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节 课题背景 1
(一)个人疑惑 3
(二)“盛世”关注 4
第二节 问题提出 6
第三节 研究方法 10
第四节 研究状况 11
第二章 概念解释 19
第一节 基本的概念 19
(一)画珐琅与瓷胎画珐琅 19
第二节 造办处与御窑厂 32
(一)造办处 34
(二)御窑厂及御制本质 42
第三章 康熙瓷胎画珐琅的色地风格 53
第一节 过程 53
第二节 胎与釉 65
第三节 珐琅彩、粉彩的光谱分析 68
第四节 造型 72
第五节 纹饰 82
(一)牡丹花纹 84
(二)罂粟花纹 90
第六节 款式与“年款的激励效应” 97
第七节 原因 106
第四章 雍正瓷胎画珐琅的绘画风格 109
第一节 胎与釉 109
第二节 造型 113
第三节 纹饰——雍正的花鸟绘画风格 122
第四节 清宫院画——文字狱与花鸟画 128
第五节 圆明园的园居生活与雍正的花鸟绘画风格 138
第六节 画作与珐琅作——“合笔画”与“一体行走” 144
第七节 雍正六年至七年白地画珐琅的重大突破 149
第八节 绘画、引首、题句、句后章及款式 156
第五章 乾隆瓷胎画珐琅的综合风格 176
第一节 烧造地点 176
第二节 “瓷胎洋彩”与“瓷胎画珐琅” 178
第三节 器型 182
第四节 乾隆前后的两个阶段 191
(一)乾隆前期瓷胎画珐琅 191
(二)乾隆后期瓷胎画珐琅 205
第五节 珐琅作瓷胎画珐琅的烧制减少与关闭 215
第六节 乾隆的“综合风格” 222
(一)乾隆的瓷艺观及理念——盛德与精细 222
(二)乾隆瓷胎画珐琅的三种风格 225
第七节 乾隆的款式——楷字款与篆字款 244
第六章 评价 249
第一节 清宫瓷胎画珐琅的意义和影响 250
(一)新兴民族文化融合创造的“新势能” 251
(二)对陶瓷艺术的影响 253
(三)对陶瓷产业的影响 255
第二节 瓷胎画珐琅演变阶段及衰落原因 262
第三节 从“集体创造”到“集体抑制” 266
第七章 结语 271
附录一 清瓷胎画珐琅的绘画题材题句印章对应表 282
附录二 图片索引 286
参考文献 290
后记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