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企业家手册》PDF下载

  • 购买积分:2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于忠智等主编
  • 出 版 社: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205008212
  • 页数:947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序……………………………………………………………………………………………李泽民现代企业篇一 现代企业的特征与发展 1

1.1 现代企业的一般属性 1

1.2 现代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

1.3 企业家在企业发展中的功能 2

1.4 资本主义企业的演变过程 3

1.5 当代企业发展的趋势 4

1.6 社会主义企业的基本特征 5

1.7 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的建立与发展 5

1.8 中国企业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 6

1.9 中国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7

2.2 现代密集型企业 8

2.1 现代企业的规模形态 8

二 现代企业的类型 8

2.3 现代企业的所有制性质 10

2.4 现代企业的组织形态 11

2.5 现代企业的行业特征 12

三 现代企业系统 12

3.1 现代企业系统的特征 12

3.2 现代企业系统的要素与功能 13

3.3 现代企业的物质流与信息流 14

3.4 现代企业系统结构 14

3.5 现代企业的软件系统和 15

硬件系统 15

3.6 现代企业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15

4.2 现代企业的技术素质 17

4.1 现代企业素质的特征 17

四 现代企业的素质与能力 17

4.3 企业经营管理素质 18

4.4 现代企业的职工素质 18

4.5 现代企业素质结构分析 19

4.6 现代企业的能力要素 19

4.7 满足社会需要的能力 20

4.8 企业自我增殖的能力 20

4.9 企业的竞争能力 20

4.10 创新能力 21

4.11 应变能力 22

五 现代企业精神 22

5.1 企业精神的特点 22

5.2 企业精神的功能与作用 23

5.3 美国、日本企业精神的特征 24

5.4 社会主义企业精神的主要特征 24

5.5 企业精神的形成过程 25

5.6 培养企业精神的途径 25

5.7 企业精神的战略地位 26

六 现代企业的活力与转型 26

6.1 衡量企业活力的标志 26

6.2 企业活力的源泉与内部条件 27

6.3 企业活力的运行环境 27

6.4 企业活力的竞争环境 28

6.5 企业活力的信息传导环境 29

6.6 企业转型的意义 29

6.7 生产型企业 30

6.8 经营型企业 31

6.9 企业转型的标志 32

七 企业行为与经营机制 33

7.1 企业行为及决定因素 33

7.2 企业行为的构成要素 34

7.3 企业行为的基本模式 35

7.4 企业行为的合理化 36

7.5 企业经营机制的特性与作用 37

7.6 企业经营机制的组成元素 37

7.7 我国企业经营机制的状况 38

7.8 企业经营机制的完善 38

八 企业改革 39

8.1 企业改革的基本内容 39

8.3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40

8.2 国家与企业的关系 40

8.4 企业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41

8.5 企业改革的原则 41

8.6 企业改革的目标 42

8.7 企业改革的基本途径 42

8.8 企业改革成功的主要标志 43

九 企业经营方式 43

9.1 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43

9.2 租赁经营的基本特征 44

9.3 租赁经营的基本类型 44

9.4 租金 45

9.5 承租者素质与收入 46

9.6 租赁企业的民主管理 46

9.8 承包经营的主要形式 47

9.7 承包经营的基本特征 47

9.9 承包经营的实施程序 48

9.10 承包经营合同 48

9.11 资产经营责任制 49

9.12 股份经营的必然性和意义 49

9.13 企业股份的构成 50

9.14 企业股票与股票市场 50

9.15 股息与红利 51

9.16 股份企业的管理体制 52

9.17 企业经营方式的合理选择 52

企业行政篇 53

一 企业行政 53

1.1 行政与管理 53

1.2 行政形态及其发展 54

1.3 行政研究的方向 55

1.4 企业行政的范围与作用 55

1.5 企业行政的内容 56

二 企业行政组织 57

2.1 行政组织的意义 57

2.2 企业组织的原理 58

2.3 企业行政的组织原则 59

2.4 企业行政组织的类型 60

2.5 企业行政组织结构 61

2.6 企业的项目组织结构 62

三 企业行政行为 64

3.1 行政行为 64

3.2 行政领导 64

3.3 行政决定 65

3.4 行政计划与行政授权 66

3.5 行政协调与意见沟通 67

3.6 行政监督与行政咨询 68

3.7 行政责任制与奖惩制 69

四 人财物事行政 70

4.1 企业的主要职能行政 70

4.2 企业人事行政 71

4.3 企业财务行政 72

4.4 企业物材行政 74

4.5 企业事务行政 76

五 机关管理 79

5.1 机关管理 79

5.3 秘书行政 80

5.2 机关建设 80

5.4 机关公共关系和信访工作 81

5.5 机关后勤行政 82

企业家素质篇 84

一 当代企业家的素质 84

1.1 企业家的历史地位 84

1.2 企业家的作用 85

1.3 企业家成长的途径 85

1.4 企业家阶层形成的社会环境 86

1.5 当代企业家的素质结构 86

1.6 企业家素质的重要功能 87

1.7 社会主义企业家的形象 87

1.9 企业家的自我完善 88

1.8 企业家的角色化 88

二 当代企业家的思想政治素质 89

2.1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89

2.2 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89

2.3 遵纪守法 90

2.4 理论修养 90

2.5 公仆精神 91

2.6 民主意识 91

2.7 使命感与献身精神 92

2.8 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93

三 当代企业家的品德素质 93

3.1 企业家的品德与企业信誉 93

3.3 企业家的职业道德 94

3.2 企业家的集体主义观念 94

3.4 做廉洁奉公与诚实守信的企业家 95

3.5 做正直公道的企业家 95

3.6 企业家的艰苦奋斗精神 96

3.7 企业家的人格和国格 96

3.8 当代企业家的理想和信念 97

3.9 企业家的生活态度 97

3.10 企业家的人道主义精神 98

四 当代企业家的心理素质 98

4.1 当代企业家心理素质结构 98

4.2 企业家心理素质的功能 99

4.3 企业家的需要 99

4.4 企业家的动机 100

4.5 企业家的价值观 100

4.6 企业家的兴趣 101

4.7 企业家的气质 102

4.8 企业家的心境 102

4.9 企业家的应激品质 103

4.10 企业家的意志自觉性 103

4.11 企业家的坚韧性 104

4.12 企业家的性格类型 104

4.13 企业家的情操 105

五 当代企业家的知识素质 105

5.1 当代企业家的知识结构 105

5.2 当代企业家的方法论 106

5.3 法学是企业家的必修课 106

5.5 当代企业家要懂社会学 107

5.4 当代企业家要懂心理学 107

5.6 当代企业家与技术美学 108

5.7 当代企业家要研究人才学 108

5.8 当代企业家的文学修养 109

5.9 熟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109

5.10 当代企业家要懂教育学 110

5.11 学会运用逻辑思维这门科学 110

5.12 学习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 111

5.13 了解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 111

基本原理 111

5.14 企业家要有终身好学的素养 112

六 当代企业家的专业素质 112

6.1 当代企业家的专业素质结构 112

6.3 做企业管理的内行 113

6.2 当代企业家要懂经济管理 113

6.4 当代企业家与市场体系 114

6.5 学会运用现代管理技术 114

6.6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家的职责 115

6.7 全面掌握基本工艺流程 115

6.8 全面掌握基本业务技术 116

6.9 企业家要掌握一门外语 116

6.10 “T”型专业知识结构 117

七 当代企业家的新观念 117

7.1 企业家与企业家观念 117

7.2 市场观念 118

7.3 竞争观念 118

7.6 时效观念 119

7.5 用户观念 119

7.4 人才观念 119

7.7 开放观念 120

7.8 法制观念 120

7.9 全局观念 121

7.10 创新观念 121

7.11 重商观念 122

八 当代企业家的自我制约 122

8.1 企业家要善于超越自我 122

8.2 企业家的谦逊美德 123

8.3 企业家的自我评价 124

8.4 企业家的自省精神 124

8.5 企业家的自我制偏 125

8.6 企业家的自我制嫉 125

8.8 企业家的自我制怒 126

8.7 企业家的自我制疑 126

8.9 企业家的自我制欲 127

8.10 企业家要敢于修正错误 127

九 当代企业家的精神风貌 127

9.1 企业家的风度美 128

9.2 进取精神 128

9.3 宽容大度 128

9.4 决断魄力 130

9.5 风险精神 130

9.6 吸引力 131

9.7 耐压力 131

9.8 危机感 132

9.9 幽默感 132

9.11 敢于正视失败 133

9.10 自信 133

十 当代企业家的自我调节 134

10.1 企业家的心理健康 134

10.2 企业家常见的心理疾病 134

10.3 企业家的角色冲突 135

10.4 企业家精神紧张的排解 136

10.5 企业家的业余情趣 136

10.6 企业家的体育运动 137

10.7 国外企业家的心理平衡术 137

10.8 企业家的挫折及对待挫折的误区 138

10.9 企业家战胜挫折十法 139

10.10 企业家的习惯 139

10.11 企业家的家庭关系调适 140

1.1 企业家能力的内涵及其特征 141

企业家能力篇 141

一 企业家的能力 141

1.2 企业家能力的类型 142

1.3 企业家能力构成与企业类型的关系 142

1.4 企业家能力素质的重要作用 143

1.5 影响企业家能力形成的因素 143

1.6 企业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44

二 协调与沟通能力 145

2.1 协调与沟通能力是企业家的 145

必备能力 145

2.2 协调与沟通能力的主要特征 146

2.3 企业内部的协调与沟通 147

2.4 企业外部的协调与沟通 147

2.5 垂直协调与外部协调 148

2.6 上下沟通与双向沟通 149

2.7 协调障碍与沟通障碍的排除 149

2.8 协调与沟通的主要方式 150

2.9 协调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151

三 决策能力与经营能力 151

3.1 企业家的决策和决策类型 151

3.2 企业家的决策能力 152

3.3 决策时机的把握 152

3.4 决策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153

3.5 企业经营与企业家的经营能力 154

3.6 企业经营出奇制胜的技巧 155

3.7 建立良好的社会信誉 155

4.2 企业家的社会活动与企业的知名度 156

四 社会活动能力 156

4.1 企业家社会活动能力的特征 156

4.3 企业家的社交风度 157

4.4 迅速进入“角色”的技巧 157

4.5 社会活动形式的选择 158

4.6 社会活动中获得信息的方法 159

4.7 在社会活动中博闻强记的方法 160

4.8 企业家广交朋友之道 160

五 用人能力 161

5.1 用人能力与用人之道 161

5.2 人才的发现和鉴别 162

5.3 人才的选拔方法 163

5.5 处理与副手关系的能力 164

5.4 人才的培养 164

5.6 智囊团的建设和使用 165

六 表达能力 165

6.1 企业家表达能力的特殊要求 165

6.2 口头表达的类型和特点 166

6.3 口头表达的方法与技巧 166

6.4 演讲的基本程序与要诀 167

6.5 锻炼口才的方法 168

6.6 书面表达的类型与方法 168

6.7 经验材料的基本写法 169

6.8 专业论文写作的要领 170

6.9 提高写作能力的基本方法 170

1.1 领导艺术的含义 172

一 企业家的领导艺术 172

领导艺术篇 172

1.2 企业家要掌握领导艺术 173

1.3 领导艺术的作用 173

1.4 领导艺术的心理依据 174

1.5 提高领导艺术的途径 175

二 企业家运用领导条件的艺术 175

2.1 适应环境的艺术 175

2.2 运用权力的艺术 176

2.3 建立领导权威的艺术 177

2.4 执行政策的艺术 179

三 企业家运用领导方法的艺术 180

3.1 调查研究的艺术 180

2.5 运用制度的艺术 180

3.2 运用信息的艺术 182

3.3 检查工作的艺术 184

3.4 总结的艺术 185

3.5 激励的艺术 186

3.6 谈话的艺术 187

3.7 表扬与批评的艺术 188

3.8 开会的艺术 189

四 企业家协调人际关系与进行协 189

商对话的艺术 189

4.1 协调企业人际关系的原则 189

4.2 协调企业人际关系的手段 190

4.3 协调好与上级关系的艺术 191

4.4 协调好与下级关系的艺术 191

4.5 协调好与同级关系的艺术 192

4.6 协商对话的意义及原则 193

4.7 协商对话的秘诀 194

五 企业家领导日常工作的艺术 195

5.1 用脑的艺术 195

5.2 思维的艺术 196

5.3 现代思维素质的培养 199

5.4 走亲访友的艺术 199

5.5 调解纠纷的艺术 200

5.6 处理事故的艺术 201

5.7 休息的艺术 202

一 企业家与谋略 204

1.1 企业家的基本职责 204

经营谋略篇 204

1.2 企业战略与战术 205

1.3 谋略与战略 205

1.4 企业参谋部门和业务 206

1.5 谋略人员的素质能力 206

1.6 用谋须知 207

二 企业经营战略基础 208

2.1 战略的效应 208

2.2 经营战略 209

2.3 经营模式的演进 210

2.4 战略视野与战略支点 210

2.5 战略空间与战略资源 211

2.6 战略经营 212

2.7 制定经营战略的方法与程序 213

2.8 战略管理与战略实施 214

三 综合经营战略与职能性战略 215

3.1 基本综合战略与战略组合 215

3.2 稳定发展战略 215

3.3 快速发展战略 216

3.4 合并战略 217

3.5 合资经营战略 218

3.6 抽资战略 218

3.7 紧缩战略 219

3.8 市场经营战略 219

3.9 研究开发战略 220

3.10 组织战略 221

3.12 财务会计战略与风险管理战略 222

3.11 人事战略和企业形象战略 222

3.13 国际后勤战略与当地化战略 223

四 战略分析方法基础 224

4.1 企业战略分析方法 224

4.2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序 225

4.3 逐步逼近本质的方法 226

4.4 效益尺度及其用法 228

4.5 产品一览表管理(PPM) 229

4.6 战略时间序列分析 231

4.7 金字塔图 232

4.8 位次状态分析 234

4.9 弱者战略与强者战略 236

五 战略分析方法 236

5.1 标准战略对策 236

5.2 长期规划的战略组合 238

5.3 企业地位分析 239

5.4 产业结构分析 241

5.5 战略向量和战略距离 242

5.6 事业协作矩阵分析 243

5.7 经营资格分析 245

5.8 技术资源分析 245

5.9 销售资源分析 248

5.10 脆弱性分析 249

六 谋略原理与方法 250

6.1 谋略原理 250

6.2 胜战谋略 251

6.3 占有率谋略 251

6.4 位次竞争谋略 252

6.5 强弱者谋略 254

6.6 后发企业谋略 254

6.7 时机谋略 255

6.8 地域谋略 256

6.9 三点进攻谋略 257

6.10 战略选择、组合方法 258

6.11 十字图分析法与战略报告 259

企业决策篇 262

一 决策概论 262

1.1 企业家与决策 262

1.2 决策要素 262

1.3 决策过程 263

1.4 决策原则 263

1.5 决策分类 264

1.7 决策者的知识结构 265

1.6 决策思路 265

二 定性预测方法 266

2.1 特尔斐法 266

2.2 相关图法 266

2.3 相关树法 267

2.4 先行指标分析法 268

2.5 类推法 268

2.6 未来情景描述法 269

三 定时预测方法 270

3.1 一次移动平均法 270

3.2 二次移动平均法 271

3.4 二次与三次指数平滑法 272

3.3 一次指数平滑法 272

3.5 生长曲线法 273

3.6 指数曲线法 273

3.7 络曲线性 274

四 定量预测方法 275

4.1 回归分析预测法 275

4.2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 275

4.3 二元线性回归分析法 276

4.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 277

4.5 非线性回归分析法 278

4.6 投入产出法 279

五 一般决策方法 281

5.1 最大平均收益值法 281

5.2 最大最小收益值法 282

5.3 最大最大收益值法 283

5.4 最大调整收益值法 283

5.5 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284

5.6 决策树 284

5.7 指标评分法 285

5.8 效用系数法 286

六 重大工程项目决策 286

6.1 重大工程项目的决策系统 287

6.2 重大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287

6.3 重大工程项目的引进决策 289

6.4 盈亏分析法 289

6.6 投资效果系数法 290

6.5 投资偿还期法 290

6.7 投资收益率法 291

6.8 年成本比较法 292

七 新产品开发决策 293

7.1 新产品开发 293

7.2 新产品开发决策的时机选择 294

7.3 新产品开发的工作程序 294

7.4 新产品开发决策的技术评价 296

7.5 新产品开发决策的经济评价 297

7.6 新产品订价决策 298

八 其他企业决策方法 299

8.1 最经济采购批量决策 299

8.2 安全库存量决策 300

8.3 产品品种安排决策 301

8.4 综合产量决策法 302

8.5 最经济的批生产量的决策 303

8.6 设备更新决策 303

8.7 推销决策和销售渠道决策 304

企业诊断篇 305

一 企业经营管理咨询 305

1.1 企业家与企业诊断 305

1.2 企业诊断 306

1.3 企业诊断的必要性 306

1.4 我国的企业诊断 307

1.5 企业诊断的性质与特点 307

1.7 企业诊断的着眼点 308

1.6 企业诊断的主要类型 308

1.8 企业诊断师 309

二 企业诊断的程序 310

2.1 企业诊断的一般程序和工作步骤 310

2.2 企业诊断课题的选定 310

2.3 预备咨询与正式咨询 313

2.4 企业诊断的组织和准备 313

2.5 咨询计划进度表与咨询合同 314

2.6 改善方案及其确定 315

2.7 诊断报告会 315

2.8 企业诊断报告书 316

2.9 诊断后指导 317

三 综合诊断 318

3.1 综合诊断的准备工作 318

3.3 企业经营方针的诊断 319

3.2 企业经营结构诊断 319

3.4 企业环境诊断 320

3.5 企业实力诊断 320

3.6 企业经营管理现状诊断 321

3.7 企业未来适应性诊断 321

四 专题诊断 322

4.1 生产诊断 322

4.2 销售诊断 323

4.3 财务诊断 325

4.4 劳务诊断 326

4.5 物资诊断 327

4.6 设备诊断 328

4.7 其他专题诊断 329

市场开发篇 330

一 市场开发 330

1.1 市场开发观念 330

1.2 市场开发任务 331

1.3 市场开发目标 331

1.4 市场开发手段 332

1.5 市场开发战略思想 332

1.6 市场竞争意识 332

二 市场开发的特点 333

2.1 市场细分化的作用 333

2.2 市场信息开发 334

2.3 市场开发的特点 334

2.5 市场开发的目标选择 335

2.4 市场开发的五要素 335

2.6 市场开发的评价 336

三 市场开发体系 336

3.1 市场体系的构成 336

3.2 市场开发的基本原理 337

3.3 市场开发的类别 338

3.4 市场结构的三个要素 338

3.5 市场的功能 339

3.6 市场商品的流通 339

3.7 市场商品供应与需求 340

四 市场预测 340

4.1 市场预测的意义 340

4.3 市场预测程序 341

4.2 市场预测的种类 341

4.4 市场预测的内容 342

4.5 市场形态和预测的特点 343

4.6 市场预测的一般方法 343

五 市场开发的策略 344

5.1 市场开发策略的类型 344

5.2 市场竞争的策略 344

5.3 市场开发多角化策略 345

5.4 市场人才开发策略 346

5.5 市场开发策略的原则 346

5.6 产品市场销售策略 347

六 市场开发与价格 348

6.1 制定市场价格的依据 348

6.2 市场价格的构成 348

6.3 市场价格的类别 349

6.5 制定市场价格的基本方法 350

6.4 市场定价目标 350

6.6 市场开发价格策略 351

七 国际市场开发 352

7.1 国际市场开发的特点 352

7.2 国际市场的分类 352

7.3 国际市场开发目标的选择 353

7.4 国际市场竞争的形式 353

7.5 日本市场的特点 354

7.6 美国市场的特点 355

7.7 苏联市场的特点 356

八 市场招标与投标 356

8.1 市场招标 356

8.2 市场投标 357

8.3 市场招标的程序 358

8.4 市场投标的程序 359

8.5 影响招标效果的因素 359

8.6 影响投标效果的主要因素 360

8.7 招标投标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360

8.8 市场招标投标的作用 361

8.9 市场招标合同鉴证与公证 361

8.10 国际市场招标与投标 362

项目管理篇 363

一 项目周期 363

1.1 企业家与项目管理 363

1.2 工程项目 364

1.3 项目的生命周期 364

1.4 机会研究 366

1.5 初步可行性研究 367

1.6 辅助(职能)研究 368

1.7 可行性研究 369

1.8 项目评价和项目研究小组 370

1.9 谈判与签订合同 371

1.10 项目设计 372

1.11 项目施工 373

1.12 项目试运转与验收 373

二 可行性研究 374

2.1 可行性研究的作用与方法 375

2.2 可行性研究步骤与内容 375

2.3 设计任务书 376

2.4 规模选择 378

2.5 项目选址 380

2.6 技术方案选择 381

2.7 项目资金规划 382

2.8 投资估算 383

三 项目评价方法 384

3.1 项目评价的内容 384

3.2 项目经济评价指标 385

3.3 项目经济评价方法 387

3.4 风险评价方法 389

3.5 项目经济效果考核指标 390

3.6 项目经济效果综合分析方法 391

3.7 项目生产费用分析 393

3.8 项目的财务评价 394

4.1 委托设计 396

四 项目设计、计划 396

4.2 设计种类与内容 397

4.3 设计概算、预算 398

4.4 项目计划 398

4.5 国外项目计划 399

4.6 国外工程设计 401

五 项目施工与验收 402

5.1 工程施工 402

5.2 进度控制 403

5.3 工作控制与质量保证 404

5.4 费用控制 405

5.5 验收与投产 406

1.1 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408

1.2 国际经济大循环 408

涉外经营篇 408

一 涉外经营的趋势 408

1.3 涉外经营与企业发展 409

1.4 涉外经营的内容与范围 409

1.5 涉外经营的原则 410

1.6 涉外经营的策略方法 410

二 利用外资 411

2.1 利用外资的前提条件 411

2.2 利用外资的国外对象选择 411

2.3 借用国外资金方式的选择 412

2.4 吸收国外投资方式的选择 413

2.5 外商独资经营企业 413

2.7 利用外资方案的选定 414

2.6 借用外资的货币选择 414

2.8 物资采购 415

2.9 外债偿还 416

三 引进技术 416

3.1 引进技术的形式 417

3.2 引进技术的原则 417

3.3 引进技术的程序 418

3.4 引进技术合同 418

3.5 许可证贸易合同 419

3.6 引进二手设备 419

3.7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 420

四 国际市场行情调研 420

4.1 国际市场行情调研 420

4.3 行情波动与经济周期 421

4.2 行情调研的内容 421

4.4 非周期因素及其影响 422

4.5 世界市场价格 422

4.6 国际商品市场行情分析预测原则 423

4.7 做好行情调研工作 424

五 出口销售 424

5.1 出口销售 424

5.2 出口销售研究 425

5.3 出口销售的市场选择 425

5.4 出口销售渠道 426

5.5 出口销售产品策略 427

5.6 出口销售定价策略 427

5.7 出口销售促销策略 428

5.9 出口销售经济效益 429

5.8 “三等一补” 429

六 国际贸易实务 430

6.1 国际贸易种类 430

6.2 国际贸易方式 430

6.3 国际贸易术语 431

6.4 进出口交易洽商 432

6.5 贸易货款支付 432

6.6 商检与索赔 433

6.7 不可抗力与仲裁 433

6.8 合同的履行 433

6.9 商标与专利 434

七 如何同外商谈判 434

7.1 企业家应是谈判行家 434

7.3 怎样开局 435

7.2 谈判的准备工作 435

7.4 怎样进行谈判 436

7.5 怎样报价 436

7.6 如何讨价还价 437

7.7 互利型谈判的基本策略 437

7.8 对我方有利的谈判策略 438

7.9 各国商人的谈判风格与特点 439

八 合资经营与跨国公司 439

8.1 合资企业的性质和特点 439

8.2 合资企业的设立 440

8.3 合资企业的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 440

8.4 合资企业的组织机构 441

8.5 合资企业的产供销 441

8.7 合资企业的合同、章程及仲裁 442

8.6 合资企业的税收、外汇与贷款 442

8.9 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 443

8.8 跨国公司的形成及其特点 443

8.10 跨国公司的作用及东道国的对策 444

公共关系篇 445

一 公共关系概述 445

1.1 何谓公共关系 445

1.2 公众及其分类 445

1.3 双向沟通 446

1.4 公共关系状态 446

1.5 企业形象 447

1.6 大众传播媒介 447

2.2 企业管理中的公共关系 448

2.3 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 448

2.1 公共关系的职能 448

二 企业公共关系 448

2.4 公关工作的时机选择 449

2.5 公共关系工作的条件 449

2.6 企业形象的树立过程 450

三 企业内部公共关系 451

3.1 员工关系 451

3.2 股东关系 451

3.3 内部公共关系的目标 452

3.4 企业领导者的特殊地位 452

3.5 内部信息交流 453

3.6 公共关系与政治思想工作 453

4.2 顾客关系 454

四 企业外部公共关系 454

4.1 外部公共关系的目标 454

4.3 社区关系 455

4.4 媒介关系 455

4.5 政府关系 456

4.6 竞争对手关系 456

4.7 国际公共关系 456

五 公共关系活动的方式 457

5.1 宣传性公共关系 457

5.2 交际性公共关系 457

5.3 服务性公共关系 458

5.4 社会性公共关系 458

5.6 建设性公共关系 459

5.5 征询性公共关系 459

5.7 维系性公共关系 460

5.8 矫正性公共关系 460

六 公共关系的应用技术 461

6.1 撰写新闻稿 461

6.2 召开记者招待会 461

6.3 公共关系广告 462

6.4 编写宣传册 462

6.5 公共关系调查 463

6.6 组织专题活动 463

6.7 办好展览会 464

6.8 处理突发性重大事故 464

七 企业公关的组织机构 465

7.1 公共关系机构的设置原则 465

6.9 公共关系文书 465

7.2 公共关系机构设置的模式 466

7.3 公共关系机构的功能 466

7.4 公共关系机构的职责 467

7.5 公共关系公司 467

7.6 两种公共关系机构的比较 468

八 企业公关人员的素质与能力 468

8.1 全员公共关系 468

8.2 公关人员的基本素质 468

8.3 公共关系人员的创造能力 469

8.4 公共关系人员的宣传能力 469

8.5 公共关系人员的组织能力 469

8.8 公共关系人员的品德修养 470

8.7 公共关系人员的应变能力 470

8.6 公共关系人员的交际能力 470

8.9 公共关系人员的培养 471

现代管理篇 472

一 管理原理与管理职能 472

1.1 管理的“人本”原理 472

1.2 管理的系统原理 472

1.3 管理的整分合原理 473

1.4 管理的反馈原理 474

1.5 管理的封闭原理 474

1.6 管理的能级原理 474

1.7 管理的弹性原理 475

1.8 管理的动力原理 475

1.10 企业管理原则 476

1.9 企业管理二重性 476

1.11 企业管理职能 477

二 企业管理方法 478

2.1 企业管理方法的分类 478

2.2 行政方法 478

2.3 经济方法 479

2.4 法律方法 480

2.5 数学方法 480

2.6 社会心理方法 481

2.7 电子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 482

2.8 “三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482

3.1 企业的领导制度 483

三 企业领导制度与组织机构 483

3.2 厂长负责制 484

3.3 党委保证监督 484

3.4 职工民主管理 485

3.5 管理组织原则 485

3.6 直线制与职能制 486

3.7 直线职能制 487

3.8 事业部制 487

3.9 模拟分散管理制 488

3.10 矩阵制 488

3.11 多维组织 489

四 管理基础工作 489

4.1 管理基础工作的作用 489

4.3 定额管理工作 490

4.2 标准化工作 490

4.4 计量工作 491

4.5 信息处理工作 492

4.6 以责任制为中心的规章制度 492

4.7 满负荷工作法特征 493

4.8 满负荷工作法的内容 494

五 国外企业管理特征 494

5.1 美国企业管理特点 494

5.2 日本企业管理特点 495

5.3 美日企业经营管理的同异点 495

5.4 联邦德国企业管理特点 496

5.5 苏联企业管理特点 496

5.6 南斯拉夫企业管理特点 497

生产管理篇 499

一 生产管理系统 499

1.1 生产管理系统的地位 499

1.2 生产管理系统的任务 500

1.3 生产管理的基本原则 500

1.4 生产过程时间组织 501

1.5 生产过程空间组织 502

1.6 生产能力及其种类 503

1.7 生产能力核定 504

二 生产计划和控制 505

2.1 企业生产计划 505

2.2 生产计划指标 506

2.3 均衡生产 506

2.5 生产控制 507

2.4 期量标准 507

2.6 生产作业核算 508

2.7 生产进度控制 508

2.8 在制品管理 509

2.9 准时生产制 510

2.10 看板管理 510

2.11 生产信息 510

三 质量管理组织与制度 511

3.1 质量 511

3.2 质量管理发展概况 511

3.3 全面质量管理 512

3.4 质量保证体系 513

3.6 质量组织 514

3.5 质量信息管理系统 514

3.7 PDCA循环 515

3.8 质量成本控制 516

3.9 质量管理小组 517

3.10 无缺点运动 518

3.11 质量检验 518

3.12 质量审核 519

3.13 质量认证 519

四 质量管理方法 520

4.1 分层法 520

4.2 主次因素排列图 521

4.3 因果分析图 522

4.4 质量管理图 522

4.5 工序诊断调节法 523

4.6 频数直方图 524

4.7 质量调查表 525

4.8 相关图与相关分析 526

4.9 正交试验法 528

4.10 三次设计 530

4.11 新七种统计工具 531

五 设备管理与物资管理 534

5.1 设备管理 534

5.2 设备综合管理 535

5.3 设备的检查和修理 535

5.4 设备的改造与更新 537

5.5 全员参加的生产维修 538

5.6 设备管理技术经济指标 538

5.8 物资消耗定额 539

5.7 物资管理 539

5.9 物资储备定额 540

5.10 物资计划管理 541

5.11 库存量控制 541

5.12 经济订购批量 541

劳动管理篇 542

一 劳动组织 542

1.1 劳动分工 542

1.2 劳动的空间组织 542

1.3 劳动的时间组织 543

1.4 工作轮班的组织 544

1.5 几种工作时间制度简介 544

1.7 劳动分工与协作的发展趋势 545

1.6 劳动组织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545

2.1 劳动与劳动力 546

2.2 劳动力管理制度 546

二 劳动力管理 546

2.3 劳动力招收和录用 547

2.4 劳动力分配 547

2.5 劳动力调配 548

2.6 职工的技术考核方法 548

2.7 职工的晋级和升职 549

2.8 劳动力输出管理 549

三 劳动定额与定员管理 550

3.1 劳动定额 550

3.3 制定劳动定额的方法 551

3.2 劳动定额管理 551

3.4 企业定员 552

3.5 企业定员方法 553

3.6 定员工作原则及基本做法 553

3.7 企业定员方案的实施 554

四 劳动报酬 554

4.1 结构工资制 554

4.2 等级工资制 555

4.3 计时工资 555

4.4 计件工资 556

4.5 浮动工资 556

4.6 几种产业部门的工资形式 557

4.8 津贴制度 558

4.7 奖金制度 558

五 职工培训 559

5.1 职工培训概述 559

5.2 职工培训的特点和原则 559

5.3 职工培训的形式 560

5.4 岗位培训 561

5.5 职工培训的内容 561

六 劳动保护与劳动保险 564

6.1 劳动保护的意义与任务 564

6.2 劳动保护的组织与管理 564

6.3 安全技术及措施 565

6.4 工业卫生及劳动保护制度 566

6.5 劳动保险的意义 566

6.6 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 568

6.7 职工集体福利工作 569

营销管理篇 574

一 营销管理 574

1.1 营销管理 574

1.2 市场营销观念 574

1.3 营销组合 576

1.4 工业销售 576

1.5 销售人员 577

1.6 营销组织结构 578

二 营销预测与计划 579

2.1 产品需求调查 579

2.2 社会需要预测 580

2.3 市场占有率预测 581

2.5 营销战术目标 582

2.4 营销战略目标 582

2.6 营销计划 583

2.7 销售合同 584

三 产品策略 585

3.1 产品 585

3.2 消费品与工业品 585

3.3 产品组合 586

3.4 产品异样化 587

3.5 产品定位 587

3.6 产品商标 588

3.7 新产品开发 588

4.1 销售渠道 589

四 销售渠道及促销 589

4.2 批发商 591

4.3 零售商 591

4.4 直接销售 592

4.5 间接销售 592

4.6 销售渠道选择 593

4.7 促销 594

4.8 人员推销 594

4.9 营业推广 595

4.10 广告 595

营销竞争 596

5.1 销售竞争 596

5.2 品种竞争 596

5.3 质量竞争 596

5.4 信誉竞争 597

5.6 宣传竞争 598

5.5 服务竞争 598

营销服务及营销效益 599

6.1 营销服务 599

6.2 售前服务 599

6.3 售后服务 600

6.4 技术服务 600

6.5 营销服务组织 601

6.6 营销效益 601

财务管理篇 603

一 成本管理 603

1.1 企业家与财务管理 603

1.2 成本管理的内容和任务 603

1.4 生产费用 604

1.3 产品成本 604

1.5 成本构成的分类 605

1.6 成本计划 606

1.7 成本计划编制前的试算平衡 607

二 成本控制、核算与分析 608

2.1 成本控制 608

2.2 成本控制的方法 608

2.3 成本控制的基本程序 609

2.4 成本核算 609

2.5 成本核算的方法 610

2.6 成本分析及其形式 612

2.7 成本决策分析 613

3.1 资金管理 614

三 固定资金管理 614

3.2 资金与经营资金 615

3.3 固定资金 615

3.4 固定资产 616

3.5 固定资产的计价及管理 617

3.6 固定资产的折旧 617

3.7 固定资产折旧计划及固定资金利用效果 618

分析 618

四 流动资金及专项资金 619

4.1 流动资金 619

4.2 定额与超定额流动资金 621

4.3 储备资金 621

4.5 成品资金 622

4.4 生产资金 622

4.6 结算与货币资金 623

4.7 流动资金计划 624

4.8 流动资金分析 624

4.9 专用基金 625

五 利润及经济核算 626

5.1 利润管理 626

5.2 财务收支计划 627

5.3 目标利润及量、本、利分析 628

5.4 企业利润分配及企业留利 629

5.5 全面经济核算 630

5.6 企业内部经济核算制 630

5.7 企业内部结算价格 631

5.8 企业内部经济合同 632

企业法篇 633

一 企业法及两权分离原则 633

1.1 企业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633

1.2 企业法的发展 633

1.3 国家所有权 634

1.4 企业经营管理权 635

1.5 两权分离原则的法律意义 635

1.6 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财产权 636

1.7 资本主义国有工业企业 636

的财产权 636

2.3 企业登记主管机关及其管辖 637

2.2 企业设立登记的法律意义 637

2.1 企业设立的原则和法定条件 637

二 企业的设立、变更和终止 637

2.4 企业设立登记的法定程序 638

2.5 企业设立登记的法律效力 639

2.6 企业变更和终止的原因和方式 639

2.7 企业变更和终止后的财产处理 640

和人员安排 640

2.8 企业整顿制度 640

2.9 企业破产制度 640

三 企业的法人地位及其权利 641

和义务 641

3.1 企业法人制度 641

3.2 企业法人的基本特征 641

3.4 企业的劳动人事、工资决定权 642

3.3 企业的生产经营权 642

3.5 企业的工业产权 643

3.6 企业的拒绝摊派权 643

3.7 企业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644

3.8 企业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644

3.9 企业对内部职工应尽的义务 645

四 厂长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 646

和义务 646

4.1 厂长的产生和任期 646

4.2 厂长的法定资格和法律地位 646

4.3 厂长的权利 647

4.4 厂长的义务 647

4.6 厂长负责制 648

4.5 厂长与企业管理委员会的关系 648

五 企业职工的民主管理权 649

5.1 企业职工民主管理权产生的 649

历史必然性 649

5.2 职工代表大会的性质和作用 650

5.3 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制度 650

5.4 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 651

5.5 职工代表的产生及其权利 651

和义务 651

5.6 企业职工的权利 652

5.7 业职工的义务 652

6.2 企业与国家的关系 653

6.1 企业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 653

六 企业党组织及企业 653

的外部关系 653

6.3 企业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 654

6.4 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654

6.5 企业与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 654

6.6 企业之间经济联合的原则 655

和目标 655

6.7 企业经济联合体的类型和特征 655

七 企业承包、租赁经营及企业发行债券、 656

股票 656

7.1 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概念、形式 656

和特点 656

7.2 承包合同的特点和内容 656

7.4 租赁经营的出租方与承租方 657

7.3 租赁经营的概念 657

7.5 租赁经营合同 658

7.6 租赁经营出租方和承租方的 658

权利与义务 658

7.7 租赁经营的收益分配和承租收入 659

7.8 债券的概念和发行企业债券的 659

法律规定 659

7.9 股票的概念、种类和管理 660

八 企业的法律责任 660

8.1 企业法律责任的概念及其特征 660

8.2 企业刑事法律责任的概念 661

及其特征 661

8.3 企业刑事法律责任的内容 661

及行政处罚 662

8.5 企业行政法律责任的内容 662

8.4 企业行政法律责任的概念 662

8.6 企业民事法律责任的概念、 663

特征和条件 663

8.7 企业民事法律责任的形式 663

经济诸法篇 665

一 计划合同法律制度 665

1.1 计划法的原则 665

1.2 计划法的内容 665

1.3 计划法的特点 666

1.4 计划法律关系的主体 666

1.5 指标体系 667

1.6 综合平衡 667

1.7 计划管理体制和计划工作程序 668

1.8 计划工作的法律责任 669

1.9 签订经济合同的基本原则 669

1.10 与企业有关的经济合同种类 670

1.11 签订经济合同的基本条款 670

1.12 签订经济合同的程序 671

1.13 经济合同的履行和担保 671

1.14 经济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672

1.15 企业对经济合同的管理 672

二 财政、金融、税务法律制度 673

2.1 财政法和财政法律关系 673

2.2 预算外资金管理 673

的法律规定 674

2.4 现金管理和信用凭证管理 674

2.3 金融管理体制 674

2.5 信贷管理的法律规定 675

2.6 保险法律制度 675

2.7 违反金融法的法律责任 676

2.8 与企业密切相关的几种现行 676

税法 676

三 劳动、科学技术法律制度 677

3.1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677

3.2 企业劳动管理的法律规定 677

3.3 劳动合同的内容及签订程序 678

3.4 发明与专利的法律规定 679

3.6 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法律规定 680

的法律规定 680

3.5 企业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造 680

3.7 企业技术转让的法律规定 681

四 基建管理、物资管理、工商行政管理、 681

计算监督法律制度 681

4.1 基本建设程序的法律规定 681

4.2 物资管理体制的法律规定 682

4.3 物资计划管理的法律规定 683

4.4 物资供应制度的法律规定 683

4.5 商标注册的法律规定 684

4.6 商标管理的法律规定 684

4.7 构成假冒商标罪的行为 685

内容 686

4.9 会计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686

4.8 《广告管理暂行条例》的主要 686

4.10 成本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687

4.11 统计法律制度 688

4.12 审计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688

五 商业、交通运输法律制度 689

5.1 商品价格管理的法律规定 689

5.2 企业的价格权利和义务 689

5.3 价格违法行为 690

5.4 对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 690

5.5 交通运输法的概念和原则 691

5.6 货物运输合同的种类 691

和义务 692

六 其他与企业有关的实体性法规 692

5.7 货物运输合同当事人的权利 692

6.1 与企业有关的土地法律规定 693

6.2 与企业有关的水资源法律规定 693

6.3 关于开采矿产资源的法律规定 694

6.4 企业能源开发和生产 695

的法律规定 695

6.5 对能源使用和节约的法律规定 695

6.6 与企业有关的环保法律规定 696

6.7 企业公司的法律规定 696

6.8 企业公司章程 697

6.9 债及债的担保和转让 698

6.10 有关债务责任和债务清偿 698

的规定 698

7.2 调解解决经济纠纷 699

七 国内经济纠纷的调解与仲裁 699

7.1 经济纠纷与解决纠纷的方法 699

7.3 仲裁解决纠纷 700

7.4 我国经济仲裁的原则 700

7.5 我国国内经济仲裁的机构 700

7.6 我国国内经济仲裁机构的管辖 701

7.7 我国国内经济仲裁的程序 701

7.8 我国国内经济仲裁的参加人 702

八 国内经济诉讼 702

8.1 我国国内经济诉讼机构 702

8.2 我国国内经济诉讼机构受理的案件 703

8.3 我国国内经济诉讼管辖 703

8.5 我国国内经济诉讼司法判决的执行 704

8.4 我国国内经济诉讼程序 704

涉外法规篇 705

一 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 705

法律制度 705

1.1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与中外合资经营企 705

业法 705

1.2 中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 705

的资格 705

1.3 合资企业的法律地位 706

1.4 允许设立合资企业的行业 706

和审批原则 706

1.5 举办合资企业的程序 707

1.6 合资企业协议、合同和章程 707

和注册资本 708

1.8 合资企业的出资方式和利润分配 708

1.7 合资企业的组织形式 708

1.9 合资企业董事会和经营 709

管理机构 709

1.10 合资企业的劳动管理 709

1.11 合资企业内部争议的解决 709

1.12 合资企业的期限、解散和清算 710

1.13 合作企业设立的申请、登记、变更 710

和终止 710

1.14 合作企业的经营管理 711

二 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引进合同 711

管理 711

2.1 涉外经济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711

2.3 涉外经济合同的履行和违反合同 712

的责任 712

2.2 涉外经济合同的种类、成立要件 712

和内容 712

2.4 涉外经济合同的转让、变更 713

和解除 713

2.5 涉外经济合同争议的解决 713

及仲裁条款 713

2.6 技术引进的范围和条件 713

2.7 技术引进合同的内容 714

2.8 需要办理政府审批手续的 714

技术引进合同 714

三 涉外税法 715

3.1 我国现行涉外税收法律法规 715

2.9 技术引进合同的报批和审查 715

3.2 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 716

的有关规定 716

3.3 对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所得税 716

的有关规定 716

3.4 我国的关税政策 717

3.5 我国关税条例的主要内容 717

3.6 我国关税减免的优惠规定 718

3.7 对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征免工商统一税 718

的规定 718

4.2 国际货物买卖的法律特点 719

及基本原则 719

4.1 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法 719

四 国际贸易法 719

4.3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的条件 720

4.4 订立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程序中 720

的要约与承诺 720

4.5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内容 721

4.6 与我国有密切联系的国际货物 722

买卖公约 722

4.7 国际海上货物运输的法律问题 722

4.8 国际铁路货物联运的法律问题 723

4.9 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的险别 723

4.10 对外加工装配当事人的权利 724

和义务 724

4.11 补偿贸易的法律问题 724

5.1 国际惯例和国际贸易惯例的概念及其 725

法律特点 725

五 国际贸易惯例 725

5.2 国际商会198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 726

通则》 726

5.3 离岸价(FOB)合同 727

5.4 到岸价(CIF)合同 727

5.5 离岸加运费(C&F)合同、买方码头 728

交货合同(EXQ) 728

5.6 货交承运人(FRC)合同、运费付与(DCP)合同 728

和运费、保险费付与(CIP)合同 728

5.7 国际法协会《1932年华沙 729

—牛津规则》 729

5.8 《美国对外贸易定义1941年修正本》 729

5.10 国际商会《托收统一规则》 730

5.9 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730

六 国际技术转让法 731

6.1 国际技术转让法的概念和内容 731

6.2 国际技术转让合同的基本类型 731

6.3 专有技术的概念和法律特点 731

6.4 有关工业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主要国际 732

公约 732

6.5 国际许可合同的含义和种类 732

6.6 国际许可合同的主要条款 733

6.7 国际技术服务与咨询合同 733

6.8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 734

6.9 发达国家关于禁止“限制性商业条款” 734

的规定 734

的规定 735

6.10 发展中国家关于禁止“限制性商业条款” 735

七 涉外经济仲裁和诉讼 736

7.1 涉外经济仲裁制度的特点 736

7.2 我国涉外经济仲裁与国内经济仲裁的 736

区别 736

7.3 我国涉外经济仲裁的基本原则 737

7.4 我国涉外经济仲裁机构 737

7.5 涉外经济仲裁协议的效力 738

7.6 涉外经济仲裁协议的种类和形式 738

7.7 涉外经济仲裁协议的内容 739

7.8 涉外经济仲裁的申请与受理 739

7.9 涉外经济仲裁的审理程序 740

7.11 我国涉外经济诉讼 741

7.10 涉外经济仲裁裁决的执行 741

八 国际经济仲裁与诉讼 742

8.1 国际经济仲裁 742

8.2 国际主要经济仲裁机构 742

8.3 国际经济仲裁的申请与受理 743

8.4 国际经济仲裁仲裁员的选定 743

8.5 国际经济仲裁的审理程序 744

8.6 国际经济仲裁的裁决程序 744

8.7 国际经济诉讼 745

8.8 国际经济诉讼管辖 746

8.9 国际经济诉讼程序 746

金融知识篇 748

一 我国社会主义货币与信用 748

1.1 融通资金是企业家成功的前提 748

1.2 货币发行、投放与回笼 748

1.4 货币流通的稳定与正常 749

1.3 货币流通规律和通货膨胀 749

1.5 企业流动资金松紧与市场 750

货币量的关系 750

1.6 现金流通与转帐结算 750

1.7 托收承付结算方式 751

1.8 三方交易直达结算及代办发货、 752

收货托收 752

1.9 异地委托收款结算方式 752

1.10 信用证、汇兑结算方式 752

1.11 支票、委托付款、托收无承付 753

结算方式 753

1.12 信用与商品货币经济 753

1.14 货币时间价值 754

1.13 社会主义的利息和利息率 754

1.15 银行信用与国家信用 755

1.16 商业信用 755

1.17 消费信用 756

二 我国银行信贷 756

2.1 我国金融宏观控制机构—— 756

中国人民银行 756

2.2 我国各专业银行的职责范围 757

2.3 我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及 757

其他金融机构 757

2.4 企业存款 758

2.5 银行贷款原则 758

2.7 国营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 759

2.6 工业企业的银行贷款 759

2.9 商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 760

2.10 农业企业的银行贷款 760

2.8 商业企业的银行贷款 760

2.11 农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 761

2.12 基本建设贷款 761

2.13 中短期设备贷款 762

2.14 大修理贷款 762

2.15 外汇贷款 763

2.16 贷款项目的社会效益 763

2.17 贷款项目的企业效益 764

三 我国银行信托 764

3.1 我国银行信托及其作用 764

3.3 资金信托 765

3.2 信托机构与承办企业信托 765

的条件 765

3.4 财产信托 766

3.5 物资补偿信托及其他信托 766

3.6 代理业务 767

3.7 租赁业务 767

3.8 受理咨询与票据的承兑 768

和贴现业务 768

3.9 我国国际租赁业务 768

3.10 我国其他国际信托业务 769

四 我国金融市场机制 769

4.1 金融市场和金融中心 769

4.3 长期资金市场 770

4.2 短期资金市场 770

4.4 股票 771

4.5 利用股票筹措长期资金 771

4.6 股票投资策略 772

4.7 公司债券 772

4.8 有价证券的行市 773

4.9 证券交易所与证券交易方式 773

4.10 票据的承兑与贴现 774

4.11 证券投资相关的风险 774

五 国际收支 775

5.1 国际收支的涵义 775

5.2 国际收支平衡表 775

5.4 国际收支的失衡及原因 776

5.3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利用 776

5.5 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措施 777

5.6 国际收支与国际贸易 777

六 外汇与汇率 778

6.1 外汇 778

6.2 外汇汇率及标价方式 778

6.3 固定汇率制度 779

6.4 浮动汇率制度 779

6.5 套汇与套利 780

6.6 外汇汇率中的电汇、票汇 780

与信汇 780

6.7 人民币汇价制度 780

6.8 外汇人民币 781

6.9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781

6.10 汇率变动与涉外经济 782

的运用 783

6.12 外汇管制及目的 783

6.11 外汇汇率买入价和卖出价 783

6.13 外汇管制的办法与措施 784

6.14 我国外汇管理的主要内容 784

6.15 外国银行的汇率制度与我国 785

对外贸易 785

七 外汇交易与外汇风险 785

7.1 现汇交易与远期交易 785

7.2 外汇远期交易的目的 786

7.3 择期交易与掉期交易 787

7.4 货币期货交易业务 787

7.5 外币期权交易 787

7.7 外汇风险与风险种类 788

7.6 影响期权保险费的基本因素 788

7.8 避免外汇风险的方法 789

7.9 避免外汇风险的战略决策 789

7.10 外汇远期买卖办法 790

八 国际资本流动与利用外资 791

8.1 国际资本流动及其原因 791

8.2 短期资本流动 791

8.3 长期资本流动 792

8.4 国际资本流动的控制 792

8.5 引进利用外资应坚持 793

的基本原则 793

8.6 引进利用外资货币的选择 793

8.8 利用外资经济效益评估 794

8.7 引进利用外资的代价 794

9.1 国际结算及结算票据 795

9.2 国际结算中票据的种类 795

九 国际结算 795

9.3 国际结算中的单据 796

9.4 汇款结算方式 797

9.5 托收结算方式 797

9.6 国际结算中常用的一种方式—— 798

信用证 798

9.7 信用证的结算程序 798

9.8 信用证的种类 799

9.9 信用证项下的索汇方式及 799

应注意的问题 799

9.10 国际结算中的帐梗处理置 800

票据交换自动收付系统 801

9.11 环球银行同业金融电讯协会 801

9.12 纽约同业清算支付系统和伦敦 801

十 对外贸易中的资金融通 802

10.1 对外贸易中的商业信用 802

10.2 对外贸易中的银行信用 802

10.3 对外贸易中承购出口商应收帐款 803

业务及其程序 803

10.4 对外贸易中的买方信贷 803

10.5 出口信贷中的卖方信贷和 804

混合信贷 804

10.6 对外贸易中的中长期信用—— 804

福弗廷 804

11.2 欧洲货币市场 805

十一 国际金融市场 805

11.1 国际金融市场 805

11.3 亚洲美元市场 806

11.4 欧洲短期信贷市场业务特点 806

11.5 欧洲中长期信贷市场 807

11.6 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银团贷款 807

11.7 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大型项目 808

贷款 808

11.8 国际债券市场 808

11.9 欧洲债券的特点及发行须知 809

11.10 外国债券 809

私募债券 810

11.12 国际债券市场上新型债券 810

11.11 日本债券市场上的公募和 810

11.13 外汇市场 811

11.14 黄金市场 811

十二 国际金融组织及其贷款 812

12.1 国际金融组织 812

12.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 812

12.3 世界银行及贷款特点 813

12.4 世界银行的贷款程序及 814

如何利用该行贷款 814

12.5 国际金融公司贷款 814

12.6 国际开发协会信贷及世界银行 815

的联合贷款 815

12.7 亚洲开发银行与清算联盟 815

1.1 企业家的“壮胆业”——保险 817

保险知识篇 817

1.3 危险与保险危险 818

1.2 保险基金 818

1.4 企业危险管理与保险 819

1.5 保险的分类与种类 819

1.6 我国目前开办的主要国内 820

保险种类 820

1.7 我国目前开办的主要国外 820

保险种类 820

1.8 我国保险事业的现状 821

与发展趋势 821

2.1 申请保险的重要原则—— 822

保险利益 822

与发展趋势 822

二 保险基本实务 822

1.9 世界保险业的新格局 822

2.2 投保与投保人及申请投保 823

的手续 823

2.3 保险合同的种类与特点 823

2.4 保险合同的主要内容 824

2.5 保险合同的当事人、关系人 824

2.6 保险合同的形式 825

2.7 保险合同的订立、变更、转让 826

和终止 826

2.8 企业防灾防损与保险防灾防损 826

2.10 索赔与索赔原则 827

2.9 保险事故与赔偿损失 827

2.11 索赔程序 828

2.12 保险事故的赔偿方式 828

2.13 保险合同纠纷的处理 829

三 企业财产保险 829

3.1 企业财产保险的保险范围 829

与不保范围 829

3.2 企业财产保险的投保手续 830

3.3 企业财产保险的保险金额 830

的确定 830

3.5 企业财产保险被保险人的义务 831

和申请索赔的规定 831

除外责任 831

3.4 企业财产保险的保险责任与 831

四 国内货物运输保险 832

4.1 国内货物运输保险的种类 832

与特点 832

4.2 国内货物运输保险的保险范围 832

和保险金额的确定 832

4.3 国内货物运输保险的保险责任 833

与除外责任 833

4.4 国内货物运输保险的附加险 833

的主要种类 833

4.5 海损及共同海损与单独海损 834

4.6 国内货物运输保险被保险人的 834

义务与申请索赔的规定 834

保险金额 835

5.1 机动车辆保险的保险标的与 835

五 国内运输工具保险 835

5.2 机动车辆保险的投保手续 836

5.3 机动车辆损失险的保险责任 836

与除外责任 836

5.4 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险的保险责任 836

与除外责任 836

5.5 机动车辆保险被保险人的 837

义务和申请索赔的规定 837

5.6 国内船舶保险 837

5.7 国内渔船保险 838

六 进出口货物运输保险 838

6.1 进出口货物运输保险 838

的基本原则 838

与险别 839

6.2 进出口货物运输保险的种类 839

6.3 海洋运输货物保险的保险范围 840

6.4 海洋运输货物保险主要险别 840

保险责任与除外责任 840

6.5 进出口货物运输保险一般附加 841

险的保险责任 841

6.6 进出口货物运输保险特别、 841

特殊附加险的保险责任 841

6.7 进出口货物运输保险的保险 842

金额与外贸价格 842

6.8 进出口货物运输保险的投保手续 842

的索赔 843

6.10 进出口货物运输保险 843

的主要形式 843

6.9 进出口货物运输保险的保险合同 843

七 涉外经营保险实践 844

7.1 涉外经营项目办理保险需要注意 844

的主要事项 844

7.2 各种涉外经营项目涉及 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