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四光原撰;张文佑编译
  • 出 版 社:正风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53
  • ISBN:
  • 页数:168 页
图书介绍:

作者序 1

目次 1

海侵与造山运动的时间关系(图8. 1

前言 1

第一章 中国的自然区 2

(一)西藏高原 2

中国自然区域图(插图1.1.) 3

(二)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 3

(三)辽吉松黑平原 4

(四)辽吉山地 4

(五)山东半岛 4

(六)华北平原 5

(七)山西高原 6

(八)陕西盆地 7

(九)甘肃走廊 7

(十)长江下游泽地 8

(一一)东南滨海区域东南丘陵区 9

(一二)长江中游盆地 9

(一三)四川红色盆地 10

(一四)贵州高原 11

(一五)南部滨海区 11

(一六)广西台地 12

(一八)西康群山或「中国西藏的阿尔卑斯」 13

(一七)西南山地 13

第二章 中国的古地基 14

(一)震旦纪前变质岩系 14

(二)震旦纪地层 14

(三)吕梁运动 14

第三章 古生代各期海侵及造山运动 15

(一)寒武纪海侵 15

(二)寒武纪末造山运动 15

(三)下奥陶纪海侵 15

(四)淮远运动 16

(五)中奥陶纪海侵 16

(六)奥陶纪末造山运动 16

(七)志留纪海侵 16

(八)克里东造山运动 16

(一三)莫斯科世海侵 17

(一二)淮南运动 17

(十)柳江运动 17

(九)泥盆纪海侵 17

(一一)下石炭纪海侵 17

(一七)中二叠纪及上二叠纪海侵 18

(一八)三叠纪海侵 18

(一四)昆明运动 18

(一六)东吴运动 18

(一五)乌拉世及下二叠纪海侵 18

寒武纪腕足类化石(图3.1) 19

寒武纪三叶虫化石(图3.2) 20

寒武纪三叶虫化石(图3.3) 21

?陶纪化石(图3.4) 22

?陶纪笔石(图3.5) 24

?陶纪腕足类化石(图3.6) 25

志留纪化石(图3.7) 26

志留纪三叶虫化石(图3.8) 27

泥盆纪化石(图3.9) 28

下石炭纪化石(图3.10) 30

中石炭纪及乌拉世化石(图3.11) 32

乌拉地和二叠纪?科化石(图3.12) 34

古生代上部植物化石(图3.13) 35

二叠纪化石(图3.14) 37

(三)南象运动 39

(一)三叠纪的陆相沉积 39

(二)金子或淮阳运动 39

第四章 古生代以后地层及燕山运动 39

(四)侏罗纪地层 40

(五)甯镇运动 40

(六)白垩纪地层 40

(七)燕山运动的尾幕 40

(八)老第三纪地层 41

(九)茅山运动 41

(一一)上新世以后的变动 41

(一○)新第三纪与第四纪初期地层及其发生之变动 41

(一二)周口店堆积 42

三叠纪海相化石(图4.1) 43

中生代化石(图4.2) 44

白垩纪化石(图4.3) 46

白垩纪鱼化石(4.4) 46

上新世淡水螺化石(图4.5) 47

北京猿人化石及石器(图4.6) 48

(一)古华夏大向斜及古华夏大陆 49

第五章 华夏大向斜及华夏大背斜 49

(二)中华夏大向斜 50

(三)新华夏大向斜及新华夏大背斜 50

古华夏式与中华夏式大向斜以及其他有关古地形理想图(图5.1) 51

第六章 东西褶皱带 54

(一)阴山东西褶皱带 54

(二)秦岭东西褶皱带 55

(三)南岭东西褶皱带 56

第七章 扭动型式 57

(一)「多」字型构造 57

东亚弧形构造简图(图7.3) 58

(三)弧型构造 58

南岭东部地质构造图(图7.4) 58

「多」字型构造(图7.1) 58

「歹」字型构造(图7.2) 58

(二)「歹」字型构造 58

「山」字型构造中的应力分布情况(图7.5) 59

泥板扭动所形成的「多」字型构造(图7.6) 63

泥板滑动所形成的「山」字型构造(图7.7) 64

泥板经过扭动后所形成的二套捩断层(图7.8) 65

参考文献 66

第八章 构造型式和地壳运动的关系 67

(一)通论 67

(二)地球表面构造和它在动力学上的意义 68

(三)地壳运动与海水进退的原因 71

第九章 中国的第四纪气候 74

(一)冰川流行的痕迹 74

中国现今各地平均等温线图(图9.1) 75

U谷底部受小河侵蚀,安徽黄山南坡(图9.2) 76

U谷左壁面上冰磨粗痕微向水流方向倾斜(图9.3) 76

冰磨溜面庐山山麓,白石嘴,黄龙灰岩(图9.4) 77

庐山九里冲平底谷与另一平底谷相交的情形(图9.6) 78

羊背石,白石嘴附近,黄龙灰岩(图9.5) 78

庐山东北部的?谷(图9.7) 79

在庐山找到的条痕石砾(图9.8) 79

(二)第四纪冰川在中国分布的范围 81

(三)庐山冰川遗迹 81

(四)中国其他各地冰川遗迹 82

(五)中国的冰期和间冰期 83

参考文献: 85

(一)北满地层 88

第十章 区域地层 88

(二)辽东太子河流域地层 89

(三)新疆天山南麓库车阿克苏一带地层 92

(四)热河地层 93

(五)阴山(包括绥远察哈尔西南部)地层 95

(六)北京西山地层 96

(七)河北东北部地层 98

(八)大青山石拐子附近地层 101

(九)山西北部察哈尔南部(包括大同怀仁附近)地层 102

(一○)太行山脉中段地层 104

(一一)山西中部地层 107

(一二)陕西盆地地层 109

(一三)甘肃西北部及中部地层 110

(一四)甘肃南部地层 112

(一五)山东西部及东南部地层 114

(一六)秦岭东部地层 115

(一七)秦岭西段地层 116

(一八)河南洛阳宜阳一带地层 118

(一九)淮阴山脉(徐州、凤阳、定远、怀远等县)地层 120

(二○)甯镇山脉地层 122

(二一)皖南繁昌铜陵南陵青阳及泾县地层 124

(二二)皖南(休甯、甯国、宣城、绩溪、徽州等县)地层 126

(二三)浙江地层 128

(二四)浙西赣东地层 130

(二五)江西庐山地层 132

(二六)江西西部及中部地层 133

(二七)湖北西部地层 135

(二八)湖南地层 138

(二九)湘西黔东地层 142

(三○)四川西北部龙门山及大巴山一带地层 144

(三一)川东南部石硅黔江一带地层 146

(三二)黔北大娄山地层 149

(三三)贵州中部地层 152

(三四)西康东部地层 155

(三五)福建中部及南部地层 156

(三六)广东北部地层 157

(三七)广东北江地层 158

(三八)广西地层 160

(三九)云南东部地层 163

(四○)台湾地层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