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译本序 叶启政 1
前言 7
导论:马克思的遗产 9
第一部 德国社会民主主义者 17
第一章 恩格斯的贡献 17
一、哲学 18
二、历史 21
三、政治学 24
第二章 修正主义之争议 35
一、马克思主义在德国境外之传播 35
二、德国修正主义的起源 37
(一)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 39
(二)修正主义的背景 41
三、经济学 42
(一)考茨基对伯恩斯坦的批判 44
(二)考茨基对资本主义扩张的观点 45
四、社会学 46
农民问题 47
五、政治学 48
考茨基与德国社会民主党 51
六、哲学与历史唯物论 53
七、结论 57
第三章 激进份子 69
一、导言 69
二、卢森堡:社会改革或社会革命 71
三、卢森堡:意识与活动 74
自发性的理念 75
四、卢森堡:帝国主义 79
五、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分裂 81
第四章 奥国马克思主义 94
(一)民粹主义 103
一、马克思、恩格斯与普列汉诺夫 103
第二部 俄国的马克思主义 103
第五章 起源 103
(二)俄国马克思主义的鼻祖--普列汉诺夫 106
二、俄国社会民主劳工党的创建 108
列宁的崛起 109
四、布尔雪维克与孟雪维克之分裂 112
第六章 托洛斯基 122
永久革命论 125
第七章 列宁 135
一、党 135
二、革命 141
三、帝国主义 146
四、国家 149
五、民族问题 155
六、哲学 157
一、战时的共产主义 178
第八章 一九二○年代的俄国马克思主义 178
二、新经济政策 181
三、一国社会主义 186
夺权的暗流 189
四、艺术 191
五、哲学 193
第九章 史达林主义 202
一、工业、农业与党 202
二、史达林--理论家 206
三、托洛斯基对史达林主义的批判 210
第十章 后史达林的共产主义 222
第三部 两次大战之间的欧洲马克思主义 241
第十一章 卢卡奇 241
第十二章 柯尔斯 255
第十三章 委员会共产主义 260
第十四章 格拉姆西 267
一、简介 267
二、杜林委员会运动 268
三、狱中札记 273
(一)知识份子 274
(二)主导权 278
(三)国家、平民社会与革命 282
第四部 中共与第三世界 299
第十五章 中国革命的形成 299
一、引论 299
二、毛泽东与中国农民 301
三、革命的策略 303
四、游击战 310
五、毛泽东的哲学 311
(一)继承与第一步措施 321
一、经济发展的途径 321
第十六章 当权的毛主义 321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 322
(三)大跃进 325
二、阶级与矛盾 327
三、党与群众 331
(一)群众路线与民主集中制 331
(二)党组织 332
(三)百花齐放运动 335
(四)文化大革命 337
四、历史唯物论 341
五、中苏争端 343
六、结论 348
第十七章 拉丁美洲 356
一、简介 356
二、古巴 356
三、狄布雷 359
第十八章 马克思主义与待开发 370
第五部 欧洲美国的当代马克思主义 379
第十九章 法兰克福学派 379
一、学派与政治 379
二、批判理论 383
三、心理分析与法西斯主义的影响 386
四、美学 389
五、马古塞 391
六、哈伯马斯 397
第二十章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411
一、导引 411
二、沙特 416
三、论辩与「新工人阶级」的理论家 424
第二十一章 狄拉·霍尔甫学派 435
第二十二章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438
第二十三章 英国的马克思主义 452
第二十四章 美国的马克思主义 461
一、历史 461
(一)马克思与恩格斯 461
(二)魏德迈与索尔吉 462
(三)北美社会主义劳工党与狄里昂 463
(四)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 466
(五)新左派 469
(六)马克思主义无法成功的原因 472
二、理论 473
(一)新左派 474
(二)美国史 475
(三)经济学 475
结论 491
附录一 编年表 495
附录二 马克思主义系谱图示 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