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3
序论社会学与劳动社会学 3
社会学研究对象与内容 3
一、社会学发展简史 3
二、社会学思想流派 3
三、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6
劳动社会学研究对象与内容 9
一、分支社会学的成立条件 9
二、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0
三、社会需要劳动社会学 13
劳动社会学的由来与发展 14
一、劳动社会学的产生 14
二、国外劳动社会学 19
三、中国劳动社会学 22
第一篇劳动者及其行为 27
第一章劳动者 27
第一节 中国劳动者概况 27
第二节 劳动者社会结构 29
一、劳动者年龄结构 30
二、劳动者性别结构 32
三、劳动者技能结构 33
四、劳动者产业结构 34
五、劳动者所有制结构 37
六、劳动者其他身份结构 39
第三节 劳动者的社会化 41
一、社会化的概念 41
二、劳动者社会化的内容 42
三、劳动者社会化阶段 44
四、劳动者社会化的结果 48
第二章劳动者行为 51
第一节 劳动者行为及其分类 51
一、什么是劳动者行为 51
二、劳动者行为分类 51
第二节需要、动机和行为规范 52
一、劳动者的内在需要 52
二、行为动机与人性假设 56
三、劳动行为规范 57
第三节 劳动者行为原理 59
一、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 60
二、劳动社会舞台上的角色 61
三、需要满足的互相交换 64
第四节 劳动者互动方式 65
一、劳动竞争 65
二、劳动冲突 65
三、劳动合作 66
一、法律控制 67
第五节 劳动者行为控制 67
四、劳动顺应 67
二、纪律控制 68
三、道德控制 68
第三章产业士气 69
第一节产业士气及其意义 69
一、什么是产业士气 69
二、产业士气的特征 70
三、产业士气的意义 71
一、影响产业士气的因素 72
第二节产业士气的决定因素 72
二、产业士气与劳动生产率 74
第三节产业士气激励理论 76
一、双因素理论 76
二、期望理论 77
三、公平理论 79
四、挫折理论 82
第四节产业士气激励方法 84
第五节产业士气调查 85
一、什么是生活方式 88
第四章劳动者的生活方式 88
第一节生活方式及其对劳动的影响 88
二、生活方式对劳动的影响 90
三、劳动时间与非劳动时间 91
第二节劳动者的生活方式 94
第三节我国劳动者生活方式的变化 102
一、职工生活方式变化的诸方面 102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07
第一节职业的概念 117
第五章职业 117
第二篇职 业 117
第二节 职业的产生与变化 119
一、社会分工与职业 119
二、政治、文化与职业 120
第三节 职业分类 121
一、职业分类与职业种类 121
二、国际标准职业分类 135
二、职业地位有高低之分吗 169
一、概念 169
第一节职业地位与职业声望 169
第六章职业分层 169
三、研究职业分层的意义 170
第二节 职业地位范型与职业声望调查 172
一、职业地位范型 172
二、职业声望调查 174
第三节 职业分层因素分析 178
一、决定职业地位与声望高低的因素 178
二、影响职业声望评价的因素 179
二、自评法 182
第四节职业分层方法 182
一、民意法 182
三、指标法 184
第五节 职业分层的理论解释 185
一、功能论的观点 185
二、冲突论的观点 185
第七章职业流动 187
第一节 职业流动概念 187
一、职业流动与区域流动 187
二、职业流动与职务变动 188
第二节职业流动类型 189
一、水平流动与上下流动 189
二、代际流动 192
三、一生流动 196
四、结构性流动与个别性流动 199
第三节社会流动的职业特征 200
一、职业与社会流动 200
二、中国城乡劳动者社会流动的职业特征 201
一、什么是职业期望 206
第八章职业选择 206
第一节 职业期望 206
二、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期望类型 207
三、职业期望相关因素 209
四、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216
第二节 职业选择 218
一、职业选择理论之一:霍兰德人业互择理论 219
二、职业选择理论之二:职业效价×职业概率 225
第九章职业指导 229
第一节职业指导及其意义 229
一、什么是职业指导 229
二、职业指导的必要性 229
三、职业指导的意义 231
第二节职业指导的内容 232
一、鉴定职业“三向” 232
二、传导职业知识 237
三、反映市场供求 244
五、指导就业途径 249
四、介绍就业政策 249
六、开展职业咨询 250
第三节 关于在我国开展职业指导活动的建议 251
一、制定有关法规条令、实现职业指导制度化 251
二、建立职业指导机构、实现职业指导组织化 252
三、建立职业指导队伍、实现职业指导专业化 252
四、科学设计指导内容、实现职业指导系统化 252
二、社会组织分类 255
一、组织与群体 255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组织 255
第十章劳动组织概述 255
第三篇劳动组织 255
三、社会群体分类 257
第二节 劳动组织的产生及其功能 258
一、劳动组织的产生 258
二、劳动组织及其分类 259
三、劳动组织的功能 264
第三节组织理论 265
一、古典组织理论 266
三、系统组织理论 268
二、行为科学组织理论 268
第十一章正式组织解析 271
第一节组织目标 272
一、组织目标的定义 272
二、组织目标的分类 272
三、组织目标的意义 273
第二节组织界限 273
第三节 组织结构 275
一、地位与职能结构 275
二、管理结构 276
第四节 组织规范 280
一、法律规范 280
二、纪律规范 280
第五节组织设备 281
一、社会工艺分类 281
二、技术装备对劳动组织的影响 282
一、信息沟通原理 284
第六节组织沟通 284
二、沟通形式 285
第十二章非正式组织解析 288
第一节 非正式组织特征 288
一、组织过程 288
二、组织目标 288
三、组织界限 289
四、组织结构 289
五、领袖 290
六、行为规范 292
七、组织沟通 293
第二节 非正式组织分类 294
第三节 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298
一、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原因 298
二、非正式组织形成的条件 299
第四节 非正式组织的功能 301
一、非正式组织的功能 301
二、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关系 304
第一节企业领导制度 305
一、西方企业领导制度的形式与内容 305
第十三章企业领导 305
二、中国企业领导制度的形式与内容 307
第二节厂长(经理)的职能与职责 309
一、西方学者论经理的职能和职责 309
二、中国厂长(经理)的职责 311
第三节领导权力 312
一、权力的概念 312
二、企业领导的权力 312
第四节经理职业角色 314
三、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 314
一、经理工作的特点 315
二、经理的职业角色 316
三、我国厂长(经理)的地位与角色 319
第五节 领导方式 320
一、勒温领导方式理论 321
二、李克特领导方式理论 321
三、管理方格论 322
四、PM领导类型理论 323
第六节 我国企业领导现状 324
一、企业领导的基本情况 325
二、企业领导对自身素质的期望与评价 326
三、领导方式倾向 328
四、企业领导的角色紧张与冲突 328
第十四章企业文化 333
第一节企业文化及其提出 333
一、文化、亚文化和企业文化 333
二、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 334
第二节企业文化的内容 336
一、深层内化形态 336
二、表象外化形态 337
第三节企业文化的分类及其特征 339
一、企业文化分类 339
二、企业文化特征 341
三、企业文化功能 342
第四节 中国企业文化 344
一、中西企业文化的区别 344
二、中国企业文化的特征 345
三、中国企业文化演变史 346
一、劳动组织交往的原因 349
第一节劳动组织交往 349
第十五章劳动组织与社会 349
二、劳动组织交往的形式 350
第二节 劳动组织与外部环境 354
一、劳动组织与自然环境 354
二、劳动组织与经济环境 357
三、劳动组织与政治环境 359
四、劳动组织与文化环境 361
第一节工会简史 367
一、工会的产生与发展 367
第十六章工会组织 367
第四篇工会与劳动关系 367
二、当代外国工会运动的一般状况 368
三、中国工会的产生与发展 370
第二节工会组织形式 371
一、职业工会、产业工会和企业工会 371
二、工会管理体制 372
三、国际工会组织 373
第三节 中国工会组织及其活动 377
一、工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的原因 378
二、中国工会组织状况 379
三、中国工会的活动领域和作用 382
第十七章劳动关系 387
第一节 业缘关系 387
一、社会关系及其类型 387
二、业缘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390
三、业缘关系的基本类型 390
一、劳资关系概念 394
第二节 劳资关系 394
二、劳资关系类型 395
三、工会与雇主协会类型 395
四、西方国家劳资关系的变化 398
第三节 产业民主与劳动关系 400
一、产业民主的涵义 400
二、国外职工参与管理的主要形式及其内容 401
三、中国产业民主现状 404
一、什么是劳动制度 419
第一节 劳动制度概述 419
第十八章劳动制度 419
第五篇劳动制度与劳动社会问题 419
二、劳动制度的要素与特征 420
三、劳动制度的功能 421
四、劳动制度分类 422
第二节 劳动就业制度 423
一、就业制度的基本类型 423
二、中国就业制度的变迁 426
第三节 劳动工资制度 429
一、工资制度的基本类型 430
二、最低工资制度 432
三、中国工资制度的变迁 433
第四节 劳动保障制度 436
一、失业保障制度 436
二、退休保障制度 439
三、中国保障制度的变迁 441
第十九章劳动社会问题 448
第一节就业与失业 448
一、市场经济国家的就业制度及其代价 448
二、计划经济国家的就业制度及其代价 451
三、社会选择:就业无保障还是充分就业 453
第二节特殊群体就业问题 456
一、妇女就业问题 456
二、残疾人就业问题 461
第三节 个体劳动者问题 465
一、个体劳动者的命运变迁 465
二、个体劳动者及其群体结构 466
三、个体工商业的利与弊 470
四、个体劳动者心态 472
一、社会公平的基本含义 473
第四节 收入差距与社会公平 473
二、分配不公及其后果 476
三、分配不公的原因 479
第五节 老年与退休 481
一、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中的老年人 481
二、退休事件与退休者 482
三、现实和未来的问题 484
参考书目 489
后记 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