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祥福等编著
  • 出 版 社: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42614703
  • 页数:393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第一章 哲学概论 1

第一节 哲学的本质及其对象和功能 1

一、什么是哲学 1

二、哲学的研究对象 4

三、哲学的一般功能 6

三、美及其特性 34 7

第二节 哲学的基本问题 8

一、哲学的研究领域 8

二、哲学研究中的两类问题 10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 12

第三节 哲学形成与发展的逻辑线索 14

一、西方哲学形成、发展概要 15

二、西方哲学的主题 18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 23

思考题 24

讨论题 24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2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25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历史条件 25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简史 2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实践唯物主义 31

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 32

二、以实践范畴为核心构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33

三、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关系 38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开放、发展、批判、革命的学说 38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40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 45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52

思考题 57

讨论题 57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59

第三章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59

一、物质观的历史发展 60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61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64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 66

一、物质的根本属性 67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 69

第三节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统一性 72

一、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72

二、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发展过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75

思考题 78

讨论题 78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 79

第四章 人类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79

一、人类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80

二、社会劳动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基础和源泉 82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84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84

二、人类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85

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特点 87

第三节 意识的作用 89

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作用 89

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90

三、意识和人工智能 94

思考题 95

讨论题 95

第一节 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 97

第五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97

一、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98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 99

三、联系的多样性 100

第二节 相互作用构成事物联系的基本内容 101

一、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类型 101

二、人的活动和事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104

第三节 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 105

一、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 106

二、客观规律及其一般特点 108

思考题 111

讨论题 111

第六章 物质世界运动的基本规律 113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 113

一、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14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15

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16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 118

一、质、量、度 119

二、质变量变及其相互转化 120

三、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121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122

一、辩证的否定 122

二、否定之否定 123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24

四、客观规律的普遍性与复杂性 125

思考题 126

讨论题 127

一、社会是人类实践生活的展开形式 130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是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 130

第七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历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130

二、从人类主体地位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 132

三、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 134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136

一、在历史观基本问题上的根本对立 136

二、在历史必然性问题上的根本对立 139

三、在历史创造主体问题上的根本对立 141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前提及其伟大意义 143

一、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前提 143

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与理论基础 148

三、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150

思考题 152

讨论题 152

第一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153

第八章 社会的基本结构 153

一、生产力 154

二、生产关系 157

第二节 政治结构 159

第三节 社会的观念文化结构 160

一、观念文化结构的构成 160

二、各种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163

三、观念文化结构的作用 164

思考题 166

讨论题 166

第九章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 167

第一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167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68

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69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71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72

第二节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172

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 173

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74

第三节 社会运动、发展进程 175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运动、发展的动力 175

二、社会发展进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181

思考题 185

讨论题 185

第十章 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87

第一节 社会进步 187

一、社会进步及其特征 187

二、社会进步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90

第二节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191

一、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尺度 191

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193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的崭新文明 195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197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7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198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200

思考题 203

讨论题 203

第十一章 人的本质及其发展 205

第一节 人在世界中的地位 205

一、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05

二、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 209

三、人的社会性 210

第二节 人的本质的理论 213

一、人的本质的含义 213

二、人的发展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216

第三节 人的素质与培养 218

一、人的素质 218

二、人的素质在推动社会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222

三、提高人的素质的基本途径 223

讨论题 229

思考题 229

第十二章 人的持续发展及其远景 231

第一节 人生的意义、价值及其实现 231

一、世界观、历史观与人生观的关系 231

二、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233

三、人生的价值及其实现 234

第二节 人的持续发展 237

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238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240

第三节 教育在人的发展及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244

一、人与教育的关系 244

二、教育对人类社会文明的推动作用 246

讨论题 249

思考题 249

第十三章 辩证思维方法的基本原则 252

第一节 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 252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52

二、理论与实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54

第二节 联系、发展的观点 255

一、联系的观点 256

二、发展的观点 257

第三节 普遍与特殊相统一的原则 258

一、普遍与特殊的辩证法 258

二、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259

三、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61

第四节 作为认识方法的基本环节 264

一、原因与结果 264

二、必然性与偶然性 266

三、可能性与现实性 268

四、内容与形式 271

五、现象与本质 273

六、结构与功能 275

思考题 276

讨论题 277

第十四章 科学思维的方式、方法 279

第一节 思维方式 279

一、思维方式的本质 279

二、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281

三、思维方式的认识功能 282

第二节 辩证思维方法 284

一、归纳与演绎 285

二、分析与综合 287

三、历史的与逻辑的一致 288

第三节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289

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289

二、现代科学思维的一般方法 291

思考题 299

讨论题 299

第十五章 实践与认识 301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301

一、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 302

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303

第二节 认识的结构 305

一、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306

二、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309

三、认识系统结构的进化与发展 314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316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316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319

三、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发展 320

思考题 321

第十六章 真理 323

第一节 客观真理 323

一、真理及其特点 323

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327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329

一、价值及其特点 330

二、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332

第三节 真理的标准 334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34

二、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 337

三、实践标准与价值评价 339

思考题 341

讨论题 341

第十七章 真、善、美的统一 343

第一节 真、善、美的基本涵义 343

一、真及其价值 343

二、善及其特点 345

第二节 真、善、美的统一 350

一、真、善、美的相互关系 350

二、真、善、美的统一是哲学的最高境界 354

思考题 356

讨论题 356

附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大纲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