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奠基 1
一、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全球化 4
二、阶级、民族与国家 6
(一)阶级 6
(二)民族 8
(三)国家 11
三、战争问题 13
(一)战争的产生与消灭 13
(二)战争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14
(三)战争与政治的辩证关系 15
(四)战争与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16
四、殖民主义的历史作用 20
五、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 22
(一)无产阶级及其解放斗争的国际性 22
(二)无产阶级国际团结与联合的行为准则 23
第二章 格劳秀斯开创的国际法理论 34
一、《战争与和平法》与《威斯特发里亚和约》 35
(一)古代国际法的萌芽:古罗马“万民法” 35
(二)近代国际法的创立:《战争与和平法》 36
(三)近代国际法产生的标志:《威斯特发里亚和约》 40
二、第一个国际司法机构与《巴黎非战公约》 42
(一)实在法学派的兴起和建立调整国际事务规则体系的尝试 42
(二)两次海牙国际和平会议 45
(三)国际常设法院的建立和《巴黎非战公约》 47
三、理想主义学派的兴起与国际联盟的诞生 50
(一)理想主义的思想渊源 50
(二)理想主义的理论观点及实践 54
(三)理想主义的评价 60
(四)理想主义在今天的发展 61
四、国际法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62
(一)联合国的建立 62
(二)联合国的建立对国际法的影响 65
第三章 汉斯·摩根索的权力政治论 73
一、现实主义学派的出现及新现实主义 74
(一)现实主义学派 74
(二)新现实主义 78
二、汉斯·摩根索的权力政治论 81
(一)权力和国家权力 82
(二)国家利益及其与权力的关系 83
(三)关于国家间的权力斗争 84
(四)权力均势 85
三、权力政治在战后国际政治中的运用 86
(一)“大规模报复战略” 87
(二)“战争边缘政策” 89
(三)“灵活反应战略” 91
(四)“核威慑”理论与“核威慑” 93
(五)“尼克松主义”和“现实威慑战略” 95
(六)“有限推回战略” 97
四、权力政治论在当代的发展 99
(一)软权力的作用日益加强 99
(二)国家权力转移的载体:跨国公司等非国家行为体 103
(三)国际压力集团 104
第四章 梅特涅和基辛格的均势战略及冷战后的多极化趋势 107
一、关于均势和均势战略 108
(一)均势和均势战略的概念区分 108
(二)均势的类型和特征 109
(三)均势战略的作用 110
二、欧洲近代的均势战略 111
(一)均势战略的萌芽 111
(二)威斯特发里亚均势 113
(三)维也纳体系 114
(四)英国传统的欧洲大陆均势政策 115
(五)德国俾斯麦时代的均势外交 118
三、20世纪70年代基辛格、尼克松的“大国均势”战略 119
(一)核时代的多极化趋势:大国均势战略出台的背景 120
(二)基辛格思想、尼克松主义 122
(三)大国均势战略带来的“全球缓和” 127
四、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及均势战略的意义 130
(一)以“全欧大厦”挽救两极均势的失败 130
(二)冷战结束后世界的多极化进程 132
(三)科索沃危机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134
(四)当今世界均势战略的意义 136
第五章 美国的孤立主义和干涉主义 139
一、华盛顿的《告别演说》与《门罗宣言》 141
(一)对“母国”的失望:美国孤立主义产生的基础 141
(二)华盛顿的《告别演说》:美国孤立主义产生的先导 143
(三)《门罗宣言》:美国孤立主义产生的标志 146
二、“百年大政”与美国的孤立主义原则立场 153
(一)“百年大政”时期的孤立主义 154
(二)孤立主义在此期间的发展 157
三、美国干涉主义的早期暴露 160
(一)《门罗宣言》中隐含的干涉主义倾向 161
(二)美国干涉主义的早期实践 164
四、美国干涉主义向全球的扩展 168
(一)美国干涉主义扩展到全球的最初尝试 168
(二)二战后以全球称霸为特征的干涉扩张 172
(一)新干涉主义产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179
五、新干涉主义对当今美国政治的影响及新孤立主义的现状 179
(二)新干涉主义理论对克林顿政府对外政策的影响 181
(三)美国孤立主义的现状:新孤立主义 184
第六章 地缘政治学 196
一、东西方地缘政治思想溯源 196
(一)中国人对地缘战略的认识 197
(二)地缘政治思想在西方的萌生与发展 200
二、地缘政治理论的完善——地缘政治学及其影响 207
(一)麦金德的“陆权论”及其影响 207
(二)马汉的“海权论”及其历史影响 211
(三)“空权论”的产生及地缘政治学在当代的新发展 213
三、信息社会对地缘政治的超越——智缘政治 215
四、地缘政治学与中国外交 217
第七章 凯南的“遏制”理论与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 221
一、凯南的长电报与克里弗德的“秘密文件” 222
二、从杜鲁门到里根的“遏制”战略 226
(一)从杜鲁门到肯尼迪的冷战“遏制”政策 226
(二)里根的“重振国威”为“超越遏制”提供了物质基础 240
(一)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 244
三、“超越遏制”,实现对苏联、东欧的和平演变 244
(二)苏东剧变及其历史教训 247
四、冷战结束后对中国的新遏制 251
(一)制造“中国威胁论”,为遏制中国作舆论准备 252
(二)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 256
第八章 勃列日涅夫主义与苏联的霸权理论 261
一、勃列日涅夫主义的霸权主义实质 262
(一)勃列日涅夫主义提出的背景 262
(二)勃列日涅夫主义的内容及实质 266
(一)“布拉格之春”:苏联武装干涉控制东欧国家 268
二、苏联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与干涉 268
(二)珍宝岛事件:中苏关系恶化 274
三、在全球范围内同美国争霸 280
(一)支持印度肢解巴基斯坦 281
(二)争夺对中东事务的控制权 283
(三)对非洲之角和红海地区进行渗透扩张 285
(四)直接出兵占领阿富汗 286
第九章 毛泽东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与铁托的不结盟思想 291
一、“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形成 291
(一)“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背景和提出 291
(二)邓小平对“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阐述与发挥 295
二、划时代的反响 298
(一)消除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疑虑 298
(二)推动了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与联合反霸 299
(三)加强了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302
三、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与铁托的不结盟思想 306
(一)困境中的探索:不结盟政策产生的背景 307
(二)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与不结盟政策 313
(三)铁托不结盟理论的基本思想 316
(一)亚非新兴独立国家的团结与不结盟运动的诞生 319
四、不结盟运动的诞生及其发展 319
(二)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影响 323
(三)冷战结束后的不结盟运动及发展趋势 329
第十章 相互依存理论及全球化理论 339
一、冲突与合作:当今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 339
(一)冲突:人类的局限,恒久的主题 339
(二)合作: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 361
二、相互依存理论的产生及意义 374
(一)相互依存时代的到来 374
(二)相互依存理论的内涵及意义 378
三、全球化及其影响 384
(一)“地球村”的趋势 384
(二)全球化进程及其影响 387
(三)全球问题 389
四、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秩序 402
(一)全球化时代的全球意识 402
(二)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秩序 406
结束语 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