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青年研究向纵深发展的一个新领域 1
第一节 青年研究的新视野 1
一、何谓比较和比较研究 2
二、比较研究在青年研究中的地位 2
三、中外青年比较研究之兴起 6
四、开展中外青年比较研究的需要与可能 8
第二节 中外青年比较的对象和任务 11
一、范畴标定 11
二、对象和任务 12
三、学术特色 14
四、内容体系 16
一、整体通观式 17
第三节 中外青年比较的研究方法 17
二、纵向发展式 19
三、横向专题式 20
四、评说借鉴式 21
第一章 中外青年的发生 23
第一节 青年发生的历史进程 23
一、原始社会青年现象的萌芽 24
二、传统社会青年现象的特殊化 26
三、工业革命后青年现象的普遍化 31
第二节 青年发生的逻辑进程 35
一、传统社会对青年现象的朦胧认识 35
二、近现代社会对青年现象的理性认识 37
三、现代社会对青年现象认识的理论升华 38
第三节 青年发生的量的演变 42
一、青年人口总数的演变及其趋势 43
二、青年人口比重的变动及其趋势 48
第二章 中外青年的素质 62
第一节 青年的身体素质 63
一、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水平 63
二、青年死亡率水平 66
三、青年的平均预期寿命 70
四、青年身体素质差异的归因分析 71
第二节 青年的文化科学素质 74
一、青年文盲率 74
二、青少年的初、中等教育普及程度 76
三、青年的高等教育水平 77
四、青年的科学技术水平 78
五、青年文化科学素质差异的归因分析 79
第三节 青年的心理素质 81
一、青年的认知 82
二、青年的情感 83
三、青年的人格 84
四、青年心理素质差异的归因分析 87
第四节 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 91
一、青年的人生观 91
二、青年的道德观 92
三、青年思想道德素质差异的归因分析 94
第五节 青年素质综合比较 94
一、ASHA指标 95
二、人口生命素质指数 96
三、人口身体智力素质指数 99
一、青年政治价值观 104
第一节 青年价值观的结构 104
第三章 中外青年的价值观 104
二、青年社会价值观 107
三、青年道德价值观 112
四、青年人生价值观 113
五、青年审美价值观 116
第二节 青年价值观的整体模式 119
一、个人本位与群体本位 119
二、沿承、创造与模仿 120
三、幽默与严肃 120
第三节 青年价值观的变迁 121
一、青年价值观变动的一般趋势 121
二、青年价值观变迁的跨国度透视 131
第一节 青年的教育目标 138
第四章 中外青年教育 138
一、国外关于青年教育目标的不同观点 139
二、中国青年的教育目标 141
三、中外青年教育目标的异同分析 143
第二节 青年教育结构 144
一、普通中等教育结构 145
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结构 147
三、高等教育结构 150
第三节 青年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153
一、中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153
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 157
三、高等学校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工作 158
第四节 青年思想教育 162
一、普遍重视青年的思想教育 162
二、教学过程中的青年思想教育 166
三、课外和校外活动中的青年思想教育 169
四、青年组织中的思想教育 171
第五章 中外青年的劳动就业 175
第一节 青年劳动就业模式 175
一、青年劳动就业的规模和水平 175
二、青年的劳动参与模式 177
三、青年的就业增长模式 181
四、青年劳动就业模式的变动趋势 186
第二节 青年劳动就业结构 189
一、青年劳动就业的产业结构 189
二、青年劳动就业的职业结构 192
三、青年劳动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196
一、青年平均预期工作年数 199
第三节 青年工作寿命 199
二、青年平均预期工作年数在预期寿命中的比重 201
三、青年平均预期工作寿命的变动趋势 202
第四节 青年的失业问题 204
一、青年失业的规模与水平 204
二、青年失业的类型及其原因 207
第五节 青年劳动就业调节机制 211
一、经济杠杆机制 212
二、激励机制 216
三、竞争机制 218
第六章 中外青年的消费方式 222
第一节 青年的消费结构 223
一、青年的物质消费结构 223
二、青年的精神文化消费结构 234
一、青年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基本特征 239
第二节 青年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239
三、青年消费方式的各自特点 246
第三节 青年消费市场 249
一、青年消费市场的共同特点 249
二、青年消费市场面面观 250
第七章 中外青年的闲暇生活 255
第一节 青年闲暇时间的历史演变及现状 256
一、闲暇时间的含义 256
二、交往 272
四、读书学习 277
第一节 性观念和性教育 280
第三节 青年闲暇生活的社会指导 280
一、建立闲暇生活的指导机构 281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 282
三、提供闲暇活动的设施 283
第八章 中外青年的性、婚姻与家庭 288
一、东西方的性观念 289
二、青春期的性教育 293
第二节 青年的恋爱与婚姻 299
一、性角色与男女社会地位 299
二、择偶及恋爱方式 306
二、科技发展对婚姻家庭的影响 311
三、婚礼方式 317
第三节 青年的家庭 322
一、家庭制度的变化趋势 322
第一节 青年文化理论与方法 337
一、青年文化概念 337
第九章 中外青年文化 337
二、青年文化理论形态 342
三、青年文化研究方法 348
第二节 青年文化发生机制 352
一、青年文化在中国的发生 353
二、国外青年文化的发生轨迹 357
三、青年文化发生机制的异同 362
第三节 青年文化表现形式 365
一、中国特色的青年文化 365
二、万花筒式的国外青年文化 369
三、青年文化表现形式的异同 374
第四节 青年文化发展趋向 377
第十章 中外青年的异常行为 385
第一节 青年异常行为的表现形态 385
三、中外青年异常行为表现形态异同分析 394
第二节 青年异常行为的原因分析 396
一、中国青年异常行为的原因分析 396
二、外国青年异常行为的原因分析 399
三、中外青年异常行为原因的异同 404
第三节 青年异常行为的对策 407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407
二、惩办、立法控制与心理咨询 411
三、对策的异同分析 413
第十一章 中外青年组织 417
第一节 青年组织的形成过程 417
一、国外青年组织的产生 417
二、中国青年组织的产生 423
三、中外青年组织形成的特征 424
一、国外青年组织的基本模式 428
第二节 青年组织的结构与体制 428
二、中国青年组织的基本模式 431
第三节 青年组织的建设和活动 433
一、青年组织的干部队伍建设 434
二、青年组织的资源建设 436
三、青年组织的活动方式 438
第四节 青年组织的文化特性 440
一、青年组织文化的一般概念 440
二、青年组织文化的共性分析 441
三、青年组织文化的差异分析 444
第十二章 中外青年运动 450
第一节 青年运动的兴起 451
一、近现代国外青年运动的发展 451
二、近现代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 453
三、比较与启示 455
第二节 当代青年运动的发生机制 457
一、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457
二、人口生育高峰 459
三、校园文化环境 460
四、代际差异 461
第三节 当代青年运动的特征 463
一、运动参与者的成份构成 463
二、运动发生的理论基础 465
三、运动演进过程及其功利关系 466
第四节 中外青年运动的社会影响 469
一、“显效应”的比较 469
二、“潜效应”的比较 471
一、青年政策的界定 477
第一节 青年政策 477
第十三章 中外青年对策 477
二、青年政策模式 479
三、青年政策目标 481
四、青年政策统筹架构 483
第二节 青年法规 488
一、青少年立法的历史发展 488
二、国外青少年法规的类型 491
第三节 青年工作 493
一、青年工作的性质 493
二、青年工作的取向 496
三、青年工作的工作模式 498
四、青年工作的专业理论 502
一、青年面临的未来世界 505
第一节 青年的未来发展 505
第十四章 中外青年的未来 505
二、青年未来发展的前景 508
三、青年发展的异同抉择 518
第二节 青年的未来观 522
一、中国青年的未来观 522
二、外国青年的未来观 524
三、青年未来观异同分析 527
第三节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青年 529
一、时代对青年的要求 529
二、二十一世纪青年形象的塑造 531
附录:国际和地区性青年组织概览 535
结语 582
后记 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