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童年 故里 家族(1918-1924) 1
长沙故里 2
家族和宗祠 3
第二篇 并非平静的学生时代(1924-1941) 7
小学时代 8
就读六年一贯的长沙修业小学 8
小学时期的家庭情况 9
中学时代 11
初到上海 就读初中 11
返回长沙进入雅礼中学 12
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学生活 15
不能北上燕京 借读长沙临时大学 15
长沙临大西迁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6
第三篇 创办战时工厂与颠沛流离体验(1941-1943) 22
离开昆明返湘探亲 23
参与湖南战时工厂生产建设 24
日军进逼被迫离湘流亡 27
再返昆明得师友相助并考取留美 29
第四篇 留美心影(1944-1946) 31
漫长而艰险的赴美旅途 32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社会的感受 33
缅因大学生活杂忆 34
值得珍惜的美国南方之旅 37
宝贵的工厂实习 37
南方对黑人的严重种族歧视 39
结识极受当地钦敬的唯一华人家庭 40
参加和访问美国造纸技术学会(简称TAPPI) 42
第五篇 归国就业造纸企业十年(1946—1956) 44
开始就业辽宁制浆造纸公司 45
初入东北 46
任职营口造纸厂 47
难得的考察台湾纸业之旅 48
调职天津造纸公司 亲历天津解放 50
被派担任天津造纸公司第二厂厂长 50
安排迎接天津解放 51
开始接触党的领导和工作岗位变迁 53
再进东北 55
富有特色的吉林石岘造纸厂 55
黑龙江畔大型制浆造纸厂的厂址探索 58
吉林造纸厂喜结良缘 64
生产高速发展的营口造纸厂 65
南下广州两年 73
奉调广州造纸厂工作 73
面对艰难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 74
第六篇 任职国家造纸行业主管部门(1957-1967) 77
初进政府机关工作 78
机关工作的第一年 79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紧密相连的三年特殊困难 81
从困难中获取教训,经济工作开始有所应变 98
改任造纸局副总工程师 99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 101
参加有关中央领导部的工业企业调研工作 104
第一轻工业部的民丰造纸厂“四清”工作队 106
第七篇 在“文化大革命”中(1966-1975) 109
“文革”初期新见识 大字报 红卫兵 战斗队 揭批斗 大串联 110
第一轻工业部内的初期“文革”活动 112
“文革”中的年轻儿女 113
军代表进驻后第一轻工业部“文革”的新形势 114
我被点名揪斗抄家和关入“牛棚” 116
“牛棚”生活 116
抄家扣工资举办“罪行”展览 117
固安“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教育 121
初到干校 121
在干校的养猪生涯 123
林彪事件推动“文革”拨乱反正的渐变 126
告别干校亲人小聚南下广西 127
调回北京亲人小聚 127
安排南下广西 128
作客广西柳江造纸厂 129
第八篇“文革”之终(1975-1977) 134
变化中的大环境和新的工作岗位 135
重点关注制浆蒸煮废液的回收利用与处理 136
北大荒劳动多年的儿女 138
惊天动地的1976年 141
改革开放的前奏 144
“文革”遭受失学的青年获得了新的学习机会 146
环境保护成为科研工作重点 147
呼伦贝尔盟之行 148
第九篇 从花甲到古稀(1978-1988) 151
参加全国科学大会 152
北欧考察之行 153
参加华国锋主席的迎春座谈会 160
为利用木材作造纸原料的合理性开展宣传 161
入党 161
不断膨胀的科研行政管理工作 163
学会活动 168
赴日考察 171
创办《中国造纸年鉴》 174
几位毕生从事造纸创业建设的前辈 176
第十篇 中华盛世振奋难休(1988-2007) 179
应邀参加1988年芬兰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 181
学习使用个人电脑 182
1989年的北美行 183
参与国家造纸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186
参加有关造纸专业书刊的编辑工作 188
参与一项软课题的科研项目成果获一等奖 189
受聘高等院校 190
纸业辉煌 催人振奋奔波 191
老境日深的迟暮之年 231
进入90的思考与感恩 232
读稿后记 236
附: 243
余贻骥大事年表 243
春满松鹤楼——余贻骥先生九十寿辰庆典侧记 248
行业之宝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