机及软件 358
12.2.5.1 中央处理机 358
12.2.5.2 排版软件 359
12.2.5.3 软件的分类及其功能 360
12.2.6 校改终端及拼版工艺 364
12.2.6.1 编辑校改终端 364
12.2.6.2 校改指令符 365
12.2.6.3 校改操作 365
12.2.6.4 整版拼版终端 366
12.2.7 成版输出系统 367
12.2.7.1 成版输出设备的总体结构 367
12.2.7.2 成版输出设备性能 367
12.2.8.2 排版效率高 369
12.2.8.1 字体与版式变化多 369
12.2.8 全自动电子排版系统的特色 369
12.2.8.3 改版简单易行 371
12.2.8.4 有利于信息的储存与传递 371
12.2.8.5 简化出版计划 372
12.2.9 电子排版对版面设计的要求 373
12.3 文字变形与字号级数制间的换算 373
12.3.1 文字变形的计算 373
12.3.1.2 文字倾斜变形 374
12.3.2 点烽制与级数制间的换算 374
13.资金、成本和定价管理 376
13.1 流动资金 377
13.1.3 成品占用资金 378
13.1.2 生产资金 378
13.1.1 原材料储备资金 378
13.1.4 货币资金 379
13.1.5 利润留成资金 379
13.2 图书成本的组成 380
13.2.1 直接成本 381
13.2.2 间接成本 381
13.2.3 销售成本 382
13.3 图书生产成本的具体内容 382
13.3.1 稿酬 382
13.3.1.1 基本稿酬 383
13.3.1.2 印数稿酬 383
13.3.2 企业管理费 384
13.3.4 印刷、装订加工费 385
13.3.3 排(制)版费 385
13.3.6 装帧材料费 386
13.3.7 发行费 386
13.3.5 纸张材料费 386
13.4 影响图书成本的主要环节 388
13.4.1 定稿发稿 389
13.4.2 合理使用纸张材料 390
13.4.3 加强责任心,避免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 391
13.4.4 加速资金周转,缩短生产周期 392
13.4.5 控制成本开支范围,加强成本管理 392
13.4.6 节约印刷费用 393
13.5 图书成本的预测 395
13.5.1 成本预测的原则 395
13.4.7 加强内部管理 395
13.5.2 成本的简易估算方法 396
13.5.3 可变成本的简易计算法 397
13.6 图书定价的计算 398
13.6.1 图书定价的原则 398
13.6.2 确定图书定价总的要求 399
13.6.3 图书定价的组成 400
13.6.4 控制图书定价利润率,实行有限制自行定价 400
13.6.5 图书定价的计算 400
附录一 中国标准书号编号方法 403
附录二 华光Ⅳ型微机排版系统 408
附录三 校对符号及其用法 418
附录四 常用印刷开纸规格 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