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际交往的基础和本质 3
第一节 交往的内在动力——需要 3
一、人的需要的结构 3
二、人的需要的社会性 11
三、需要是人际交往的内在动力 16
第二节 人际交往的心理基础——合群倾向 19
一、对合群倾向的一般解释 19
二、人的合群动机 25
三、影响合群倾向的因素 29
第三节 人际交往的结构和实质 36
一、人际交往的结构 36
二、人际交往的实质特点 38
三、人际交往的类型 40
四、人际交往的功能 41
第四节 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45
一、社会关系的实质 46
二、人际关系的本质 48
三、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 50
第二章 人际沟通 57
第一节 人际沟通的结构和功能 57
一、人际沟通的实质和特点 57
二、人际沟通的结构和类型 60
三、沟通网络 66
四、人际沟通的功能 69
第二节 非语言沟通 71
一、非语言沟通的特点和地位 71
二、非语言沟通的类型 74
三、非语言沟通知准则 87
一、语言的构成与语义 90
第三节 语言沟通 90
二、语言沟通的类型 94
三、语言沟通的艺术 96
第四节 沟通心理 105
一、沟通动机 105
二、沟通的心理反应 107
三、沟通心理障碍 112
第三章 人际认知 117
第一节 人际认知的实质和特点 117
一、认知的类型 117
二、人际认知的结构和实质 119
三、人际认的的特点 122
第二节 影响人际认知的因素 125
一、认知对象的自我暴露 126
二、认知者的心理因素 129
三、认知情境 132
四、第一印象 137
第三节 归因论 139
一、人际归因的实质和类型 139
二、人际归因偏见 143
三、归因的标准和方法 146
第四节 认知偏见 150
一、社会刻板印象 150
二、先入印象 155
三、首因效应和新颖效应 157
四、晕轮效应 159
五、自我投射效应 162
第四章 人际相互作用 167
第一节 人际相互作用的本质 167
一、人际相互作用的结构 167
二、人际相互作用的质和量 170
三、人际相互作用的类型 174
第二节 他人在场效应 177
一、观(听)众效应 177
二、结伴效应 183
三、他人在场效应的机制 186
四、在场者袖手旁观 188
第三节 暗示 190
一、暗示的含义和特征 190
二、暗示的种类 191
三、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 194
四、暗示的作用 195
第四节 感染 197
一、感染的实质和类型 197
二、感染情境 198
三、感染的作用 201
第五节 社会遵从 202
一、遵从的动机和实质 202
二、遵从的类型 203
三、影响遵从的因素 208
第六节 模仿 213
一、模仿的实质和特征 213
二、模仿的类型 214
三、影响模仿的因素 216
四、模仿的一般规律 217
第五章 人际吸引 219
第一节 概论 219
一、西方的几种人际吸引理论 219
二、人际吸引的实质和类型 223
三、人际吸引在交往体系中的地位 228
一、邻近与熟悉 230
第二节 决定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 230
二、身体外表和人格品质 232
三、相似与互补 234
四、报偿和相互性 236
第三节 人际吸引发展的规律 237
一、人际吸引的规律性 237
二、人际吸引发展的几个阶段 238
第四节 友谊 243
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43
二、志同道合——友谊的基础 248
三、理解与真诚——交友之道 251
第五节 爱情 253
一、爱情的结构和实质 253
二、爱情发展的阶段 260
三、爱情·人生·事业 267
第一节 异性交往 271
第六章 人际交往的特殊形式 271
一、异性交往的价值 272
二、异性交往的心理障碍 276
三、异性效应 278
四、女性交际优势 281
第二节 代际交往 286
一、代沟的实质和表现 288
二、代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94
三、密切代际关系的途径 299
第三节 上下级交往 306
一、上下级交往的结构 306
二、上下级之间的角色期待 306
三、上下级交往的心理障碍 312
四、上下级关系的实质 320
后记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