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文学的回忆片段 1
史伍、萧斧与《新文艺》月刊 9
站在文化斗争前沿的范泉 15
初创建时的鲁迅纪念馆 27
关于《李自成》的半次座谈会 32
文采风流秦瘦鸥 43
罗竹风与历史小说、历史戏剧 53
澳门女作家笔端的澳门女性——读汤梅笑的感受 65
澳洲华人作家印象 72
陈毅市长与上海戏曲 81
冯雪峰因“戏改”遭批评 90
现代艺术档案 珍贵历史文献——有关《戏曲报》的一些回忆 94
胡適与元杂剧、明清传奇 101
从北新书局到赵景深故居 123
赵景深与戏剧理论著作评奖 130
赵景深晚年与王季思的关系 136
《十五贯》改编演出的深远影响 142
渊源于《情恨狂澜》的甬剧《半把剪刀》 154
难忘的浦江饭店的365天——1961年《辞海》修订工作的回忆 159
台湾戏曲史论女教授们及其著作 169
北昆名旦洪雪飞 181
梁谷音和她的《琵琶行》 189
计镇华的表演艺术 194
澳洲华人的越剧情绪 202
舞台上最负盛名的繁漪——赵慧深 206
瞿白音与《创新独白》事件 218
宜兴储家三枝笔——储安平·储玉坤·储大泓 232
魏克明诗斥“四人帮” 244
我与《光明日报》 254
波多野太郎的古文与印章 265
田中谦二的师承与对晚辈的培养 269
荷兰汉学家伊维德与中国戏曲 283
美荷两国学者合译弘治岳刻本《西厢记》 289
附录 共享丰收的喜悦——蒋星煜学术研究60周年座谈会发言摘要 300
后记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