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篇 3
1 中西医结合方法学 3
1.1 中西医结合的概念与中医现代化 3
1.1.1 中西医结合的概念 3
1.1.2 中西医结合与中医现代化 4
1.2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本原则 5
1.2.1 消除门户之见,力求优势互补 5
1.2.2 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6
1.2.3 坚持西医理论体系的客观化,标准化原则 6
1.2.4 更新科研意识,运用多学科方法进行中西医结合研究 7
1.2.5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7
1.3 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 8
1.3.1 实验研究方法 8
1.3.2 动物模型研究方法 16
1.3.3 中西医结合多学科研究方法 26
2 中西医结合的医学观与方法论 45
2.1 中西医医学观与方法论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45
2.2 中医学方法论与现代三论的关系 48
2.2.1 系统论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应用 49
2.2.2 控制论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应用 51
2.2.3 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信息观 55
2.3 阴阳学说的现代研究 57
2.3.1 阴阳学说的辩证思维方法 58
2.3.2 阴阳学说的物质基础研究 62
2.4 五行学说与现代三论的关系 64
2.4.1 五行学说与控制论 65
2.4.2 五行学说与信息论 67
2.4.3 五行动力模型 68
3.1 脏象学说的理论特点 70
3.1.1 脏象学说的系统观 70
3 中西医结合脏象与脏腑辨证的现代研究 70
3.1.2 脏象学说的功能系统观 71
3.1.3 脏象学说中的控制论观点 72
3.1.4 形神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73
3.2 中西医结合脏象与脏腑辨证客观化研究 75
3.2.1 心与心病辨证的客观化研究 75
3.2.2 肝与肝病辨证的客观化研究 76
3.2.3 脾与脾病辨证的客观化研究 78
3.2.4 肺与肺病辨证的客观化研究 82
3.2.5 肾与肾病辨证的客观化研究 83
4 中西医结合脉诊机制及其客观化研究 87
4.1 脉象仪研制的进展 87
4.2 脉象图分析方法的进展 89
4.3 脉象判别方程的研究 91
4.4 脉象机制的研究 92
4.5 脉搏波的线化理论在脉象研究中的应用 94
5 中西医结合舌诊机制的研究 99
5.1 舌诊仪的研制 99
5.2 病理舌象的研究概况 100
5.2.1 舌体色泽的研究 100
5.2.2 舌苔的研究 103
5.3 舌诊机制的研究近况 106
6 中医发病学的现代研究 111
6.1 中医学发病学的疾病观与认识论 111
6.2 中西医结合体质病理学研究 114
6.3 情志辨证与情志疗法 118
6.3.1 情志疗法 118
6.3.2 心理辨证论治 121
6.4 中西医结合血瘀证的研究进展 131
6.4.1 血瘀证诊断标准的研究 132
6.4.2 血瘀证的病理研究 132
6.4.3 活血化瘀法作用机制的研究 134
7 中西医结合临床中西药联用的研究 137
7.1 中西药联用的原则与方法 137
7.2 中西药物相互作用机制 142
8 中西医结合辨证方法的研究进展 150
8.1 “证”的概念以及证、症、病的关系 150
8.2 “证”本质及其特点的探讨 151
8.3 “证”的多学科研究 154
8.4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 156
8.4.1 中西医结合辨证方法研究的意义 156
8.4.2 中西医结合辨证方法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59
临床篇 165
慢性支气管炎 165
支气管哮喘 171
肺炎 177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87
原发性高血压 193
高脂蛋白血症 199
心绞痛 203
病毒性心肌炎 209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214
慢性胃炎 221
消化性溃疡 228
溃疡性结肠炎 233
胆石病 240
病毒性肝炎 245
肝硬化 257
急性胰腺炎 262
急性阑尾炎 268
慢性肾盂肾炎 276
肾病综合征 283
慢性肾功能衰竭 290
泌尿系结石 296
慢性前列腺炎 302
再生障碍性贫血 307
慢性白血病 314
糖尿病 321
肥胖病 332
风湿热 341
类风湿性关节炎 349
骨质疏松症 356
颈椎病 364
腰椎间盘突出症 373
系统性红斑狼疮 384
过敏性紫癜 391
脑动脉硬化症 397
脑梗死 402
癫痫 410
面神经炎 422
梅尼埃病 426
神经症 430
慢性鼻炎 437
慢性咽炎 442
复发性口疮 447
肺癌 455
胃癌 470
原发性肝癌 479
艾滋病 488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496
不孕症 503
银屑病 510
湿疹 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