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水土保持林的苗木培育 5
第一章 林木种子品质检验 5
第一节 取样 5
第二节 种子的物理性状 8
第三节 种子的发芽能力 11
第四节 种子生活力的测定 15
第五节 种子病虫害感染度的测定 16
第二章 苗圃的建立 18
第一节 苗圃的种类及其特点 18
第二节 苗圃地的选择 18
第三节 苗圃地面积的计算与区划 20
第四节 苗圃技术档案的建立 23
第三章 苗圃的整地施肥与轮作 25
第一节 苗圃地的整地 25
第二节 轮作 27
第三节 施肥 28
第四章 播种苗的培育 32
第一节 育苗方式和播种整地 32
第二节 播种前的土壤和种子处理 33
第三节 种子的催芽 35
第四节 播种季节 39
第五节 播种密度及播种量计算 40
第六节 播种方法及技术要点 41
第七节 播种苗的管理 43
第五章 营养繁殖苗的培育 56
第一节 插条育苗 56
第二节 嫁接育苗 62
第三节 其他营养繁殖苗的培育 66
第二节 移植技术 70
第六章 移植苗的培育 70
第一节 培育移植苗的意义及移季节 70
第三节 容器育苗技术 72
第四节 温室育苗技术 75
第七章 苗木出圃 77
第一节 苗木调查 77
第二节 壮苗的条件及苗龄 77
第三节 苗木出圃、假植、贮藏和包装运输 78
第二篇 水土保持林的营造技术 82
第八章 人工林概述 82
第一节 人工林的种类 82
第二节 人工林的特点 83
第三节 人工林的生长发育规律 84
第四节 造林六项基本措施 86
第五节 造林地种类和造林区划 88
第九章 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和适地适树 91
第一节 立地条件类型的概念 91
第二节 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方法 91
第三节 适地适树 97
第十章 水土保持林的组成和灌木造林 99
第一节 水土保持林树种选择 99
第二节 水土保持林的组成 103
第三节 灌木造林 111
第十一章 水土保持林的营造密度与种植点的配置 115
第一节 造林密度的确定 115
第二节 水土保持林种植点的配置 118
第十二章 水土保持林造林地的整地 122
第一节 造林整地的特点及作用 122
第二节 造林整地的方式方法 123
第三节 整地季节 130
第十三章 水土保持林的造林方法 132
第一节 播种造林 132
第二节 植苗造林 135
第三节 分殖造林 139
第四节 造林季节 141
第十四章 水土保持林幼林的抚育管理 144
第一节 幼林的抚育和保护 144
第二节 幼林成活率的检查和补植 148
第十五章 低价值林分改造 150
第一节 林分改造的概念及经营次生林的意义 150
第二节 次生林的基本特点及类型的划分 151
第三节 次生林的经营 154
第四节 低价值人工林改造 157
第三篇 水土保持林的作用 160
第十六章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160
第一节 林冠对降雨的截留作用 161
第二节 枯枝落叶层在森林水文中的作用 169
第三节 水分在森林土壤内的渗透贮存和移动 172
第四节 森林对洪水的影响 175
第十七章 固持土体、改良土壤 179
第一节 根系网络固持土体的作用 179
第二节 水土保持林防止重力侵蚀的作用 182
第三节 改良土壤的作用 188
第十八章 调节 气候、保护环境 191
第一节 调节 小气候的作用 191
第二节 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的作用 194
第一节 水土保持林林种 198
第十九章 水土保持林林种及体系 198
第四篇 水土保持林的配置 198
第二节 水土保持林体系 201
第二十章 梁峁顶与塬面塬边防护林 203
第一节 梁峁顶防护林 203
第二节 塬面塬边防护林 204
第二十一章 坡面水土保持林的配置 216
第一节 护坡用材林 217
第二节 山地农田防护林 219
第三节 梯田埂坎防护林 224
第四节 牧业用地防护林 230
第五节 护坡薪炭林 235
第二十二章 侵蚀沟道防护林 239
第一节 土质侵蚀沟道防护林 239
第二节 石质山地沟道造林 244
第一节 水库防护林的作用及内容 247
第二十三章 水库防护林 247
第二节 水库防护林的配置 248
第二十四章 河川两岸的护岸护滩林 253
第一节 河川发育及水土流失的特点 253
第二节 河川护岸林 256
第三节 河川护滩林 258
第四节 护岸护滩“生物工程” 261
第二十五章 防风固沙造林 268
第一节 沙漠的基本性质 268
第二节 风沙移动的规律 270
第三节 沙障固沙 273
第四节 固沙林配置 274
思考题 279
主要参考文献 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