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解开儒家思想的「世纪之谜」 3
第一部 儒家思想的「世纪之谜」 3
第一章 东亚经济奇迹之谜 3
第一节 东亚经济奇迹的解释 3
第二节 后期儒家的假设 10
第三节 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17
第二章 韦伯学说与儒家思想 27
第一节 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 27
第二节 基督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31
第三节 传统中国的社会组织 35
第四节 儒家思想与中国意索 41
第五节 结论:韦伯学说之批判 46
第二部 儒家思想的内在结构 57
第三章 儒家的心之模型 57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社会 57
第二节 康德知识论中的双层存在:感触界和智思界 62
第三节 儒家之心的双层存在:仁心与识心 69
第四节 儒家的心之模型 86
第四章 立仁道于天道 99
第一节 中国哲学中「道」的概念 99
第二节 儒家的天命观 103
第三节 立人道于天道 115
第五章 儒家之道:「仁、义、礼」伦理体系 128
第一节 仁的差序性与实质性伦理 128
第二节 义及其差序性 138
第三节 礼及其差序性 142
第六章 孝与需求法则 154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 154
第二节 家的范畴 160
第三节 孝道观念的本源 161
第四节 孝道与成就动机 166
第五节 孝道的衍变 169
第六节 儒家伦理与亲情困境 171
第七章 和与人情法则 179
第一节 混合性关系网与印象整饰 179
第二节 儒家的社会哲学 182
第三节 人情与人情法则 197
第八章 儒家思想中的公平法则 207
第一节 工具性关系和公平法则 207
第二节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工具性关系 209
第九章 修身以道 225
第一节 好学 225
第二节 力行 229
第三节 人性论与知行观 232
第四节 知恥 241
第十章 立身行道:士与君子 252
第一节 君子之教 252
第二节 士志于道 261
第三节 见得思义与先事后得 265
第三部 解开儒家思想之谜 276
第十一章 儒家思想的转化力量 276
第一节 修身以道:好学、力行、知恥 276
第二节 家与成就动机 283
第三节 以道济世 296
第四节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304
第五节 中国式企业组织的现代化 309
第六节 结论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