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概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德宏主编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305030422
  • 页数:533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第一编导论 1

一、什么是哲学 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4

三、哲学的功能与价值 9

四、学习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13

第二编中国哲学史概论 20

第一章导言 20

第一节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 20

第二节 中国哲学史的特点 21

第二章先秦子学 25

第一节 夏商周三代的宗教思想 25

第二节春秋时期的无神论思潮 28

第三节先秦诸子哲学概说 31

一、儒家 32

二、墨家 41

三、道家 42

四、法家 45

第三章两汉经学 48

第一节汉初黄老之学 49

第二节儒学神学化 51

一、董仲舒的神学世界观 52

二、谶纬神学的盛行 55

三、《白虎通》的宗教观 57

第三节汉代唯物主义无神论与唯心主义有神论 58

的斗争 58

第四章魏晋玄学 64

第一节魏晋玄学的兴起 65

第二节 自然与名教之辩 66

第五章南北朝隋唐道教与佛学 71

第一节道教的创立与发展 71

第二节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76

第三节儒佛道三教关系 82

第六章宋明理学与明清实学 86

第一节宋明理学 88

第二节明清实学 96

第七章近代新学 104

第一节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哲学 105

第二节洪秀全的农民革命思想 108

第三节资产阶级改良派哲学 109

第四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哲学 116

第三编西方哲学概论 127

第一章西方哲学的特点和历史分期 127

一、西方哲学的特点 127

二、西方哲学的历史分期 129

第二章古希腊哲学 131

第一节古希腊自然哲学 131

一、伊奥尼亚哲学 132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爱利亚学派 134

三、古希腊原子论 136

第二节雅典哲学的繁荣 138

一、智者和苏格拉底的哲学变革 138

二、柏拉图的理念论哲学 140

三、亚里士多德对古代希腊思想的综合 142

第三节从希腊哲学到中世纪神学 145

一、希腊化时期的道德哲学 146

二、罗马时代的教父哲学 147

三、中世纪的经院哲学 149

第三章欧洲近代哲学 152

第一节17—18世纪的英国经验论 153

一、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 153

二、18世纪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 156

第二节17世纪大陆唯理论 159

一、笛卡儿的理性主义哲学 159

二、斯宾诺莎的神、知识和伦理思想 161

三、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163

第三节 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 165

一、伏尔泰的自然神论思想 166

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167

三、狄德罗和百科全书派 169

第四章德国古典哲学 173

第一节康德的批判哲学 173

一、康德的认识论思想 175

二、康德的道德哲学 184

三、康德的美学和目的论思想 188

第二节黑格尔的思辨哲学 190

一、黑格尔哲学的主题 191

二、黑格尔哲学的体系 193

三、黑格尔哲学的方法 196

一、弗雷格的开创性工作 201

第一节现代分析哲学 201

第五章现代科学主义哲学 201

二、罗素的逻辑原子论学说 203

三、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分析 206

第二节现代科学哲学 208

一、卡尔纳普的“证实”理论 209

二、波普尔的“证伪”理论 211

三、库恩的“范式”论 213

第三节实用主义哲学 214

一、皮尔士的逻辑与意义理论 215

二、詹姆斯的真理观 217

三、杜威的“经验的自然主义” 218

第六章现代西方人文主义哲学 222

第一节唯意志主义哲学 222

一、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 223

二、尼采的强力意志哲学 225

第二节 存在主义哲学 228

一、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229

二、萨特的“存在—自由—人”的学说 231

第三节解释学哲学 233

第四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238

第一章绪论 238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历史发展 238

的必然产物 238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 241

的革命变革 241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将随着社会实践 244

的发展而发展 244

第二章世界的本质 246

第一节物质 246

一、哲学物质观的发展 246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247

三、物质形态 249

第二节运动 250

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0

二、运动与静止 252

三、运动形态 253

第三节时间与空间 254

一、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255

二、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256

三、时间与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257

第四节意识 259

一、意识的起源 259

二、意识的本质 261

三、意识的作用 263

四、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265

五、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 272

第五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73

二、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274

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74

第三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278

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278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278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280

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282

第二节对立统一规律 286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86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88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90

第三节质量互变规律 295

一、质、量、度 295

二、量变和质变 297

三、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298

第四节否定之否定规律 301

一、肯定和否定 301

二、辩证的否定 302

三、否定之否定 304

第四章认识与实践 307

第一节能动的反映论 307

一、主体与客体 307

二、反映的本质 310

第二节实践 314

一、什么是实践 314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315

第三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320

一、从实践到认识 320

二、从认识到实践 323

三、认识运动的无限发展 324

第四节辩证的思维方法 326

一、归纳与演绎 326

二、分析与综合 327

三、抽象与具体 328

第五章真理与价值 330

第一节真理 330

一、客观真理 330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333

三、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339

第二节价值 343

一、价值的本质 343

二、价值评价 347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349

一、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 350

二、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352

第六章社会科学的特点与研究方法 354

第一节社会科学的基本特点 354

一、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355

二、社会科学认识主体的复杂性 357

三、社会科学理论的复杂性 358

第二节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60

一、搜集材料的基本方法 360

二、创立理论的基本方法 366

第七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372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372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372

二、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以前社会历史观 373

的根本缺陷 373

三、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重大意义 375

第二节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377

一、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 377

二、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379

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81

第三节社会意识 385

一、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385

二、社会意识的构成 387

三、社会意识诸形式 389

四、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393

第八章社会基本矛盾 396

第一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96

一、生产方式 396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399

第二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403

一、社会形态 403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406

第三节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 409

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 409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改革 414

第九章阶级、国家和革命 419

第一节阶级和阶级斗争 419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419

二、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421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结构和 423

阶级斗争状况 423

第二节国家 425

一、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425

二、国家的职能和形式 427

三、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 429

第三节社会革命 432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432

二、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 434

三、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 436

四、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438

第十章人的社会作用与全面发展 440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40

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440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功的条件 444

一、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446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446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48

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的解放 450

一、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450

二、人的全面发展 454

三、人的解放 456

第五编哲学与现代化 460

第一章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哲学基础 460

第一节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社会功能 460

第二节现代科学技术革命 465

第三节 现代生产劳动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467

第四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70

第五节 人的素质与教育 475

第二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 478

第一节 文明 478

第二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含义 480

第三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 483

第四节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 485

第五节 人文科学的历史使命 490

第三章市场经济与人 495

第一节市场经济下主体潜能的发挥 495

第二节市场经济下的价值冲突 497

第三节宏观调控与集体主体作用的发挥 504

第四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510

的哲学基础 510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510

第二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516

一、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516

二、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 519

三、辩证的思维方式和领导方法、工作方法 523

四、发展了的唯物史观 527

后记 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