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导论 1
第一章 法学的一般原理 1
第一节 法学的概念 1
一、法学的基本属性 1
二、法学的职能 3
三、法学产生、发展的条件 4
第二节 法学体系及其分类 6
一、法学体系及其分类 6
二、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0
三、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1
第三节 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 14
一、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命题的提出 14
二、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含义 16
三、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基本思路 17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 19
第四节 法学研究方法 20
一、学习和研究法学的意义 20
二、法学的研究方法 21
第二章 法学的历史发展 29
第一节 中国法学的历史和特点 29
一、先秦时期 29
二、秦汉至明清时期 33
三、近代时期 42
第二节 西方法学的历史和特点 49
二、中世纪时期 55
三、近代时期 60
四、现当代时期 68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78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法学思想 79
二、列宁的法制思想 91
三、毛泽东的法制思想 96
四、邓小平的法制思想 106
第一编 法的一般原理 113
第三章 法的概念 113
第一节 法的语义与外部特征 113
一、法的语义 113
二、法的外部特征 115
第二节 法的内容和本质 116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内容和本质 116
二、西方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关于法的内容和本质 124
第三节 法和其他社会规范的联系与区别 132
二、法的功能 134
一、法的功能的概念 134
第四章 法的功能、作用和价值 134
第一节 法的功能 134
第二节 法的作用 136
一、法的作用的概念 136
二、法的社会作用 137
三、法的规范作用 138
四、法的作用的界限 139
第三节 法的价值 139
一、法的价值的概念 139
二、法的自由价值 140
四、法的秩序价值 141
三、法的正义价值 141
第五章 法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142
第一节 法与经济 142
一、经济的概念 142
二、法与经济基础 142
三、法与经济运行 143
四、法与经济体制改革 145
第二节 法与国家 146
一、国家的本质 146
二、法与国家的关系 147
一、政治的涵义 149
第三节 法与政治 149
二、法与政治的一般关系 150
三、法与政策 151
四、法与行政 153
第四节 法与道德 154
一、道德的概念和本质 154
二、法与道德的异同 155
三、法与道德的互相作用 156
一、文化的概念 158
二、法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158
第五节 法与文化 158
第六节 法与科学技术 159
一、科学技术的概念 159
二、法与科学技术的一般关系 160
三、科学技术对法的影响 160
四、法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161
第六章 法的调整与机制 163
第一节 法的调整的概念 163
第二节 法的调整对象 163
第四节 法的调整要素与过程 164
第三节 法的调整方式 164
第一节 法制与法治的概念 166
一、法制 166
第七章 法制与法治 166
二、法治 167
第二节 法制与法治的联系和区别 172
一、法制与法治的联系和区别 172
二、区分法制与法治的意义 172
第八章 法的产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 174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社会调整 174
第二编 法的产生和发展 174
一、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175
二、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 175
三、原始社会不需要国家与法 176
第二节 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77
一、法产生的历史过程 177
二、法产生的原因 180
三、法产生的三种主要形式 182
四、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184
五、法与原始社会规范的区别 185
一、法的历史类型 186
第三节 法的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186
二、法的历史类型的更替 187
三、法的联系性与继承性 189
四、法的移植 190
第九章 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法 192
第一节 奴隶社会的法 192
一、奴隶制法的本质 192
二、奴隶制法的特征 194
第二节 封建社会的法 198
一、封建制法的本质 198
二、封建制法的特征 201
第三节 前资本主义社会法的特征 204
一、前资本主义法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的 204
结果 204
二、前资本主义法确立了法的一些基本原则与形式 205
三、前资本主义法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道德痕迹 207
四、前资本主义法对社会经济综合调整的职能较弱 208
第十章 资本主义社会的法 210
第一节 资本主义法的产生与发展 210
一、封建社会中后期带有资本主义因素法的出现 210
二、资产阶级国家的建立和资产阶级法的产生 211
三、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的法 213
四、战前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的法 215
五、当代资本主义的法 217
第二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法系 219
一、法系的概念和划分 219
二、大陆法系 220
三、英国法系 220
四、两大法系的比较 222
第三节 资本主义法的本质与特征 223
一、资本主义法的本质 223
二、资本主义法的特征 225
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社会主义法产生和发展的 232
理论依据 232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法 232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的产生和发展 232
二、社会主义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234
三、中国社会主义法产生的主要特点 236
四、新中国法的历史发展 238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240
一、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本质 240
二、社会主义法的社会本质 243
一、社会主义原则 245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的基本原则 245
二、人民民主原则 247
第四节 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的政策 249
一、社会主义法与党的政策一致性与区别 249
二、社会主义法与党的政策的关系 251
第五节 社会主义法制及基本要求 254
一、有法可依 255
二、有法必依 257
三、执法必严 259
四、违法必究 260
第六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 262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历史必然性 263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容 266
第三编 法的创制 270
第十二章 法的创制 270
第一节 法的创制的概念及基本形式 270
一、法的创制的概念 270
二、法的创制的基本形式 275
第二节 法的制定过程和程序 276
一、法的制定过程 276
二、法的制定程序 278
一、立法技术的含意 282
第三节 立法技术 282
二、立法技术的基本内容 283
第四节 当代中国法制定的基本原则 288
一、科学立法原则 289
二、民主立法原则 292
三、超前立法原则 292
四、注重效益原则 293
第十三章 法律规范 295
第一节 法律规范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95
一、法律规范的概念 295
一、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 297
二、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 297
第二节 法律规范的结构 297
二、法律规范的表现形态 299
第三节 法律规范的种类 300
一、按照法的职能和专门化进行分类 300
二、按照法律规范规定行为规则的性质进行分类 302
三、按照法律规范内容确定程度不同进行分类 304
四、按照法律规范效力强弱程度进行分类 305
第一节 法的体系的概念 307
一、法的体系基本内涵 307
第十四章 法的体系 307
二、法的体系同法律体系、法学体系及立法体系等概 309
念的联系与区别 309
第二节 法的部门及其划分标准 312
一、法的部门概念 312
二、法的部门划分标准 313
第三节 公法和私法问题 315
一、资本主义国家关于公法和私法的划分 315
二、我国关于公法和私法划分的意见 318
一、当代中国法的部门划分 322
第四节 当代中国法律部门简介 322
二、当代中国法的主要部门简介 323
第十五章 法的渊源 330
第一节 法的渊源概念和种类 330
一、法的渊源的概念 330
二、法的渊源种类 332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 335
一、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特点 335
二、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渊源 336
三、习惯、判例、政策 342
第三节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 344
一、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概念 344
二、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方法 346
第四编 法的实现 349
第十六章 法实现的一般原理 349
第一节 法实现的含义与形式 349
一、法实现的基本含义 349
二、法实现的基本形式 350
第二节 法实现的效果 350
一、法的效果基本含义 350
二、法的效果评价标准 351
一、法的适用概念及其分类 352
第一节 法的适用概念和要求 352
第十七章 法的适用 352
二、法的适用基本原则与要求 353
第二节 司法 354
一、司法的概念和特征 354
二、我国司法的基本要求与原则 355
第三节 行政执法 359
一、行政执法的概念与特征 359
二、行政执法的种类与基本原则 360
第四节 仲裁和调解 363
一、仲裁的概念和特征 363
二、调解的概念和特征 365
第十八章 法律规范的效力 367
第一节 法律规范的效力 367
一、法律规范效力的含义 367
二、法律规范的时间效力 367
三、法律规范的空间效力 370
四、法律规范对人的效力 371
第二节 法律解释与法律类推 373
一、法律解释的概念与分类 373
二、法律类推的概念及其适用 376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378
第一节 法律关系概述 378
第十九章 法律关系 378
二、法律关系的分类 384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主体 387
一、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与特征 387
二、法律关系主体的分类 388
三、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 389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内容概述 391
一、法律关系内容的概念与特征 391
二、不同种类法律关系的权利与义务 393
一、法律权利的含义与性质 394
第四节 法律权利 394
三、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 394
二、权利与自由的关系 395
三、法律权利的分类 396
四、正确行使法律权利 397
第五节 法律义务 398
一、法律义务的含义与性质 398
二、法律义务的分类 398
三、积极履行法律义务 399
第六节 法律关系的客体 400
一、法律关系客体的含义与特征 400
二、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 401
三、不同法律关系的客体 402
第七节 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 403
一、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含义与条件 403
二、法律事实的分类 405
第二十章 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408
第一节 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408
一、合法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408
二、合法行为的分类 409
三、违法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410
四、违法行为的构成 411
五、违法行为的种类 414
六、违法产生的原因 415
第二节 法律责任 418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418
二、法律责任的种类 418
三、法律责任的认定与追究的原则 420
第三节 法律制裁 422
一、法律制裁的概念与特征 422
二、法律制裁的种类 423
三、违法犯罪的预防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425
一、法律监督的概念与特征 432
第一节 法律监督概述 432
第二十一章 法律监督 432
二、法律监督的分类 433
第二节 各类法律监督 434
一、立法监督的含义及其行使 434
二、行政监督的含义及其行使 437
三、审判监督的含义及其行使 439
四、检察监督的含义及其行使 441
五、社会监督的含义及其行使 443
一、法律意识的概念 447
第一节 法律意识的概念和结构 447
第二十二章 法律意识 447
第五编 法律意识和法律文化 447
二、法律意识的结构 448
第二节 法律意识的形成与作用 455
一、法律意识的形成 455
二、法律意识的作用 456
第三节 培养法律意识 458
一、培养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458
二、培养法律意识的途径 458
一、法律文化是人类文化诸形态之一 460
二、法律文化是整个人类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60
第一节 法律文化的概念 460
第二十三章 法律文化 460
第二节 法律文化的特征 461
一、法律文化是人类社会较高程度的精神文明(财富) 461
二、法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殊的文化形态 461
三、法律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物质 461
生活条件和其他诸文化的发展 461
四、法律文化的载体是法律现实 462
五、法律文化具有国家性和民族性 462
一、必须重视和加强法律文化的研究 463
第三节 必须重视和加强法律文化的研究 463
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464
第二十四章 中国的法律文化 466
第一节 中华法系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466
一、中华法系的特点 466
二、中华法系形成的原因 469
第二节 中国人治主义观念的历史根源 472
一、我国人治主义观念的形成 472
二、我国人治主义观念的成因 476
第一节 关于宪法的基本观念 480
第二十五章 西方法律文化 480
第二节 关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482
一、古代西方国家政体 482
二、近代、当代西方国家政体 483
第三节 关于国家结构形式 483
一、古代西方国家结构形式 484
二、西方近代、当代国家结构形式 485
第四节 关于权利的观念 487
一、人权原则 487
二、主权在民原则 487
三、保障私权原则 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