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502313249
  • 页数:367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我国气候特征 1

第一节 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1

一、季风特征 1

二、温度特征 2

三、降水特征 5

四、各区域气候特征 10

五、近海气候 15

一、干旱 18

第二节 我国的主要气候灾害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18

二、雨涝 20

三、台风 21

四、霜冻 25

五、冷害 26

第二章 我国的气候资源 28

第一节 光资源 28

一、辐射 28

二、日照 30

一、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各种界限温度的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 31

第二节 热量资源 31

二、热量资源的年际变化 32

三、无霜期、累年最冷月、最热月、极端最低平均气温 33

第三节 水资源 36

一、降水量分布 36

二、降水变率 37

三、蒸发量和可能蒸散量 38

四、水分盈亏量估算值 38

五、径流 39

六、高山冰川和积雪 40

第四节 气象能源 42

一、太阳能 42

二、风能 43

第五节 农业气候资源的优势和潜力 44

一、我国东南半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4

二、西北干燥区农牧业发展优势 45

三、高原气候资源的特殊性与发展高原型农牧业生产 45

五、适于不同种植制度的气候资源 46

四、有利产量品质的气候资源 46

六、山区气候资源特点及其开发潜力 47

第三章 我国面临的主要重大(灾害性)气候问题 50

第一节 西北地区干旱化趋势 50

一、西北地区气候特点和水资源状况 50

二、西北地区干旱化的证据 53

三、西北干旱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56

四、西北干旱区的形成和干旱化的原因 58

五、西北干旱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62

第二节 华北的干旱问题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63

一、华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及水资源特征 63

二、华北干旱的历史演变 70

三、华北水资源的社会经济发展承受能力 77

四、华北干旱趋势预测 82

第三节 我国东部旱涝和低温 83

一、我国东部夏季旱涝 83

二、冬季低温 92

三、夏季低温 98

第四节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105

一、影响气候和环境的几种人类活动因素 106

二、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变化及其预测 106

三、臭氧层的破坏 111

四、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对全球生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14

五、温室气体对中国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118

六、森林、植被破坏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124

七、展望 126

第一节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128

第四章 我国未来60年气候的可能变化 128

第二节 我国历史时期以来的气候变化 131

一、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 131

二、近500年来冷暖和旱涝的变化特征 133

三、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趋势 141

四、建国以来的气候变化特征 147

第三节 我国气候变化趋势预测 148

一、到公元2050年气候变化趋势预测 148

二、到公元2000年气候变化趋势预测 153

三、对未来全国气候变化趋势的调查结果 154

四、初步结论 155

第四节 气候预测的科学依据与存在困难 155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159

第一节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我国的气候资源 159

一、各类农业生产基地应建立在相应的气候资源优势区 159

二、趋利避害,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 161

三、改革种植制度,提高复种指数 161

四、山区的开发和保护 162

五、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利用 164

六、海岸带和海涂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164

第二节 防御气候灾害,认真对待我国经济建设中面临的气候问题 165

一、旱涝冷暖气候异常灾害的防御 166

二、关于西北地区干旱化的对策 167

三、关于华北地区干旱和缺水的对策 168

一、加强绿化工作,严禁破坏现有的森林和植被 170

二、采取措施控制C02、沼气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170

第三节 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恶化的影响 170

三、通过法案限制在沿海低地建造房屋或工农业设施 171

四、及早部署培养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品种和研究最佳作物体系 171

五、及早进行氟氯烃化合物代用品的研制 171

第四节 在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时考虑气候变化因素 171

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172

二、气候变暖影响的第二个方面与降水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172

三、气候变暖影响的第三个方面与变暖原因有关 172

一、加强气候监测 173

第五节 增强气候意识,加强气候基础工作 173

二、搞好气候资料工作 176

第六节 加强气候科学的研究与预测工作 179

一、立足中国,面向祖国“四化”,搞好国家气候计划和应探讨的主要科研项目 179

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做好国内外跨学科的协调、组织工作 183

结束语 185

背景材料 186

气候系统 186

世界气候计划简介 190

用空间遥感监测气候 194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机制研究 202

全球气候诊断系统 206

近十几年来全球气候灾害概述 210

核冬天概述 216

气候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 220

中国气候若干极值 225

中国的热量平衡 229

中国的水分平衡和水资源评价 238

中国的辐射特征 245

中国太阳能、风能资源 250

历史时期我国的气候变化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56

太阳活动与气候变迁 260

火山活动与气候变化 265

天文因素与气候变化 269

海洋与气候变化 274

气候的可预报性 278

全球干旱与沙漠化问题 282

我国沙漠化与气候的关系 286

西北气候的变化和干旱化 291

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破坏与气候恶化的事例 295

温室气体变化对气候影响的数值试验 299

我国近年来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分布 304

我国历史上温暖时期的降水特征 308

我国东北低温与厄尔尼诺的关系 311

厄尔尼诺对我国旱涝的影响 316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320

大气环流的韵律和长江流域的旱涝 324

华南地区的冷害 328

近400年东亚的冷夏 332

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旱涝 337

我国大范围粮食减产的气候因素 339

冬春低温对粮食及经济作物生产的影响 344

气候对自然和人为扰动的敏感性 350

我国丘陵山区农业气候研究概况和展望 355

东海黑潮的变化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359

华北地区小麦的优化灌溉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