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前 言 1
§1 水化学数据 1
图1-1 中国河流水化学示意图 1
图1-2 中国河流总硬度示意图 2
图1-3 生水的pH值与总碱度、游离CO2的关系 3
图1-4 总碱度、酚酞碱度与pH值三者关系(20~25℃) 3
图1-5 总碱度、游离CO2与pH值三者关系 4
图1-6 水中游离矿物酸与pH值的关系 4
图1-7 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5
图1-8 溶液浓度与电导率的关系(25℃) 6
图1-9 氨、联氨溶液浓度与电导率的关系(25℃) 6
图1-10 磷酸离子浓度与pH值的关系(25℃) 7
图1-11 NaOH、HCl、H2SO4溶液的pH值(25℃) 7
图1-12 氨、联氨溶液的pH值(25℃) 7
图1-13 纯水的温度与电阻率的关系 8
图1-14 纯水的温度与pH值的关系 8
图1-15 氧在纯水中的溶解度 8
图1-18 二氧化碳与氨在水中(t=20 ℃)的pH值和电导率 9
图1-19 稀溶液的pH值与电导率 9
图1-16 水的pH值与次氯酸量的关系 9
图1-17 水中离子含量与pH值、电导率的关系(25℃) 9
图1-20 药品浓度与冰冻点的关系 10
图1-21 凝结水中含氨量与电导率及pH值的关系 11
图1-22 石灰浆浓度的换算 11
图1-23 HCl、H2SO4、NaOH单位换算 12
图1-24 金属溶解度与pH值的关系 12
图1-25 H+浓度对应的pH值与水的酸碱性范围 13
图1-26 水中含有重碳酸盐碱度与游离CO2时的pH值 13
§2溶液制备 14
图2-1 稀酸溶液的配制 14
图2-3 酸溶解时的热函变化(18℃时酸用水冲淡的稀释热) 15
图2-2 稀溶液的配制 15
§3箱罐贮槽容积 16
图3-1 圆柱形贮罐容积 16
图3-2 卧式圆柱形贮罐容积 17
图3-3 液体在倾斜圆筒形贮罐内的容积 17
图3-4卧式贮槽液体容积 18
图3-5卧式容器圆筒直段部分液体容积算图 19
图3-6卧式容器封头内液体容积算图 20
§4管道直径选择 21
图4-1管径选择 21
图4-2管内水流速与流量计算图 22
图4-3 管道阻力计算图 23
图4-5 三角堰水流量算图 24
图4-4 矩形堰水流量算图 24
§5锅炉部分 25
图5-1 锅炉排污率计算 25
图5-2 Na2CO3分解率与锅炉压力的关系 26
图5-3锅炉排污水在排污扩容器内的汽化率 26
图5-4 不同压力下锅炉排污回收扩容蒸汽量 26
图5-5 蒸汽中SiO2的溶解度 26
图5-8 SiO2选择性携带量(JIS标准) 27
图5-7蒸汽中SiO2携带量与锅炉压力、炉水pH值的关系 27
图5-6保证蒸汽中SiO2-0.02ppm时炉水SiO2的允许量 27
图5-9取样冷却器冷却水量计算图 28
§6离子交换剂 29
6.1 磺化煤 29
图6-1 水流通过磺化煤层的阻力损失 29
图6-2磺化煤的反洗展开率 29
图6-3在单级钠离子交换器内磺化煤的工作交换容量 29
图6-4 H+交换磺化煤的工作交换容量和原水品质的关系 29
图6-8 001×7阳树脂压力损失曲线 30
6.2 阳离子交换树脂水力特性 30
图6-9 001×7阳树脂反洗展开率曲线 30
图6-6原水水质和再生硫酸比耗的关系 30
图6-5磺化煤工作交换容量与运行流速的关系 30
图6-7 第二级H+交换器中磺化煤工作交换容量与运行流速的关系 30
6.3 001×7阳离子交换树脂(钠离子交换) 31
图6-10顺流再生钠离子交换进水水质与工作交换容量的关系 31
图6-11 原水水质修正系数β′1 31
图6-12树脂层高修正系数β′2 31
图6-13 对流再生钠离子交换进水水质与工作交换容量的关系 31
图6-14 原水水质修正系数β1 32
图6-15 树脂层高修正系数β2 32
图6-16 再生剂用量与工作交换容量、再生剂比耗的关系(顺流再生) 32
图6-17 再生剂用量与工作交换容量、再生剂比耗的关系(对流再生) 32
图6-19 对流式HCl再生工作交换容量 33
6.4 001×7阳离子交换树脂(氢离子交换) 33
图6-18顺流式HCl再生工作交换容量 33
图6-20对流式H2SO4一步再生工作交换容量 34
图6-21 对流式H2SO4二步再生工作交换容量 34
图6-22原水钙硬/总硬的修正系数αt 34
图6-23对流再生树脂层高度修正系数α2 34
图6-24顺流再生树脂层高度修正系数α3 35
图6-25顺流再生进水总阳离子修正系数α4 35
图6-26顺流再生进水碱度/总阳离子修正系数α5 35
图6-27 顺流再生运行水温修正系数α6 35
图6-28 H+交换再生剂用量与工作交换容量、再生剂比耗的关系 35
图6-31 顺流再生201×7树脂工作交换容量(Ⅰ) 36
图6-30201×7强碱阴树脂床层反洗展开率 36
6.6 201×7阴离子交换树脂(氢氧离子交换) 36
6.5阴离子交换树脂水力特性 36
图6-29 201×7强碱阴树脂床层压力损失 36
图6-32 顺流再生201×7树脂工作交换容量(Ⅱ) 37
图6-33顺流再生201×7树脂工作交换容量(Ⅲ) 37
图6-34 再生剂(NaOH)纯度与再生液温度修正系数α1或β1 37
图6-35 树脂层高修正系数β2 37
图6-36 运行流速修正系数β3 38
图6-37 进水温度修正系数β4 38
图6-38对流再生201×7树脂工作交换容量(Ⅰ) 38
图6-39对流再生201×7树脂工作交换容量(Ⅱ) 38
图6-43 进水温度修正系数α4 39
图6-44 进水〔SO42-〕/{〔SO42-〕+〔Cl-〕}修正系数α5 39
图6-41树脂层高修正系数α2 39
图6-42运行流速修正系数α3 39
图6-40对流再生201×7树脂工作交换容量(Ⅲ) 39
6.7弱酸阳离子交换树脂 40
图6-45 弱酸树脂交换NaCl、CaCl 2、NaHCO3的流出曲线 40
图6-46 弱酸树脂交换Ca(HCO3)2、Mg(HCO3)2的流出曲线 40
图6-47 弱酸树脂工作交换容量和原水硬碱比的关系 40
图6-48各种硬碱比水质下弱酸树脂的流出曲线 40
图6-49弱酸树脂再生度曲线 40
图6-50 弱酸树脂失效度曲线 40
图6-54 弱碱树脂吸收强酸的流出曲线 41
图6-53弱碱树脂运行流出曲线 41
图6-55弱碱树脂吸收CO2的流出曲线 41
图6-51 20m/h流速下D111弱酸树脂工作交换容量和树脂层高度的关系 41
6.8弱碱阴离子交换树脂 41
图6-52 40m/h流速下D111弱酸树脂工作交换容量和树脂层高度的关系 41
图6-56 弱碱树脂对SiO2吸收的流出曲线 42
图6-57 D354-FC树脂工作交换容量与进水水质的关系 42
图6-58 D354 FC树脂层高与工作交换容量的关系 42
图6-59 D354-FC树脂工作交换容量与再生水平的关系 42
图6-60 树脂反洗展开率的温度校准系数 42
图6-63 用HCl再生时钠和碱度对树脂交换容量的影响 43
的关系 43
图6-62 用H2SO4顺流再生时,强酸阳离子交换树脂工作交换容量与生水水质及漏泄率 43
图6-61 再生盐液浓度和离子交换树脂工作交换容量的关系 43
6.9国外离子交换树脂工艺参数 43
图6-64 用H2SO4顺流再生时钠对强酸阳离子交换树脂离子漏泄的影响 44
图6-65 用HCI顺流再生时钠对强酸阳离子交换树脂离子漏泄的影响 44
图6-66 强碱Ⅰ型阴离子交换树脂顺流再生工作交换容量的选择 44
图6-67 弱酸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容量(天然水处理用) 45
图6-68弱碱阴离子交换树脂IRA-45工作交换容量 45
图7-4 硫酸铝溶液的浓度与密度的关系 46
图7-2 以硫酸铝作凝聚剂时,胶体凝聚速度与水的pH值的关系 46
图7-3 聚合铝(PAC)和聚合硫酸铁(PFS)的加药量与清水浊度的关系 46
图7-1 硫酸铝剂量与出水残留浊度的关系 46
§7水处理设备工艺参数 46
图7-5 过滤器运行工况 47
图7-6 常用水处理设备运行流速与设备出力 48
图7-7 离子交换器自用水率 49
图7-8 氢-钠离子交换并联系统水量分配 50
图7-9 盐溶解器运行特性 50
图7-10反渗透膜的水透过系数、SiO2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51
图7-11 微粒的去除方法 51
图7-12各种除盐方法的适用范围 51
图7 13 兰格利亚(Langlier)指数IL计算 52
图7-14 固定床离子交换器选型工艺计算(通用于Na、H、OH型离子交换器) 53
图7-15鼓风式除碳器工艺计算(填装25×25×3瓷环) 54
图7-16真空式除气器工艺计算(按除二氧化碳计算) 55
图7-17 蒸发量计算 55
图7 18圆锥体料堆的最大体积 56
图7-19各种滤布运行流速与压降的关系 56
图7-20 611*滤布(罗纹)在一定流速下压降与时间的关系 56
图7 21 901型水帽 57
图7-22 901 B-I型叠片式水帽水力特性 57
图7-23 冷法石灰处理时出水残留镁硬度(最大值) 57
图7-24 冷法石灰处理时出水残留钙硬度(最大值) 58
图7-25 在热法软化过程中出水硬度与Na2CO3过剩量的关系 58
图7-28 混合树脂比例与出水电导率的关系 59
图7-26硫酸钙溶解度 59
图7-27 阳离子交换器钠泄漏与阴离子交换器硅泄漏的关系 59
§8冷却水处理 60
图8-1 极限碳酸盐硬度的计算(t=40℃) 60
图8-2 循环水浓缩倍率N的确定 61
图8-3以硫酸钙溶解度为依据的最高允许浓缩倍数 61
图8-4 循环冷却系统水量损失的计算 62
图8-5循环水系统排污率的计算 63
图8-6 水质稳定剂的稳定效能 64
图8-7凝结水含盐量与循环冷却水含盐量及凝汽器泄漏率的关系 64
图8-9直流冷却时常温下稳定的地表水稳定性与允许加热温度的关系 65
图8-8 总磷酸盐转化到正磷酸盐的比率与循环水在系统中停留时间的关系 65
附录 66
附录一软化除盐装置进水水质要求(GBJ109-87) 66
附录二软化系统选择(GBJ109-87) 66
附录三软化处理药剂用量计算 67
附录四 离子交换除盐系统选择(GBJ109-87) 67
附录五后处理系统选择(GBJ109-87) 69
附录六 离子交换器设计数据(GBJ109-87) 70
附录七水中溶解物质溶解性能判别 73
附录八 混凝剂对水质的影响和中和1ppm混凝剂所需要的碱量 73
附录九聚合铝(PAC)的组成表 74
附录十各种凝聚剂的剂量范围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