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与道藏》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罗伟国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80622839X
  • 页数:239 页
图书介绍:

上编 佛藏 3

第一章 佛经的产生 3

一、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3

二、第一次结集 5

三、第二次结集 9

四、第三次结集 10

五、第四次结集 11

第二章 佛经的传播 15

一、佛教传播的特点 15

二、佛教传播的语言 17

三、佛教在亚洲的传播路线 20

四、佛教在中国传播乃至走向繁荣的原因 23

第三章 佛经的翻译 27

一、东汉佛经翻译家 27

二、三国佛经翻译家 29

三、两晋佛经翻译家 32

四、十六国、南北朝佛经翻译家 36

五、四大佛经翻译家 36

六、佛经翻译的经验总结 39

第四章 佛经的注疏 41

一、佛经注疏的背景及原因 41

二、以道安为代表的早期佛经注疏 43

三、流派鲜明的唐宋佛经注疏 46

四、趋于融合集大成的明清佛经注疏 49

第五章 佛经的扩展 52

一、经录 52

二、佛史 53

三、传记 55

四、灯录 56

五、语录 58

七、纂集 60

六、文献 60

八、论辩 61

九、游记 62

十、志书 63

十一、音义 64

十二、杂记 65

第六章 佛经的分类 67

一、为何将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三藏” 67

二、“九部经”包括哪九类 71

三、“十二部经”包括哪十二类 73

四、我国的佛经分类有何特点 74

第七章 巴利语系大藏经 79

一、南传佛教用巴利语传教 79

二、巴利语系大藏经的形成 80

三、巴利语系大藏经的结构及文本 81

四、傣文大藏经 82

五、巴利语系大藏经的搜集、整理和校勘 83

第八章 藏文大藏经 85

一、具有独特形式与内容的藏传佛教 85

二、藏文大藏经的编纂 86

三、藏文大藏经的版本 87

四、蒙文大藏经 90

五、国外的藏文大藏经刻本 91

第九章 汉文大藏经 92

一、汉地佛教文化圈 92

二、汉文大藏经的分类 93

三、汉文大藏经的版本 94

四、《中华大藏经》 102

五、西夏文、满文大藏经 103

一、高丽刻印的汉文大藏经 105

第十章 朝鲜、日本刻印的汉文大藏经 105

二、日本刻印的汉文大藏经 106

第十一章 石经 110

一、我国有刻石记文的传统 110

二、历代有代表性的石刻佛经 111

三、规模巨大的房山云居寺石经 112

四、石经的形态 114

第十二章 怎样检索佛藏 116

一、用帙号法来区分和检索佛经 116

二、各种帙号标志法 117

三、千字文帙号法的优点及带出的问题 119

四、真正意义上的佛藏索引 121

下编 道藏 127

第一章 道经的源头 127

一、《道德经》的作者老子 129

二、《道德经》是道教经籍的源头 135

三、后世对《道德经》的阐发 137

第二章 早期道教及所奉主要经典 142

一、五斗米道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143

二、太平道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 148

第三章 “正史”中著录的道教经书 153

一、《汉书·艺文志》所载道教经书 153

二、《隋书·经籍志》所载道教经书 156

三、《旧唐书·经籍志》所载道教经书 161

四、《新唐书·艺文志》所载道教经书 164

第四章 道经的传授 168

一、“上清经系”的传授系统 170

二、“灵宝经系”的传授系统 172

三、“三皇文经系”的传授系统 174

四、“太玄经系”的传授系统 175

五、“太平经系”的传授系统 177

六、“太清经系”的传授系统 180

七、“正一经系”的传授系统 183

八、道教各派递传系统 185

第五章 道经的搜访与道教兴衰的关系 200

一、晋人经眼的道书 201

二、访经编目南北朝开风气之先 202

三、尊经崇道隋唐积累大量文献 204

四、校籍授经两宋设置道阶 207

五、焚毁道经元代道教受创 207

六、置神权于政权之下的明清宗教政策 209

第六章 道经的分类 213

一、三洞 215

二、四辅 218

三、十二类 218

一、《开元道藏》 220

第七章 道藏的编纂 220

二、《宝文统录》 222

三、《大宋天宫宝藏》 223

四、《政和万寿道藏》 225

五、《大金玄都宝藏》 227

六、《玄都道藏》 228

七、《正统道藏》 229

八、《万历续道藏》 230

九、《道藏辑要》 232

第八章 怎样检索道藏 233

一、《道藏目录详注》 233

二、《道藏引得》 234

三、《道藏子目引得》 235

四、《道藏通检》 236

五、《道藏索引》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