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梁实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炎生著
  • 出 版 社: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805795878
  • 页数:341 页
图书介绍:

前言 1

第一章 “在古老的家庭中长大” 1

1 家世 1

2 童年生活 4

3 小学教育 7

第二章 清华八年(一) 11

1 考取清华学校 11

2 中等科的严格生活 13

3 不满意轻视中文教学 15

4 作文受益于“徐老虎” 17

5 参加“五四”运动 18

第三章 清华八年(二) 21

1 听梁启超讲演 21

2 组织清华文学社 23

3 邀请周作人、徐志摩讲演 24

4 与俞平伯、周作人论辩诗艺 27

5 《草儿评论》及其反响 31

6 与闻一多结成挚友 37

7 《清华周刊》编辑 39

8 与创造社作家交往 40

9 介入徐志摩与创造社作家的论辩 45

10 与朱大枬等人论辩 47

11 批评郑振铎的译诗和冰心的小诗 50

12 与吴稚晖论辩 53

13 与程季淑热恋 55

14 清华毕业 58

第四章 赴美留学 60

1 不放弃放洋机会 60

2 舟中办《海啸》 62

3 在科罗拉多大学 65

4 参与组织“大江会” 70

5 受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影响 74

6 演出《琵琶记》 77

7 批评中国新文学的浪漫趋势 79

8 返国 84

第五章 返国初年 86

1 任教于东南大学 86

2 结婚 87

3 携眷到现京和出走上海 89

4 编《青光》与写小品文 91

5 新月书店总编辑 93

6 介绍古典主义 95

7 受到鲁迅的注目和批评 97

第六章 “新月派”理论家 104

1 《新月》月刊编辑和主编 104

2 举起“新月派”的理论旗帜 105

3 批评文人无行 108

4 对革命文学的误解 109

5 要求思想自由和文艺自由发展 111

6 抵制左翼作家的批评 116

7 否认文学的阶级性 117

8 责难鲁迅的翻译 121

9 与鲁迅论辩白热化 122

10 论散文及诗 126

11 编辑出版《白璧德与人文主义》及其反响 129

12 小家庭的艰辛和温馨 132

第七章 在青岛 137

1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 137

2惬意生活 139

3开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 141

4赞赏徐志摩的散文 143

5继续致力于文艺评论 144

6评介白璧德及其人文主义 161

7编撰《文艺批评论》 164

8 接受李云鹤(江青)为图书馆职员 167

9 同事情谊 169

10 离开青岛 171

第八章 回到北平 174

1重返内务部街 174

2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和外文系主任 176

3创办《自由评论》 178

4论文学的美 180

5参加蒋介石庐山谈话会 182

第九章 在抗战的日子里 184

1逃离北平 184

2膺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187

3主编中小学教科书 188

4“与抗战无关”论争 191

5“雅舍” 197

6赴华北慰劳视察 200

7在编译馆任职 204

8坚持文艺自由发展的观点 206

9为编译馆人员谋福利 208

10与程季淑和子女团聚 209

11惊闻闻一多被杀害 211

第十章 脱离政治漩涡 213

1明智的选择 213

2南下中山大学 216

3又一次选择 220

第十一章 移居台湾 222

1辞退编译馆代理馆长职 222

2独辟蹊径:《雅舍小品》 224

3在台湾师大执教 230

4撰写忆旧散文 234

5参加“中美学术合作会议” 239

6受“政治”困扰和独行盗袭击 240

7《文学因缘》 242

8退休 246

第十二章 坚持著译及家庭变故 248

1译完《莎士比亚全集》 248

2主持编印《徐志摩全集》 252

3继续撰写忆旧散文 253

4补度“蜜月”与《西雅图杂记》 255

5程季淑因故辞世与《槐园梦忆》 260

第十三章 忘年之恋 264

1与韩菁清一见如故 264

2经受世俗偏见的考验 275

3如愿以偿 279

4用真情写情书 282

1新的活力 284

第十四章 笔耕高峰及与大陆子女重逢 284

2博学的窗口:《梁实秋札记》 287

3《白猫王子及其它》 290

4与梁文骐、梁文茜重逢 291

5“吃”中有乡情:《雅舍谈吃》 296

6学术巨著:《英国文学史》 299

7散文精品:《雅舍小品》续集、三集、四集 301

8《雅舍散文》一集、二集 306

第十五章 怀着遗憾弃世 309

1思念故乡和旧友 309

2平反 312

3病逝 316

附录 322

梁实秋年表 322

主要参考资料 337

后记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