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话 1
导言 1
第一章 天台宗思想渊源——大乘中观学说 1
第一节 以《中论》为核心的大乘中观学说 1
第二节 《大智度论》的实相涅槃论 11
第二章 天台宗所依经典——《法华经》 20
第一节 《法华经》的流传和地位 20
第二节 《法华经》的诸法实相说 24
第三节 其他大乘经典的影响 35
第三章 天台宗的先驱者——慧文、慧思禅师 40
第一节 北方禅法述要 40
第二节 慧文的禅法思想 52
第三节 慧思的止观实践 59
第四节 慧思的末法观念 73
第五节 慧思的性具染净说 77
第四章 天台宗的创建者——智?大师 83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 83
第二节 止观学说体系 100
一、三种止观论 100
二、一心三观说 110
三、圆融三谛观 119
四、一念三千说 127
五、性具善恶论 143
第三节 止观实修法门 155
一、四种三昧 155
二、十乘观法 162
三、二十五方便 166
第四节 判教思想体系 170
一、五味根机说 171
二、三种教相论 177
三、四教义说 181
四、教观统一论 184
第五节 净土信仰 188
第六节 忏仪制度 202
第七节 历史地位述论 224
第五章 智?事业的继承者——灌顶 239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 239
第二节 《国清百录》 255
第三节 灌顶的天台思想 264
第六章 天台的“中兴”功臣——湛然 273
第一节 灌顶之后的天台传承 273
第二节 湛然生平及其著作 275
第三节 “无情有性”学说 278
第四节 “中兴”功臣地位的确立 291
第七章 梁肃、柳宗元的天台居士佛教 307
第一节 梁肃、李翱的天台思想 307
第二节 柳宗元的天台信仰 322
第八章 玉泉寺系统的天台宗 328
第一节 玉泉寺的天台传承 328
第二节 永嘉玄觉与天台宗 343
第九章 唐末五代的天台佛教 349
第一节 唐末五代佛教发展大势 349
第二节 吴越地区的天台佛教 358
第十章 宋代天台佛教的复兴——山家山外之争 365
第一节 天台佛教的挫折与复兴 365
第二节 山家山外之争的背景 374
第三节 山家山外之争大势 395
一、狭义的山家山外之争 396
二、后山家山外之争 412
三、圆辩道琛与四明之学中兴 418
第十一章 山家山外之争——义理分歧述论 425
第一节 以四明知礼为中心的义理之争 425
一、妄心观 426
二、色具三千与别理随缘 446
三、修性一如说 460
四、理毒性恶论 464
第二节 净觉仁岳与后山家山外之争 469
一、生身尊特辨 470
二、三千有无说 483
第三节 柏庭善月与山家山外之争 489
一、开权显实 490
二、修性离合 494
三、真妄境观心论 497
第十二章 宋代天台忏法的兴盛 503
第一节 宋代天台修忏理论的建立 503
第二节 宋代天台忏法的完善 513
第三节 遵式与天台忏法的普及 525
第四节 遵式忏法的护教立场 538
第十三章 宋代天台与净土的合流 543
第一节 台净合流的理论基础 544
一、实相与权说 544
二、观想念佛与实相念佛 554
第二节 台净合流的实践活动 559
一、天台忏法与净土念佛 559
二、结社念佛 564
第三节 台净合流中的天台唯心论 567
第十四章 孤山智圆与儒佛关系论 577
第一节 儒佛关系平衡论 578
第二节 性情论 584
第三节 报应论 590
第四节 生死论 594
第五节 学术旨归 599
第十五章 《佛祖统纪》与天台史学 603
第一节 天台史学传统 604
第二节 《释门正统》概述 608
第三节 《佛祖统纪》的缘起和体例 612
第四节 《佛祖统纪》与志磐的佛教思想 619
一、“本迹”的概念 619
二、“五时八教”说 623
第五节 《佛祖统纪》中的“志” 627
第十六章 虎溪怀则与元代天台佛教 636
第一节 元代天台佛教的传承 636
一、关于法照系统 640
二、关于怀坦系统 641
三、关于觉先系统 643
第二节 元代的台净关系 646
第三节 虎溪怀则的天台佛学 659
第十七章 幽溪传灯的性善恶论 669
第一节 明代天台佛教的传承 669
第二节 传灯与他的《性善恶论》 674
第三节 约“体”论性具善恶 681
第四节 约“用”论性具善恶 688
第十八章 蕅益智旭与天台佛教的终结 695
第一节 天台教观的再诠释 697
第二节 智旭的圆教概念 703
第三节 天台与唯识的融通 708
第四节 智旭的台净融合思想 714
第十九章 近代天台佛教概述 728
第一节 近代天台佛教与居士 728
第二节 近代天台佛教的展开 734
附录 741
一、人名索引 741
二、名词索引 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