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学科史构建与学术史进程 1
第一章 传统思路的“德国探究” 12
第一节 德语教学在近代中国的兴起——从官方到民间 12
第二节 德国教育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同济医工、青岛高专的办学实践为例 29
第三节 德国研究在近代中国的兴起——以改良派为中心 47
第四节 近代中国对德语文学的期待——从歌德之绍介到学科之雏形 66
第二章 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与德语文学学科的形成——以北大德文系为中心 88
第一节 北大德国文学系的创立情况及其时代背景 89
第二节 北大德文系1920年代前后的课程、图书与教学 101
第三节 北大德文系早期的师生状况及其学术史意义 123
第三章 从“学生一代”到“先生一代”:清华与西南联大的德文教授 146
第一节 清华德文专业的早期发展及其学术史意义 147
第二节 由学生到先生:陈铨在清华的经历与选择 168
第三节 西南联大时代的德语教育与德文教授 186
第四章 南北大学与德风东渐:1940年代德文专业的变迁 201
第一节 德风东渐的背景与德文专业的枢纽地位 201
第二节 北大、清华、中大德文专业的兴替 209
第三节 作为机构的德文系:教育史、学术史与文化史视角的考察 235
第五章 德国文学史的编撰与思路歧异——以《德国文学概论》为中心 246
第一节 现代中国对“德国文学史”的期待视野 247
第二节 刘大杰的学术训练与文学史观 268
第三节 德国文学史撰作的方法、意义与思路 290
第六章 歌德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意义——以冯至的《歌德论述》为中心 310
第一节 歌德译介与研究的时代背景及《歌德论述》的意义 311
第二节 冯至的歌德观及其个案研究的学术史意义 325
第三节 中国歌德研究的新起点 346
第七章 中德比较文学研究及其学术史位置——以陈铨的《中德文学研究》为中心 359
第一节 现代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背景及中德比较文学的位置 360
第二节 陈铨的比较文学观——以《中德文学研究》为中心 371
第三节 中德比较文学研究的学术推进与时代维度 386
第八章 机构建制、学风流变与方法选择:现代中国语境里的德语文学研究 397
第一节 “先生一代”与“学生一代”:先行者的“奠基工程”与后来者的“传承意识” 398
第二节 “国学”与“外国学”——以傅斯年与冯至的比较为中心 415
第三节“方法选择”与“自身困境”——从“学术伦理学”、“学术社会学”双重视角对冯至、陈铨进行分析 435
主要参考文献 451
西文—中文名词对照表·索引 476
中文名词索引 487
表格目录 499
后记 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