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Ⅰ.聚居论 7
一、聚居 7
二、聚居--城市--城市化 14
(一)城市化的世界发展 14
(二)城市化与国家发展 16
(三)中国城市的发展 17
三、居住与环境建设 19
Ⅱ.地区论 26
一、建筑与地区 26
(一)建筑与自然环境 26
(二)建筑创作思想的地区主义 30
二、城市与地区 32
三、建筑、城镇与地区资源 34
(一)关于地区的城镇、建筑发展与土地资源 35
(二)关于地区的城镇、建筑发展与生态环境 38
(三)保护地区的风景名胜资源 41
Ⅲ.文化论 50
一、世界文化源远流长 50
(一)非“欧洲中心论” 50
(二)文化多元、天外有天 51
二、当代建筑文化的横断观 53
(一)全方位的探索,互相渗透 53
(二)众星灿烂--东方群星徐徐升起 56
三、文化趋同与特色增辉 62
(一)文化趋同现象 62
(二)民族、地区特色的发挥 63
(三)从比较文化中发扬中国建筑文化特色 64
Ⅳ.科技论 72
一、技术的可能性与经济发展的现实性 72
二、对中国城市建设技术科学水平的分析 75
三、发展技术政策问题 76
四、技术主义与生态主义 82
Ⅴ.政法论 90
一、技术政策要有科学的基础 90
二、法律与条例是科学研究的结晶 91
三、规划设计、管理工作的法规问题 92
(一)城市的建设管理需要更为具体的法治 92
(二)科学的管理、建设、经营、维护 98
四、政策、法治工作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99
五、建筑管理的“自上而下”与建筑事业发展的“自下而上”的结合 100
Ⅵ.业务论 107
一、建筑师业务的发展 107
(一)建筑师职业的历史发展 107
(二)当代建筑师的业务及发展 109
(三)建筑师与规划师 114
二、中国的建筑师的职业发展 115
(一)古代建筑师的业务 115
(二)任重而道远 117
三、建筑业务与群众参与 122
(一)群众参与 122
(二)普及建筑科学文化 124
(三)建筑业务与决策 125
(一)建筑教育中的新旧学派之争 133
Ⅶ.教育论 133
一、西方的建筑教育 133
(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问题 134
(三)城市设计的发展 134
(四)环境认识与教育发展 135
二、中国的建筑教育 138
三、几点刍议 140
(一)不拘一格降人才 140
(二)建筑教育的量与质 143
(三)基本功的锻炼与才智的启迪 145
(四)追求国际先进水平与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的一致性 147
Ⅷ.艺术论 153
一、城乡聚落是“最大的艺术品” 153
(一)环境艺术的整体之美 155
(二)环境艺术的动态之美 156
(三)环境艺术的特色之美 157
(四)环境艺术的充实之美 158
二、必然与自由,科学与艺术 160
(一)通过必然达到自由 160
(二)科学和艺术,“从基底分手”、“在塔尖结合” 162
三、以城市设计为基点,发挥建筑艺术创造 166
(一)从“混乱危机”中探索“发展中的整体性”规律 166
(二)在“特色危机”中,保护原有城市特色,并发展新的特色 168
(三)形式的追求贯穿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全过程与各个方面 169
(四)“城市设计”--也是建筑师的当然领域 170
(一)《建筑十书》中朴素的“系统思想”与“融贯方法” 177
一、建筑学中系统思想的发展 177
Ⅸ.方法论 177
(二)巴黎学术学院的诞生 178
二、近代系统科学思想与融贯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 180
(一)人类聚居学中的系统观 180
(二)探讨走向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 184
(三)广义建筑学的方法论基础 187
三、广义建筑学的运用研究 190
(一)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190
(二)建筑学知识结构与建筑教育 202
(三)在规划建筑管理中的运用 203
一、从社会背景看建筑学的发展 209
(一)居住问题仍然是当代重大问题 209
Ⅹ.广义建筑学的构想 209
(二)传统建筑学概念在拓展中 211
二、广义建筑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 213
(一)从“建筑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建筑的人本时空观 213
(二)建筑是地区的建筑--建筑的地理时空观 215
(三)发扬文化自尊--建筑的文化时空观 216
(四)提高系统生产力--建筑的经济时空观 217
(五)美好宜人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的创造--建筑的艺术时空观 220
三、建筑师的修养 221
(一)哲学、科学与文化艺术的修养 221
(二)崇高的思想道德情操的修养 222
结束语 227
后记 231
致谢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