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1
·历史概要· 4
一、概述 4
(一)佛教与佛学 4
(二)中国佛教三大系 8
(三)印度佛学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佛学 14
二、中国佛学的印度之源 18
(一)原始佛学 18
(二)部派佛学 21
(三)大乘佛学 24
(四)密教思想 26
三、汉代佛学的两大系统 28
(一)安世高系统 29
(二)支娄迦谶系统 30
四、魏晋佛学与玄学 33
(一)佛学登上中国学术思想舞台 33
(二)玄佛合流与六家七宗 37
(三)罗什关中之学 38
(一)南北佛教的不同特点 41
五、南北朝佛教学派 41
(二)佛教学派的林立 45
六、隋唐佛教宗派之学 54
(一)天台宗 54
(二)三论宗 56
(三)法相唯识宗 57
(四)华严宗 59
(五)禅宗 60
(六)净土宗 62
(七)律宗 64
(八)密宗 65
(九)三阶教 67
七、入宋以后佛学的衰微 69
(一)佛学的衰微与佛教的持续发展 69
(二)宋代佛学与理学 71
(三)明清佛教与居士佛学 73
八、近现代佛学的复兴 75
(一)佛教的衰落与复兴 75
(二)佛学研究的团体与人物 77
(三)革新运动与人间佛教 79
九、藏传佛教和云南上座部佛教 82
(一)藏传佛教 82
(二)云南上座部佛教 85
·思想精要· 92
一、佛学基础 92
(一)缘起论 92
(二)无我说 102
(三)四谛 110
(四)八正道 121
(五)五蕴 126
(六)十二因缘 131
(七)三法印 137
(八)三学六度 140
二、主要学派的理论 157
(一)小乘禅数学 157
(二)大乘般若学 168
(三)涅槃佛性论 179
(四)毗昙学 191
(五)摄论学 195
(六)成论学 197
(七)地论学 200
三、主要宗派的理论 203
(一)性具实相说 203
(二)诸法性空论 240
(三)法相唯识学 250
(四)法界缘起论 274
(五)修心见性论 303
四、藏传佛教与云南上座部佛教思想 341
(一)藏传佛教思想 341
(二)云南上座部佛教思想 365
五、中国佛教思想的特点与精神 369
·知识辑要· 393
一、重要人物 393
二、经典著作 459
主要参考文献 493
后记 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