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机械工程师手册》PDF下载

  • 购买积分:2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榕林,陆同理主编;马书尧等编写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501915547
  • 页数:992 页
图书介绍:

二、国外部分标准代号 1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1

第一章 基础资料 1

第一节 标准代号 1

一、国内部分标准代号 1

一、国际单位制 2

二、常用法定计量单位及其换算 4

一、部分国际科技组织的名称 7

第三节 部分国际科技组织和机械工程学会(协会)名称 7

二、部分国外机械工程学会(协会)名称 8

二、部分国外机械工程期刊名称 10

一、部分国内机械工程期刊和杂志 10

第四节 国内外机械工程刊物及检索刊物 10

三、机械工程检索刊物 13

(一)钢材牌号 14

一、钢材牌号 14

第二章 现代工程材料 14

第一节 黑色金属 14

(二)国内外常用钢材牌号近似对照 29

二、铸铁牌号 32

一、铜及铜合金 33

第二节 有色金属 33

二、国内外铜及铜合金牌号近似对照 39

三、铝及铝合金 45

四、国内外铝合金牌号近似对照 48

二、橡胶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及其在使用上的意义 54

一、橡胶的分类 54

第三节 橡胶材料 54

(一)通用橡胶 55

三、常用橡胶的品种、性能和用途 55

(一)选用橡胶材料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6

四、橡胶材料的选用 56

(二)特种橡胶 56

(二)橡胶材料的选用举例 62

二、工程塑料的主要性能指标及其在使用上的意义 63

一、工程塑料的分类 63

第四节 工程塑料 63

(一)热塑性塑料 64

三、常用工程塑料的品种、性能和用途 64

(二)热固性塑料 73

四、工程塑料的主要成型方法及应用 74

(二)工程塑料的选用举例 75

(一)选用工程塑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75

五、工程塑料的选用 75

二、胶粘剂的分类 77

一、胶粘剂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77

第五节 胶粘剂 77

(二)各种材料粘接时胶粘剂的选用 78

(一)常用胶粘剂的类型及性能 78

三、常用胶粘剂的性能及选用 78

四、常用特种胶粘剂 82

五、粘接工艺 83

一、陶瓷材料的分类和用途 84

第六节 工业陶瓷 84

(一)耐酸陶瓷 85

二、常用工业陶瓷的种类、性能和用途 85

(二)高温、高强度、耐磨、耐腐蚀陶瓷 88

(三)过滤陶瓷 89

(二)铸石的性能 90

(一)铸石的种类及特点 90

第七节 其他非金属材料 90

一、铸石的种类、性能及用途 90

二、有机玻璃的性能及用途 92

(三)铸石的用途 92

四、工业用毛毡的规格及性能 93

三、普通硅酸铝耐火纤维毡的规格及性能 93

五、软钢纸板的规格及技术性能 94

(一)常用材料的摩擦系数 95

一、常用摩擦系数 95

第三章 机械设计基础 95

第一节 摩擦及润滑 95

(三)各种工程塑料的摩擦系数 96

(二)轴承摩擦系数 96

(二)常用润滑油的性质和用途 97

(一)润滑剂的分类 97

二、润滑剂 97

(四)常用润滑脂的主要质量指标及用途 103

(三)部分特种润滑油的牌号和用途 103

(六)润滑剂的添加剂 107

(五)二硫化钼润滑脂 107

(一)弹性元件的刚度 109

一、振动系统的刚度和阻尼系数 109

第二节 机械振动及噪声控制 109

(二)阻尼系数 112

(一)单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 114

二、自由振动的基本特性 114

(二)弹簧—质量系统的固有频率ω? 115

三、常用隔振材料及隔振器简介 118

(二)常用吸声材料的吸声系数 119

(一)工业噪声允许标准参照表 119

四、噪声的控制 119

(四)各类消声器的特点和用途 120

(三)隔声量的计算 120

(二)可靠性的尺度 121

(一)可靠性的定义 121

第三节 机械可靠性设计 121

一、可靠性的定义及尺度 121

(三)根据故障树推算顶事件发生的概率 122

(二)故障树分析中常用的符号 122

二、故障树分析 122

(一)建树步骤 122

(一)确定可靠性指标 126

三、概率设计 126

(二)可靠性指标的分配 127

(三)把规定的可靠性指标设计到零件中去 130

二、机械最优化的数学模型 133

一、机械最优化设计的内容 133

第四节 机械最优化设计 133

(二)常用最优化方法 135

(一)对最优化方法的评价准则 135

三、常用最优化方法 135

四、修正单纯形法源程序SIMPLE 136

(三)程序清单 147

(二)输入变量说明 147

五、复合形法源程序COMPLE 147

(一)调用过程 147

一、标准公差与基本偏差值(GB1800—79) 157

第五节 公差与配合 157

三、基孔制、基轴制优先、常用配合(GB1801—79) 165

二、基准制的选择 165

四、常用和优先配合的特征及应用 166

五、公差等级的应用及合理加工精度 169

六、新、旧国标对照 170

一、形位公差示例 171

第六节 形状和位置公差 171

二、形位公差数值 179

三、形位公差等级的应用 183

四、形位公差的合理加工精度 184

二、表面粗糙度的系列值(GB1031—83) 186

一、表面特征符号(GB131—83) 186

第七节 表面粗糙度 186

三、表面粗糙度的应用及标注 187

四、表面粗糙度与表面光洁度新旧国标对照 189

一、普通V带尺寸(GB11544—89) 190

第一节 普通V带传动 190

第四章 机械设计 190

(二)设计准则和设计过程 192

(一)主要失效形式 192

二、V带传动的设计 192

三、V带带轮(GB10412—89) 203

(一)V带轮轮缘尺寸和基准直径系列 204

(二)V带轮结构型式选择及结构尺寸 207

(三)带轮轮缘宽和轮毂孔及毂长尺寸 208

一、滚子链标准及其主要参数尺寸 214

第二节 滚子链传动 214

二、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 215

三、滚子链链轮 222

(一)圆柱齿轮传动几何尺寸计算公式 228

二、圆柱齿轮传动几何尺寸计算 228

第三节 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 228

一、渐开线圆柱齿轮的基本齿廓和模数系列 228

(三)外啮合圆柱齿轮变位系数的选择 237

(二)渐开线函数与反渐开线函数 237

(二)主要参数的选择 239

(一)设计计算公式 239

三、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 239

(三)许用应力及有关系数的确定 240

(一)齿轮常用材料及其力学性能 243

四、齿轮的材料 243

五、圆柱齿轮的结构设计 246

(二)齿轮工作齿面硬度及其组合的应用举例 246

一、直齿锥齿轮的基本齿廓和模数系列 248

第四节 锥齿轮传动 248

二、直齿锥齿轮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 249

三、直齿锥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 252

四、锥齿轮的结构设计 253

(一)圆柱蜗杆的基本齿廓 254

一、圆柱蜗杆的基本齿廓和圆柱蜗杆传动的基本参数 254

第五节 蜗杆传动 254

(四)蜗轮变位系数x2 255

(三)中心距a和传动比i 255

(二)模数m和蜗杆分度圆直径d1 255

二、圆柱蜗杆传动几何尺寸计算 257

(一)圆柱蜗杆传动强度和刚度的计算公式 259

三、圆柱蜗杆传动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259

(二)蜗轮材料的许用应力 260

五、蜗杆、蜗轮的结构设计 262

四、蜗杆、蜗轮常用材料 262

(一)中心距 263

一、圆柱齿轮标准减速器的基本参数 263

第六节 减速器 263

(二)传动比 265

(三)减速器的承载能力 266

(二)代号 266

(三)齿宽系数 266

二、ZDY、ZLY、ZSY渐开线圆柱齿轮减速器 266

(一)适用范围 266

(四)减速器的选用 268

(五)外形及安装尺寸、装配型式 270

(二)代号 271

(一)适用范围 271

三、摆线针轮减速器 271

(三)减速器的承载能力 272

(四)减速器的选用 273

(二)代号 274

(一)适用范围 274

(五)外形、安装及联接尺寸 274

四、圆弧圆柱蜗杆减速器 274

(三)减速器的承载能力 277

(四)减速器的选用 282

(五)外形及安装尺寸、装配型式 285

一、滑动轴承材料 288

第七节 滑动轴承 288

二、滑动轴承设计资料 291

(三)润滑油牌号选择,计算润滑油的粘度η 292

条件的核算 292

三、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设计计算 292

四、液体摩擦动压向心滑动轴承的设计计算 292

(一)轴承长径比B/d的选取 292

(二)非完全液体摩擦滑动轴承工作 292

(四)求最小油膜厚度hmin 294

(五)求临界的最小油膜厚度hminc 295

(七)选择配合 296

(六)求轴承温度 296

五、滑动轴承座标准及主要参数尺寸 297

(八)验算△max和△min 297

(一)液体静压轴承的优缺点 301

六、液体静压轴承简介 301

(二)液体静压轴承的工作原理 302

(三)节流器的形式和特点 303

(一)气体轴承的优缺点 304

七、气体轴承简介 304

(二)气体轴承的结构和稳定性 305

一、滚动轴承的代号(GB272—88) 306

第八节 滚动轴承 306

(一)寿命方程和疲劳寿命计算 311

二、滚动轴承的设计计算 311

(二)滚动轴承的静负荷计算 312

(三)极限转速验算 315

三、滚动轴承标准及主要参数尺寸 316

(二)型号表示法 335

(一)适用范围 335

四、滚动轴承座外形尺寸(GB7813—87) 335

五、滚动轴承的配合(GB275—84) 343

二、联轴器轴孔和键槽的型式代号和尺寸 346

一、联轴器的标记 346

第九节 联轴器 346

三、联轴器标准及主要尺寸参数 350

(一)砂型铸造 373

三、铸造方法 373

第五章 铸造 373

第一节 铸造特点分类及选择 373

一、铸造的特点 373

二、铸造的分类 373

(二)特种铸造 376

一、零件结构的铸造工艺性分析 378

第二节 铸造工艺设计 378

二、铸件浇注位置的确定 382

三、分型面的选择 383

(二)型芯设计原则 384

(一)砂芯应满足的要求 384

四、型芯设计 384

(一)浇注系统组元作用与要求 386

五、浇注系统设计 386

(二)浇注系统的类型 387

(四)浇注系统设计方法 393

(三)金属引入位置的选择 393

(一)冒口 398

六、冒口、冷铁、补贴及铸筋设计 398

(二)冷铁 401

(三)补贴 403

(四)铸筋 404

第三节 典型零件铸造工艺 405

一、铸造收缩率 407

第四节 铸造工艺参数 407

三、拨模斜度 408

二、机加工余量 408

四、最小铸出孔及槽 410

五、工艺补正量 411

八、非加工壁厚的负余量 412

七、砂芯负数 412

六、分型负数 412

九、铸件尺寸公差 413

一、锻压方法及其适应性 414

第一节 锻造 414

第六章 锻压 414

二、锻压加热设备的应用范围及特点 416

(一)自由锻锻件结构工艺性设计要点 417

三、自由锻 417

(二)自由锻锤锻造能力 418

(三)自由锻水压机锻造能力 419

(一)胎模分类及各自特点和用途 420

四、胎模锻 420

(二)中小型胎模锻件尺寸与设备能力 423

(一)各类模锻工艺特征 424

五、模锻 424

(二)锤上模锻 425

(四)平锻机上模锻 428

(三)热模锻压力机上模锻 428

(五)螺旋压力机上模锻 429

一、冲压工序分类 430

第二节 冲压 430

二、冲裁件的工艺性 433

三、弯曲件的工艺性 434

四、拉深件的工艺性 436

五、挤压件的工艺性 437

(二)分析冲压件的工艺性 438

(一)收集设计原始资料 438

六、冲压工艺的设计程序 438

(六)编写工艺文件及设计说明书 439

(五)选择冲压设备 439

(三)确定工艺方案 439

(四)选定冲模类型及结构型式,绘制总图及零件图 439

一、焊接方法的分类 440

第一节 焊接方法及其应用 440

第七章 焊接 440

二、常用焊接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441

(一)焊接接头的设计要点 443

一、焊接接头的设计 443

第二节 焊接接头设计与计算 443

(三)焊接接头基本型式和尺寸的确定 444

(二)焊接接头的型式及其特性 444

(一)焊接接头中焊缝的基本型式和作用 463

二、焊接接头强度计算 463

(二)焊接接头的静载强度计算 464

(三)焊缝的容许应力 468

(二)容许应力法 469

(一)应力折减系数法 469

三、焊接接头的疲劳强度计算 469

(三)容许应力幅度法 472

一、机械焊接结构设计要点 476

第三节 机械结构焊接设计 476

二、机械焊接结构工艺设计 477

(三)酸洗 482

(二)去油工艺 482

第八章 金属表面转化膜及防护技术 482

第一节 钢铁的氧化处理 482

一、低温碱性氧化法 482

(一)工?流程 482

(四)碱性化学氧化溶液成分及工艺条件 485

(二)常温发黑原液的配制 486

(一)工艺流程 486

二、钢铁常温发黑处理 486

(五)注意事项 487

(四)脱水油封 487

(三)发黑工作液的配制及发黑处理 487

(一)分类及性质 488

一、磷化膜的分类、性质及用途 488

(六)缺陷及解决方法 488

第二节 钢铁的磷化处理 488

(二)用途 489

(二)中温磷化 490

(一)常温磷化 490

二、磷化处理工艺流程 490

三、磷化溶液配方及工艺条件 490

(三)高温磷化 491

六、去油除锈磷化钝化复合磷化新工艺 492

五、磷化膜的补充处理 492

四、溶液的配制与调整 492

(一)溶液的配制 492

(二)总酸度及游离酸度的调整 492

(三)溶液中离子浓度的调整 492

(一)配方及配制方法 495

一、溶液介质着色淬火 495

七、磷化润滑复合新工艺 495

第三节 着色淬火新技术 495

(二)注意事项 496

(一)配方及工艺方法 496

(二)注意事项 496

二、融盐介质等温着色淬火 496

第四节 不锈钢着色技术 497

(二)无机原料固相介质中加热的着色淬火 497

三、固体介质着色淬火 497

(一)有机原料固相介质中加热的着色淬火 497

(二)电解抛光 498

(一)碱性去油工艺 498

一、不锈钢着色工艺流程 498

二、不锈钢着色前准备工作 498

(一)坚膜工艺 499

四、不锈钢着色后的补充处理 499

(三)酸洗工艺 499

三、不锈钢的着色 499

(一)化学着色法 499

(二)电化学着色法 499

第五节 铝及铝合金的氧化与着色 501

(三)不合格表面氧化物的退除方法 501

(二)封闭工艺 501

(一)机械清理 506

一、铝及铝合金氧化前准备工作 506

(五)铝及铝合金氧化膜的退除 507

(四)出光处理 507

(二)抛光 507

(三)去油 507

(一)化学氧化法 508

二、铝及铝合金的氧化处理 508

(二)电化学氧化法 511

(三)硬质阳极氧化法 517

(四)特种阳极氧化法 519

(二)特殊电解氧化着色技术 521

(一)电解着色 521

三、铝及铝合金的着色技术 521

(三)染料着色法 526

(三)盐溶液封闭 529

(二)蒸气封闭处理 529

四、铝及铝合金氧化后的封闭处理 529

(一)热水封闭处理 529

(二)铬酸盐钝化溶液成分及工艺条件 530

(一)铜及铜合金钝化工艺流程 530

第六节 铜及铜合金的钝化、氧化及染色处理 530

一、铜及铜合金的钝化处理 530

(三)铜及铜合金其它类型的钝化处理 532

(四)质量检验及不合格钝化膜的退除 533

(一)化学氧化法 534

二、铜及铜合金的氧化处理 534

(一)铜的着色 535

三、铜及铜合金的着色处理 535

(二)电化学氧化法 535

(三)不合格氧化膜的退除 535

(二)黄铜的着色 537

(三)铜及黄铜的电解着色 539

(三)生产纲领和生产类型 540

(二)工艺规程制定的原则、步骤和原始资料 540

第九章 机械加工工艺 540

第一节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 540

一、基本概念 540

(一)工艺过程的组成 540

三、典型表面的加工方法 541

二、定位基准的选择 541

四、工序余量的确定 546

(一)加工方法能够达到的尺寸经济精度 552

五、加工经济精度和表面粗糙度 552

(三)加工方法能够达到的相互位置经济精度 553

(二)加工方法能够达到的形状经济精度 553

(四)加工方法能够达到的表面粗糙度 555

六、尺寸链计算 556

(三)系数e和k的取值 557

(二)计算公式 557

(一)计算参数 557

二、刀具材料的选择 560

一、常用难切削材料 560

第二节 难切削材料的加工 560

(一)不锈钢的切削 563

三、几种难切削材料的加工 563

(二)高温合金的切削 564

(三)钛合金的切削 565

四、难切削材料的磨削 566

一、高效磨削 568

第三节 高效、低表面粗糙度、高精度磨削 568

二、低表面粗糙度、高精度磨削 569

一、工艺特点 572

第四节 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 572

二、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方法 573

(三)铣刀 576

(二)孔加工刀具 576

第五节 刀具 576

一、刀具切削部分材料 576

(一)高速钢 576

(二)硬质合金 576

(三)其它切削部分材料 576

(四)我国和一些国家的高速钢、硬质合金牌号的近似对照 576

二、常用刀具 576

(一)车刀 576

(六)磨具 594

(五)常用齿轮和花键刀具 594

(四)丝锥和板牙 594

(二)常用的特种加工方法 601

(一)特种加工 601

第六节 特种加工 601

一、特种加工 601

(二)电火花加工机床的组成 602

(一)电火花加工的原理和应用条件 602

二、电火花加工 602

(三)几种产生脉冲放电的方法 603

(五)低电极损耗电火花加工 604

(四)表面粗糙度与加工速度的关系 604

(六)电火花加工和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比较 605

(一)电解加工的基本原理和电解加工机床的组成 606

三、电解加工 606

(七)电火花加工的特点和应用 606

(二)电解液 607

(二)激光加工的特点和应用 609

(一)激光加工的基本原理 609

(三)电解加工的加工特点和应用 609

四、激光加工 609

(三)超声波加工的特点和应用 610

(二)超声波加工机 610

五、超声波加工 610

(一)超声波加工的基本原理 610

六、其他特种加工方法 611

(六)同一型号机床的变型代号 612

(五)机床的重大改进顺序号 612

第十章 切削加工设备 612

第一节 通用机床 612

一、金属切削机床型号编制方法 612

(一)通用机床型号的表示法 612

(二)机床的类代号 612

(三)机床的特性代号 612

(四)机床的组、系代号及主参数的表示法 612

二、通用机床主要技术参数 614

(九)组合机床和机床自动线的编号 614

(七)通用机床的设计顺序号 614

(八)专用机床的编号 614

三、机床精度 620

四、机床验收检验 640

五、机床安装和固定 643

一、组合机床 647

第二节 切削加工自动化设备 647

二、自动半自动机床 650

三、切削加工自动线 654

四、通用机床自动化改装 659

一、数控系统 663

第三节 数控机床 663

二、数控通用标准 668

(一)编程表面工艺处理 679

三、程序编制 679

(三)自动程序编制 681

(二)数学模型及计算 681

(四)微机数控系统控制软件 686

(五)汇编语言及程序设计 690

四、输入输出设备 694

(三)驱动元件 696

(二)组成及职能框图 696

五、伺服系统 696

(一)性能要求 696

(四)测量装置 699

六、数控机床质量标准 703

七、自动换刀装置 714

八、数控机床的发展 725

二、控制系统的分类 730

一、控制系统的功能 730

第十一章 控制工程 730

第一节 控制系统 730

三、控制系统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731

(一)布尔代数定理 732

三、布尔代数和梯形逻辑图 732

第二节 顺序控制系统 732

一、顺序控制系统的组成 732

二、顺序控制系统的分类 732

(二)梯形逻辑图 733

(二)定时函数 734

(一)自保持函数 734

四、自保持函数和定时函数 734

(二)由开关表写出布尔方程的步骤 735

(一)构造开关表的两个阶段 735

五、顺序控制系统的设计——开关表法 735

六、顺序控制系统应用举例 736

一、线性反馈控制系统的特点 738

第三节 线性反馈控制系统 738

(一)微分方程 739

四、线性反馈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739

二、反馈控制系统的组成 739

三、反馈控制系统的分类 739

(二)传递函数和拉氏变换 740

(一)系统框图 743

六、线性反馈控制系统框图 743

(三)频率特性 743

五、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743

(三)系统框图变换法则 744

(二)系统框图的基本联接方式 744

七、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745

(二)稳定性分析 747

(一)对控制系统的要求 747

八、线性反馈控制系统的分析与校正 747

(五)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 748

(四)稳态误差 748

(三)控制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 748

一、数字——采样控制系统的特点和组成 755

第四节 数字——采样控制系统 755

(一)z变换 756

三、z变换 756

二、采样定理 756

(二)z变换的基本定理 757

(一)数学模型 758

四、数字——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 758

(二)稳定性分析 759

(三)瞬态质量 760

五、数字——采样控制系统应用举例 761

(四)稳态误差 761

(二)应用条件 763

(一)基本思路 763

第五节 非线性控制系统 763

一、非线性系统的若干特征 763

二、几种常见的非线性特性 763

三、描述函数法 763

(三)描述函数 765

(四)用描述函数研究非线性系统 767

四、相平面法 768

(一)相平面图 768

(五)自振荡的稳定性分析 768

(三)相平面上的奇点和奇线 769

(二)相平面图的画法 769

(四)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771

一、自适应控制系统 773

第六节 自适应控制系统 773

五、非线性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773

(三)自校正自适应控制系统 774

(二)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 774

二、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774

三、几种自适应控制系统 774

(一)开环自适应控制系统 774

(一)参数最优化方法 775

四、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四种方法 775

(四)自动寻优自适应控制系统 775

(五)新型自适应控制系统 775

(一)自校正控制器的两种算法 776

五、关于自校正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几个问题 776

(二)略普诺夫稳定性理论方法 776

(三)超稳定性理论方法 776

(四)模糊集理论方法 776

(一)机床的自适应控制 777

六、自适应控制系统应用举例 777

(二)最小方差自校正控制 777

(三)自校正PID控制 777

(二)频率响应法 778

三、动态实验 778

(二)船舶的自适应自动操舵仪 778

第七节 控制系统实验 778

一、控制系统实验的内容和方法 778

(一)控制系统实验的任务 778

(二)控制系统实验的内容 778

(一)瞬态响应法 778

二、静态实验 778

(三)控制系统实验的方法 779

(一)数学模拟 780

四、模拟实验 780

(一)瞬态响应法 782

五、参数估计 782

(二)机电模拟 782

(二)频率响应法 783

(二)周期信号的频谱 784

(一)信号的种类 784

第十二章 测试技术 784

第一节 测试信号与测量装置 784

一、概述 784

二、测试信号 784

(三)非周期信号的频谱 785

(四)随机信号 788

(二)测量装置的基本特性 790

(一)测量误差 790

三、测量装置的基本特性 790

(二)动态标定 793

(一)静态标定 793

四、测试系统的标定 793

第二节 传感器 794

(一)变阻器式传感器 795

一、电阻式传感器 795

(二)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796

二、电感式传感器 798

三、电涡流式传感器 799

四、压磁式传感器 800

五、电容式传感器 801

六、磁电式传感器 802

七、压电式传感器 803

一、电桥 804

第三节 中间变换器 804

八、光电式传感器 804

三、调制与解调 805

二、放大器 805

五、模拟-数字与数字-模拟转换器 806

四、滤波器 806

第四节 记录仪器 808

二、伺服式记录仪 809

一、笔式记录仪 809

四、磁带记录器 811

三、光线示波器 811

(三)磁带记录器的特性参数 812

(二)记录方式 812

(一)磁带记录器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812

二、时域统计分析 816

一、测试数据的预处理 816

第五节 测试数据处理与分析 816

(一)数字特征估计与概率密度估计 818

(二)相关分析 820

(一)自功率谱密度及其估计 821

三、功率谱分析 821

(二)互功率谱密度 825

(三)极大熵谱估计 826

四、倒频谱分析 829

五、窄带谱频率细化分析 831

(一)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步骤 834

六、数字信号处理 834

(四)离散傅里叶变换及其快速算法 835

(三)截断、泄漏与窗函数 835

(二)混叠与采样定理 835

(一)常用位移传感器 840

一、位移测量 840

第六节 位移和转速的测量 840

(二)回转轴误差运动的测量 843

二、转速测量 847

(二)测力传感器 848

(一)力测量的基本方法 848

第七节 力和扭矩的测量 848

一、力的测量 848

(一)扭矩测量的基本方法 850

二、扭矩的测量 850

(二)扭矩测量仪 851

一、测振传感器 852

第八节 机械振动测量 852

(一)压电式加速度计 853

二、振动测试与分析仪器 855

(二)磁电式速度传感器 855

(一)激振器的类型 857

三、激振器 857

二、测温仪表的类型与性能 858

一、测温方法 858

(二)常用激振器的部分技术参数 858

第九节 温度测量 858

三、测温仪表的选择 859

(二)流量测量仪表的选择 861

(一)常用流量测量仪表的主要性能 861

第十节 压力和流量的测量 861

一、压力测量 861

(一)常用压力传感器的性能比较 861

(二)压力测量仪表的选择 861

二、流量测量 861

(一)液压执行元件的选择与计算 865

三、选择液压元件 865

第十三章 液压传动 865

第一节 液压传动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 865

一、液压传动系统的设计步骤 865

二、拟定液压系统原理图 865

(二)液压泵的选择与计算 866

(三)其他元件的确定 867

第二节 液压基本回路 868

一、压力控制回路 869

二、速度控制回路 873

三、方向控制回路 877

四、多缸工作控制回路 879

(一)通用液压缸 881

二、液压缸的选择 881

第三节 液压元件的选择 881

一、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选择 881

(二)专用液压缸 890

三、液压控制阀 891

二、验算发热和温升 898

一、验算压力损失 898

第四节 有关液压系统设计的计算及举例 898

(一)明确液压系统的设计要求 899

三、设计计算举例 899

(二)分析工况,确定液压系统的主要参数 900

(三)拟定液压系统原理图 901

(五)验算液压系统的技术性能 903

(四)选择液压元件 903

一、概述 905

第五节 CAD在液压系统中的应用 905

(一)设计液压系统原理图 907

二、液压系统CAD举例 907

(二)预测液压系统动态特性 908

二、优化和有限元分析 913

一、专家系统 913

第十四章 CAD技术 913

第一节 CAD内容介绍 913

(一)常用的微机产品介绍 914

一、微机的硬件与软件 914

三、计算机绘图 914

四、运动分析 914

五、仿真 914

六、工程数据库 914

第二节 CAD硬件与软件 914

(二)微机上常用的软件 917

(一)工作站上的硬件 918

二、工作站上的硬件及软件 918

(二)工作站上的CAD软件 921

第三节 CAD的系统 929

二、数字化仪 930

一、绘图机 930

五、工程图纸扫描仪 931

四、打印机 931

三、鼠标器 931

一、工业企业管理的职能 932

第一节 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原理 932

第十五章 机械工业企业管理 932

三、工业企业管理机制 933

二、工业企业素质 933

四、工业企业活力 934

五、工业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 935

七、工业企业管理现代化 936

六、企业基础数据 936

八、管理思想现代化 937

十、管理体制现代化 938

九、管理组织现代化 938

十一、管理方法现代化 939

十三、管理人才现代化 940

十二、管理手段现代化 940

二、生产过程 942

一、生产管理 942

第二节 生产管理 942

三、生产过程的时间组织 943

四、成组技术 944

五、网络计划技术 946

七、ABC分析法 947

六、现场管理 947

九、劳动定额 948

八、经济批量法 948

十、动作研究 949

十三、材料消耗工艺定额 952

十二、物资消耗定额 952

十一、时间研究 952

一、现代设计法 954

第三节 技术管理 954

二、产品设计的技术经济分析 955

三、工艺方案的经济分析 956

四、设备寿命与设备经济评价 957

五、技术开发与新产品开发的评价 958

六、技术引进 959

八、企业技术进步测度 960

七、可行性研究 960

九、企业技术创新 962

一、全面质量管理 963

第四节 质量管理 963

二、质量保证体系 964

三、质量信息管理 965

四、质量管理的常用方法 966

五、质量成本管理 972

六、工序能力与工序控制 973

三、量本利分析 974

二、财务通则与会计准则 974

第五节 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 974

一、经济活动分析 974

四、利润分析 976

六、固定资金分析 977

五、资金分析 977

七、定额流动资金分析 978

九、成本分析 979

八、目标成本与成本核算 979

十一、企业经济效益综合分析 981

十、经济核算 981

一、企业经营管理 984

第六节 企业经营管理 984

二、企业经营战略 985

三、企业经营机制 986

四、市场预测 987

五、经营决策 989

主要参考文献 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