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论:为什么研究这个课题 1
第一节 开展本研究的背景 2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急需本土化的理论支持 2
文化自信心建设需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动力 2
贵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若干内在关系需要解析 3
贵州的发展需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5
第二节 本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13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涉及“构建和谐社会” 13
探求适合贵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方式 15
第二章 条件及框架:以什么为依据进行研究 20
第一节 研究条件 20
主观方面的基础条件 20
客观方面的基础条件 43
第二节 分析框架 45
本研究采用的保护理论 45
建立分析框架所依托的重要原则 46
拟回答的主要理论问题 47
拟回答的主要实践问题 47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范围 47
对贵州采用的保护理论、法规和政策措施进行分析 47
对贵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48
第四节 研究目的及方法 48
研究目的 48
研究方法 49
第三章 贵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研究什么内容 52
第一节 关于保护工作历史分期与叙述方式的说明 52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现时话语中的所指 52
贵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历史分期 52
叙述方式 54
第二节 1949年以前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54
第三节 文化系统实施的保护工作(1949年~1983年) 55
重要事件 55
保护措施 57
保护成果 58
第四节 文化系统实施的保护工作(1984年至今) 60
重要事件 60
保护措施 63
保护成果 65
第五节 建设系统主导的保护工作 69
保护工作的主要内容与大致历史 69
重要事件 71
机构与机制 74
保护成果 76
第六节 民族系统实施的保护工作 100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100
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翻译和出版 102
开展民族调查与历史研究 104
参与民族民间文艺遗产资料搜集、整理工作 105
创制和推广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105
发掘、整理和发展少数民族医药、体育文化 109
第七节 其他机构和组织开展的保护工作 110
贵州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开展的保护工作 110
政协文史系统开展的保护工作 111
史志系统开展的保护工作 111
高校及有关科研机构开展的保护工作 112
民族民间团体开展的保护工作 113
有关经济组织开展的保护工作 114
第四章 保护工作存在的不足:研究发现了什么 117
第一节 保护理念与原动力问题 117
保护理念的缺陷 117
“从动性”保护 121
基于不同目标的保护 123
第二节 技术原则的“落地”问题 126
原真性保护的可能性 126
保护与利用的“均衡点” 128
影响保护目标“落地”的因素 129
第三节 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不足 136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136
职能部门的参与方式及其利弊 138
第四节 机制性的工作障碍 143
主导部门整合职能资源的条件性困难 143
民间社团组织介入保护工作的机制障碍 145
文化遗产开发收益向保护适当转移的操作障碍 146
乡村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矛盾——以对松桃苗族自治县乡村文化遗产调查为例 147
第五节 贵州缺乏条件处理的两个具体问题 150
少数民族原生宗教(传统宗教)文化活动的合法性问题 150
少数民族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同现行医药法规及医药资源利用方式的冲突问题 151
第五章 研究建议:如何解决问题和改善工作 154
第一节 用理性的态度对待“文化遗产保护运动” 155
确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态度 155
借鉴和总结 160
提前预防“凯恩斯决议”可能产生的影响 164
第二节 执行好现有法律法规,努力健全地方政策法规体系 164
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法规体系 164
本研究提出的四条建议 165
第三节 创新体制机制,确保可持续发展 167
三个重要关系 167
七个关键问题 169
第四节 针对四个具体问题的建议 173
附件一:文化遗产保护的学理与法规依据简介 182
第一节 有关文化遗产的一些重要概念 182
文化遗产的含义 182
关于文化遗产的概念说明 184
关于“民族民间文化”内涵的说明 188
传统知识与传统文化相关概念的说明 190
关于保护与修复 191
第二节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问题及其“悖论陷阱” 192
第三节 主要法律、法规和政策 195
国际法 196
国家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 197
贵州省地方法律法规和重要文件 200
附件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纯理论分析 201
第一节 两个模型 201
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直观图 201
各种类别的主体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动力及目标直观图 204
第二节 数学视角下的两项具体工作 204
关于“修复”的反思 204
“修复”理念的背景知识与情感 206
追赶先进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条件与路径 208
参考文献 212
后记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