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哲学导论 1
第一节 什么是哲学 1
一、哲学的定义 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3
三、哲学的基本形态 6
第二节 哲学的反思 8
一、哲学反思的内涵 9
二、哲学的思维特征和功能 10
第三节 哲学与人类把握世界的其他基本方式的关系 15
一、哲学与宗教 15
二、哲学与艺术 16
三、哲学与常识 17
四、哲学与科学 18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和世界观和方法论 1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 19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9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21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 22
第二节 科学的实践观 27
一、科学的实践概念及其特点 28
二、科学实践观的新视野 31
第三节 主体与客体 34
一、主体 34
二、客体 36
三、主体与客体和双向关系 39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4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科技革命 4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思潮 44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 46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51
第三章 科学的自然观 54
第一节 自然界的物质性 54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54
二、自然界的物质性对人的实践活动的制约性 58
第二节 自然界的属人性 60
一、属人的自然在人类实践中生成 61
二、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的关系 63
第三节 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 66
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及其历史沿革 66
二、人与自然的和解 70
第四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78
第一节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78
一、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79
二、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81
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础与动力 82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结构 87
一、社会的经济结构 88
二、社会的政治结构 91
三、社会的意识结构 92
第三节 社会形态的演进 98
一、社会形态及其划分 98
二、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个自然历史过程 99
三、社会形态的演进是多样性的统一 102
第五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106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06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07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10
第二节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12
一、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作用 113
二、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14
第三节 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杆 117
一、科学的本质 117
二、科学的社会功能 120
三、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24
第四节 交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128
一、交往及其一般特征 128
二、交往的形式和类型 130
三、交往对社会发展和作用 133
第六章 社会历史的主体 139
第一节 人的本质 139
一、人的本质探索的历程 139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解释 143
三、人的本质的异化及其克服 145
第二节 人的价值 148
一、人的价值及其评价 148
二、人的价值的实现途径 154
第三节 人创造了社会历史 158
一、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 158
二、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60
三、历史决定论和主体的自觉选择 166
第四节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169
一、人的发展 169
二、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172
第七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77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177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和改造世界的认识论 177
二、认识的发生 181
三、认识的过程 182
四、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认识的作用 186
五、认识中的认知、评价和审美 190
第二节 真理 193
一、真理的客观性 193
二、真理的价值性 195
三、真理的过程性 197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00
第三节 思维的基本形式和基本方法 202
一、思维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202
二、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 205
第四节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212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12
二、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 214
第八章 科学和宇宙发展观 217
第一节 现实世界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217
一、现实世界的普遍联系 218
二、现实世界的永恒发展 220
三、唯物辩证法理论 222
第二节 现实世界发展的最根本规律 225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25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 227
三、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228
第三节 矛盾规律的展开和深化 236
一、量变与质变的对立统一 236
二、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 238
三、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 240
四、形式与内容的对立统一 241
五、原因与结果的对立统一 242
六、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 244
七、可能性与现实的对立统一 246
后记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