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1 概论 1
1.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1
1.2 前人工作及存在的问题 2
1.3 技术途径与工作内容 3
1.4 取得的重要成果 3
2 研究区的地质特征 5
2.1 地层层序及其划分与对比 5
2.2 构造形迹 16
3 延安组古生物群面貌 18
3.1 孢粉组合特征及时代 18
3.2 延安组动、植物化合组合 41
4.1 煤层 44
4 煤层特征 44
4.2 煤岩 50
4.3 煤质及煤种 72
5 延安组聚煤环境及成因标志 79
5.1 成因标志 79
5.2 古生物群特征与古气候 119
5.3 延安期含煤地层的沉积环境及演化 121
5.4 沉积模式与富煤带的展布 136
5.5 控制4煤层厚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139
6 煤相及孢粉相 146
6.1 煤相 146
6.2 孢粉相 155
7 巨厚煤层形成机制及富惰质体煤的成因 161
7.1 巨厚煤层形成机制 161
7.2 富惰质体煤的顺磁共振特性及其成因 167
7.3 焦坪地区煤系中煤油共存的成因 175
8.1 研究区区域构造背景 182
8 遥感技术在煤田地质研究及勘探中的应用 182
8.2 遥感地质解译 184
8.3 研究区构造特征 186
8.4 彬长矿区遥感地质 192
8.5 构造控煤作用 195
8.6 小结 199
9 勘查地球化学试验研究 201
9.1 研究目的及方法 201
9.2 煤成烃及形成机制 202
9.3 含煤地层勘查地球化学 205
9.4 烃类组成的成因 213
9.5 垂直运移特征 215
9.6 勘查地球化学在煤田地质勘探中的应用前景 217
10.1 煤炭资源量、煤种及煤的工艺性质 219
10 煤的综合利用及评价 219
10.2 煤质主要指标在基础理论和加工利用研究中的意义 222
10.3 显微煤岩类型的性质和煤岩学研究在工业中的应用 227
10.4 气化用煤的最佳工艺流程 231
10.5 活性炭用煤的要求及工艺流程 235
10.6 炼焦配煤 240
10.7 半焦用煤 240
10.8 型焦用煤 241
10.9 其它用煤要求及方向 241
10.10 黄陇煤田煤的应用最佳方案的选择 243
结语 245
主要参考文献 246
英文摘要 248
图片说明及图版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