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1
一、小儿推拿发展简史 2
二、小儿推拿作用原理 3
(一)调整系统内能 4
(二)调整信息 4
(三)调整气血 4
(四)补与泻 5
三、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6
(一)生理特点 6
(二)病理特点 7
一、望诊 9
第二章 小儿诊病要点 9
(一)望形体 10
(二)望面部气色 10
1.面色红 10
2.面色青 11
3.面色黄 11
4.面色白 11
5.面色黑 11
(三)望五官 12
1.望眼 12
2.望鼻 12
4.望舌 13
3.望唇口 13
6.望耳 14
(四)望前后阴 14
1.前阴 14
5.望咽喉 14
2.后阴 15
(五)望皮肤 15
(六)望二便 16
1.大便 16
2.小便 16
(七)望指纹 16
(一)啼哭 18
二、闻诊 18
(二)声息 19
(三)呼吸 19
(四)咳嗽 19
(五)嗅气味 19
三、问诊 20
(一)问寒热 20
(二)问汗 20
(五)问睡眠 21
2.小便 21
(四)问饮食 21
1.大便 21
(三)问二便 21
四、切诊 22
(一)脉诊 22
(二)触诊 24
1.诊皮肤 24
2.诊头颈 24
3.诊腹部 24
4.诊四肢 25
五、八纲辨证 25
(一)表里 25
(二)寒热 26
(三)虚实 27
(四)阴阳 28
第三章 小儿推拿的基本知识 29
一、注意事项 29
二、常用手法 31
(一)推法 31
(二)揉法 34
(三)按法 36
(四)掐法 38
(五)捏法 38
(六)摩法 40
(七)运法 42
(八)拿法 43
(九)搓法 43
(十)对穴法 44
第四章 常用穴位 46
一、头面部穴位 47
(一)百会 48
(二)攒竹(天门) 49
(三)眉弓(坎宫) 51
(四)太阳 52
(五)迎香 54
(六)人中 56
(七)颊车(牙关) 57
(八)风池 58
(九)天柱 60
二、胸腹部穴位 61
(一)天突 61
(二)膻中 63
(三)中脘 66
(四)天枢 68
(五)脐中 70
(六)肚角 71
三、腰背部穴位 73
(一)大椎 73
(二)肩井 76
(三)风门 77
(四)肺俞 79
(五)脾俞 81
(六)肾俞 83
(七)腰俞 84
(八)脊柱 86
(九)七节骨 89
(十)龟尾 91
四、上肢穴位 92
(一)脾经 95
(二)肝经(附胆经) 98
(三)心经 100
(四)肺经 101
(五)肾经 104
(六)大肠 105
(七)小肠 108
(八)肾顶 110
(九)肾纹 112
(十)四横纹 113
(十一)胃经 115
(十二)板门 117
(十三)内劳官 120
(十四)小天心 122
(十五)内八卦 124
(十六)运水入土 运土入水 126
(十七)总筋 129
(十八)大横纹 131
(十九)掌小横纹 133
(二十)咳喘穴 134
(二十一)胃肠痛穴 136
(二十二)夜尿穴 137
(二十三)命门 139
(二十四)内关 140
(二十五)外关 142
(二十六)一扇门 144
(二十七)两扇门 146
(二十八)十宣 148
(二十九)五指节 150
(三十)二马 152
(三十一)外劳宫 154
(三十二)外八卦 156
(三十三)一窝风 157
(三十四)列缺 159
(三十五)三关 161
(三十六)六腑 162
(三十七)天河水 164
(三十八)合谷 166
(三十九)威灵 168
(四十)精宁 169
五、下肢穴位 171
(一)百虫 172
(二)足三里 173
(三)三阴交 175
(四)解溪 176
(五)仆参 178
(六)涌泉 179
第五章 常见疾病治疗 181
一、呼吸道病症 181
(一)上呼吸道感染 181
(二)咳嗽 183
(三)哮喘 185
(四)慢性扁桃体炎 187
(五)百日咳 189
(六)腮腺炎 192
(七)水痘 195
(八)幼儿急疹 197
二、消化道病症 199
(一)呕吐 199
(二)腹泻 202
(三)便秘 204
(四)营养不良(疳积) 207
(五)新生儿黄疸 209
(六)肠痉挛(肠绞痛) 212
(七)肠套叠 215
(八)流涎(滞颐) 218
(九)口腔炎 220
(十)厌食症 223
(十一)痢疾 225
(十二)脱肛 230
三、其他病症 232
(一)睡眠不宁 232
(二)夜啼 234
(三)尿频 238
(四)遗尿 240
(五)多汗 243
(六)湿疹 245
(七)惊厥 248
(八)维生素D缺乏症(佝偻病) 251
(九)斜颈 253
(十)弄舌 256
(十一)急性眼结合膜炎 257
第六章 小儿保健 260
一、理气通络 260
二、强健脾胃 261
三、补益肺气 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