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欧游乐记 3
肖邦不住17号 3
与莫扎特“擦肩而过” 7
随身携带的音乐 12
独坐教堂 17
在法兰克福感受流行 19
维也纳纪行 23
欧洲“淘片”记 29
二、大师速写 35
巴赫:小溪还是大海 35
舒伯特:背负着痛苦的流浪者 38
魔鬼、英雄,还是修士? 41
魔鬼的颤音 44
柏辽兹和《幻想交响曲》 48
为人的灵魂画像 51
用音乐进行思考的哲学家 56
大器晚成的布鲁克纳 59
想起了西贝柳斯 62
马勒:黑夜的情感 65
巴托克50周年祭 72
音乐史诗中的墓碑 77
如烟的悲愁 80
寂静中的声音 84
家与乡愁 88
梅纽因的魅力 93
我的俄罗斯,我的生命 96
钢琴诗人之魂 102
听施纳贝尔弹贝多芬 106
钢琴诗人利帕蒂 109
一个特立独行的“怪人” 113
我们的王健 118
三、唱片乱谈 123
谁来弹奏李斯特 123
谁使勃拉姆斯如此沉重 130
走出内心的晦暗世界 133
“非主流”人们的祈祷 138
“突围”巴洛克 143
永远的怀念 146
友谊与杰作 149
无人匹敌的演绎 152
晚秋的辉煌——有感于贝多芬晚年的“四重奏” 155
柏辽兹的宗教音乐说略 158
劫后的彻悟——听理查·施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 160
愁思之声 163
告别录音 166
当今流行帕格尼尼 168
兼收并蓄的亨策 170
索尔蒂归乡 173
多雪的冬天 175
白银时代的梅特纳 179
施尼特凯:从厚重到简约 181
俄国人的钢琴三重奏 183
听“老太太”弹巴赫 186
他和巴赫有个约 190
“避重就轻”的阿什肯纳济 194
奥特手执“少年魔角” 196
夜之翼 199
女儿家却无脂粉气 201
《图画展览会》为谁而作? 204
暗淡的底色 206
流浪 209
哀歌 212
《西洋镜》的传统与现代 214
不只是“新”一点——中国现代音乐的突破 217
四、现场走笔 217
中国现代音乐的新走向——听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 220
两极分化的趋向 226
谁是“英雄”? 228
老来不弹莫扎特 230
大雅久不作——观《艳歌行——梨园乐舞》 232
以意带笔——薛伟音乐会印象 235
走出寂寥——听瞿小松新作有感 237
21世纪的音乐是中国的 239
在摈弃媚俗中获得境界——波格雷里奇音乐会印象 243
风骚各领——祖克曼奏鸣曲音乐会随感 248
酒神的狂欢 252
美国离欧洲究竟有多远 254
450年传统的魅力 256
大师后继有人 259
此“罗曼德”不是彼“罗曼德” 262
矫揉造作的哈诺伊 264
信息时代我们不再需要被感动?——吉尔·沙哈姆小提琴演奏会反思 266
飨宴 269
古典的馨香 271
把小提琴还给穷人——听拉卡托斯和他的乐队演奏 273
谭盾的“水音乐” 276
探戈,城市的依托 279
五、灯下随感 285
悲伤的权利 285
现代音乐的破解 287
听唱片与听现场 290
肖邦一生中的两位女性 292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故事 295
港台音乐刊物随想 301
普希金与俄罗斯音乐 306
灵魂的自白 309
错位的音乐与生活 312
秋天里的俄罗斯意象 315
谁来为紫禁城下的“三高”喝彩? 318
附录一 与邵恩谈音乐 323
附录二 萨尔茨堡音乐节纪事 330
后记 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