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进入哲学思考 1
1 “爱智”的哲学 1
2 对“自明性”的分析 5
3 品味黑格尔的比喻 11
第一章 哲学的自我理解 21
第一节 哲学与哲学观 21
一、哲学观与哲学理论 21
二、当代哲学观概览 26
三、哲学与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46
第二节 哲学与常识 51
一、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 51
二、常识与经验的世界图景 58
三、常识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61
四、常识与经验的价值规范 66
五、哲学对常识的超越 68
六、常识哲学化与哲学常识化 79
一、作为理论的科学和哲学 82
第三节 哲学与科学 82
二、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 86
三、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 92
四、反思科学活动的基础 98
五、反思科学研究的成果 105
六、反思科学发展的逻辑 111
七、反思时代的科学精神 117
八、反思科学的社会功能 124
九、反思当代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 126
第二章 哲学的思维方式 133
第一节 哲学的基本问题 133
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通常解释 133
二、探索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论述 136
三、近代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140
四、现代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143
第二节 哲学的反思活动 146
一、反思的维度 146
二、反思的思维 150
三、反思的对象 154
四、反思的方式 157
五、反思的特性 168
第三节 哲学的前提批判 172
一、反思的层次 172
二、思想前提及其特性 175
三、前提批判的方式与基础 178
四、前提批判的历史发展 180
五、哲学前提的自我批判 183
一、哲学与人类存在的矛盾性 188
第三章 哲学的生活基础 188
第一节 哲学与人的存在方式 188
二、哲学与人类存在的实践性 193
第二节 哲学与社会的自我意识 201
一、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 201
二、哲学与个体的自我意识 206
三、哲学与社会的自我意识 209
四、哲学与意义的“普照光” 212
一、时代和时代精神的精华 215
第三节 哲学与时代精神的精华 215
二、时代精神的理论表征 216
三、塑造和引导时代精神 221
第四章 哲学的主要问题 225
第一节 “在”:存在论或本体论问题 225
一、“本体”和“本体论”的概念解析 225
二、本体论的三重内涵 231
三、本体论的自我批判与现代重建 235
第二节 “真”:认识论和逻辑学问题 241
一、“真”的概念解析 241
二、“真理”和“思想的客观性” 244
三、思想客观性问题的扩展与深化 247
四、思想客观性的辩证唯物论理解 254
五、真理观的哲学视野 258
第三节 “善”:伦理学和价值论问题 261
一、“善”的哲学追问 261
二、价值和价值论 265
三、价值导向与价值取向 268
第四节“美”:哲学层面的美学问题 270
一、美与人的存在方式 270
二、美的存在与创造 272
三、美的发现与体验 275
四、真善美的统一 277
第五节“人”:关于人的哲学 281
一、哲学与“认识你自己” 281
二、人的存在与人的世界 284
三、人类存在的意义 286
四、关于人类解放的哲学 288
第五章 哲学的派别冲突 293
第一节 考察哲学派别斗争的方法论 293
一、哲学的派别冲突与人类存在的矛盾性 293
二、用两个标准考察哲学理论 294
三、反思现代哲学的派别冲突 297
第二节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99
一、“本原”问题 299
二、“认识路线”问题 304
三、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309
四、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316
第三节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321
一、“思维方式”问题 321
二、辩证法的概念解析 325
三、辩证法的自在性与自为性 331
四、辩证法的批判性本质 337
一、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矛盾 344
第四节 经验论与唯理论 344
二、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歧 348
三、表象与思想的矛盾运动 355
第五节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364
一、科学主义的概念解析 364
二、人本主义的概念解析 368
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峙与融合 371
四、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375
五、超越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378
一、哲学发展史的涵义 382
第六章 哲学的历史演进 382
第一节 哲学历史演进的多重透视 382
二、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透视哲学史 385
三、从人类存在的历史形态透视哲学史 387
四、从哲学寻求崇高的进程透视哲学史 391
第二节 哲学历史演进的基本特征 394
一、自我追问和自我扬弃的历史 394
二、哲学问题自我相关和哲学原则解释循环的超越 396
第三节 哲学的现代革命和当代趋向 398
一、现代哲学的理论前提 398
二、“实践转向”和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404
三、“语言转向”与现代西方哲学 412
四、现代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419
五、当代中国的哲学主流 425
第七章 哲学的修养与创造 430
第一节 哲学的品格 430
一、向上的兼容性:深厚的历史感 430
二、时代的容涵性:强烈的现实感 433
三、理论的系统性:巨大的逻辑感 437
四、思想的开放性:博大的境界感 442
第二节 哲学思维的训练 444
一、哲学的求真态度 444
二、哲学的反思取向 448
三、哲学的枇判精神 451
四、哲学的创新意识 453
五、哲学的分析方式 456
六、哲学的辩证智慧 458
第三节 哲学态度的培养 461
一、高举远慕的心态 462
二、慎思明辨的理性 465
三、永无止境的求索 469
附录1 关于开设“哲学通论”课的思考 473
附录2 在前提批判中寻求崇高 476
附录3 教学要有魅力 482
后记 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