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执业医师、护士“三基”训练丛书 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分册》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玉清,康熙雄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9122044
  • 页数:608 页
图书介绍:本书由卫生部医政司委托中国医师协会组织编写,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玉清等多位专家历时一年撰写完成。内容包括医学影像学(包括影像、超声、核医学)、临床检验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第一部分 放射影像学 1

第1章 放射影像学概述 1

第一节 各种成像方式与对比剂 1

一、X线成像 1

二、普通X线检查技术及数字X线成像技术 2

三、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 2

四、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4

五、影像诊断用对比剂 5

第二节 医学影像诊断学 6

第2章 中枢神经系统 8

第一节 概述 8

一、常用影像检查方法 8

二、正常影像解剖及其变异 8

三、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特征 9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11

一、颅脑先天畸形 11

二、脑积水、脑萎缩 13

三、脑感染性疾病 13

四、脑血管疾病 15

五、颅内肿瘤 18

六、颅内常见肿瘤鉴别诊断 22

七、脊髓疾病 24

第3章 头颈部 26

第一节 眼与眼眶 26

一、正常影像解剖和常见变异 26

二、基本病变的影像特征 26

三、眼与眼眶部常见疾病 27

第二节 耳部 30

一、正常影像解剖和常见变异 30

二、基本病变的影像特征 30

三、耳部常见疾病 31

第三节 鼻与鼻旁窦 33

一、正常影像解剖和常见变异 34

二、基本病变的影像特征 34

三、鼻与鼻旁窦常见疾病 34

第四节 咽喉部 36

一、正常影像解剖和常见变异 36

二、基本病变的影像特征 37

三、咽喉部常见疾病 37

第五节 颈部 40

一、正常影像解剖和常见变异 40

二、基本病变的影像特征 40

三、颈部常见疾病 41

第4章 呼吸系统 46

第一节 正常影像解剖和常见变异 46

一、正常X线胸片表现 46

二、正常胸部CT表现 47

三、正常MRI表现 48

第二节 胸部的基本病变 49

一、气管、支气管病变 49

二、肺部病变 49

三、胸膜病变 52

四、纵隔病变 53

五、膈肌病变 54

第三节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 54

一、肺炎 54

二、肺脓肿 55

三、支气管扩张 55

四、肺结核 56

五、支气管肺癌 57

六、肺转移性肿瘤 60

七、特发性肺纤维化 60

八、结核性胸膜炎 60

九、纵隔原发肿瘤 61

第5章 循环系统 63

第一节 概述 63

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63

二、正常影像解剖 63

三、心脏大血管基本病变的影像学特征 68

第二节 循环系统常见疾病 70

一、先天性心血管病 70

二、风湿性心脏病 72

三、高血压性心血管改变 73

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74

五、肺源性心脏病 76

六、心肌病 77

七、心包疾病 78

八、大血管疾病 80

第6章 消化系统 82

第一节 消化系统正常影像解剖 82

一、消化道 82

二、实质性脏器 85

三、腹部 86

第二节 消化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86

一、消化道 86

二、肝胆胰脾 87

第三节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88

一、急腹症 88

二、食道疾病 90

三、胃肠疾病 92

四、肝脏疾病 96

五、胆道疾病 101

六、胰腺疾病 103

七、脾脏疾病 106

第7章 泌尿系统与肾上腺 109

第一节 概述 109

一、泌尿系统 109

二、肾上腺 113

第二节 泌尿系统与肾上腺疾病 114

一、泌尿系统发育异常 114

二、泌尿系结石 115

三、泌尿系结核 117

四、泌尿系肿瘤与肿瘤样病变 117

五、肾上腺疾病 122

第8章 生殖系统与乳腺 125

第一节 生殖系统与乳腺总论 125

一、男性生殖系统 125

二、女性生殖系统 126

三、乳腺 127

第二节 生殖系统与乳腺常见疾病 129

一、前列腺常见疾病 129

二、子宫常见疾病 130

三、卵巢常见疾病 133

四、正常和异常妊娠 135

五、乳腺常见疾病 136

第9章 骨、关节系统 141

第一节 概述 141

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141

二、正常影像解剖 141

第二节 骨、关节系统疾病 142

一、骨、关节创伤 142

二、骨、关节感染性疾病 145

三、慢性骨关节疾病 148

四、代谢性骨关节疾病 149

五、骨缺血性坏死 151

六、骨肿瘤与肿瘤样病变 152

第10章 介入放射学 159

第一节 概述 159

一、概念与分类 159

二、设备与器材 159

三、常用药物 160

第二节 介入放射学各论 160

一、血管介入放射学 160

二、非血管介入放射学 165

三、综合介入放射技术 169

第二部分 医学超声影像学 171

第11章 医学超声影像学概述 171

第一节 超声成像 171

一、超声波的基本概念 171

二、超声在组织中的传播 172

三、超声的发射与接收 173

四、超声成像类型及超声仪的基本组成 174

五、超声图像特点及灰阶图像分析 176

六、超声检查的优点和限度 177

七、超声的主要临床应用 178

第二节 超声医学影像诊断学新进展 178

一、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 178

二、三维超声(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178

三、超声引导微波及射频消融治疗肝癌(usguided microwave and radiafrequency ablation treatment for liver tumor) 179

四、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ftrsound,HIFU)消融治疗肿瘤 179

第12章 头颈部 181

第一节 眼与眼眶 181

一、正常影像解部和常见变异 181

二、基本病变的影像特征 182

三、眼与眼眶部常见疾病 182

第二节 颈部 187

一、正常影像解剖和常见变异 187

二、基本病变的影像特征 188

三、检查目的和方法 188

四、颈部常见疾病 189

第13章 循环系统 196

第一节 正常心脏大血管超声影像 196

一、心脏的正常解剖结构和超声图像 196

二、正常心脏超声检查方法和基本超声切面 197

三、常用超声心动图的检查技术 199

四、超声心动图的其他特殊技术 200

第二节 心脏大血管基本病变的影像学特征 202

一、瓣膜基本病变 202

二、心肌基本病变 206

三、心包病变 206

四、大血管病变 206

五、先天性的节段方法 208

六、先天性心脏病的基本病变的表现形式 208

第三节 循环系统常见疾病 210

一、先天性心血管病 210

二、风湿性心脏病 217

三、高血压心脏病 220

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21

五、肺源性心脏病 225

六、心肌病 226

七、心包疾病 230

八、大血管疾病——主动脉夹层 233

第14章 消化系统 236

第一节 消化系统正常超声影像解剖 236

一、肝 236

二、胆囊 236

三、胆管 236

四、胰腺 236

五、脾 237

第二节 消化系统基本病变的超声影像表现 237

一、肝 237

二、胆囊及胆管 237

第三节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237

一、超声检查方法 237

二、肝脏疾病 238

三、胆囊及胆管疾病 245

四、胰腺疾病 251

五、脾脏疾病 253

第15章 泌尿系统与肾上腺 256

第一节 泌尿系统与肾上腺正常影像解剖 256

一、泌尿系统 256

二、肾上腺 257

第二节 泌尿系统与肾上腺基本病变的影像征象 257

一、泌尿系统 257

二、肾上腺 258

第三节 泌尿系统与肾上腺常见疾病 258

一、超声检查方法 258

二、泌尿系统发育异常 258

三、泌尿系统结石 260

四、泌尿系统结核 261

五、泌尿系肿瘤与肿瘤样变性 262

六、肾上腺疾病 265

第16章 生殖系统与乳腺 268

第一节 生殖系统与乳腺正常影像解剖 268

一、男性生殖系统 268

二、女性生殖系统 269

三、乳腺正常影像解剖 270

第二节 生殖系统与乳腺基本病变的影像征象 272

一、男性生殖系统 272

二、女性生殖系统 272

三、乳腺 273

第三节 生殖系统与乳腺常见疾病 273

一、男性生殖系统超声检查方法 273

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 274

三、前列腺癌(PCa) 274

四、子宫常见疾病 275

五、卵巢常见疾病 278

六、正常和异常妊娠 281

七、乳腺常见疾病 309

第三部分 核医学 314

第17章 核医学概论 314

第一节 放射性核素显像 314

第二节 正电子发射体层(PET) 315

第18章 中枢神经系统 316

第一节 脑灌注显像 316

第二节 放射性核素脑灌注显像介入试验 317

第三节 PET脑葡萄糖代谢显像 317

第19章 呼吸系统 318

第一节 肺灌注显像 318

第二节 肺通气显像 320

第20章 循环系统 322

第一节 门电路心血池显像 322

第二节 心肌灌注显像 322

第三节 介入试验 325

一、运动负荷试验 325

二、药物负荷试验 325

第四节 18F-FDG PET心肌代谢显像 325

第五节 下肢静脉显像 325

第21章 消化系统 327

一、消化道出血显像 327

二、异位胃黏膜显像 327

三、肝血流血池显像 327

第22章 泌尿系统 329

第一节 肾血流灌注显像 329

第二节 肾静态显像 330

第23章 内分泌系统 331

第一节 甲状腺静态显像 331

第二节 甲状腺碘代谢试验 331

第三节 甲状旁腺显像 332

第四节 肾上腺显像 333

一、肾上腺皮质显像 333

二、肾上腺髓质显像 333

第24章 血液淋巴系统 334

第一节 骨髓显像 334

第二节 淋巴显像 334

第25章 骨骼系统 336

骨显像 336

第26章 肿瘤显像 338

18F-FDG PET肿瘤显像 338

第27章 放射性核素治疗 339

第一节 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339

第二节 131I治疗自主功能性甲状腺结节(AFTN) 339

第三节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及转移灶 339

第四节 骨转移癌的放射性核素治疗 339

第四部分 医学检验学 340

第28章 临床一般检查 340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查 340

一、抗凝剂的选择 340

二、红细胞计数 341

三、血红蛋白 341

四、红细胞比容 342

五、红细胞平均指数 342

六、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343

七、网织红细胞 343

八、点彩红细胞 344

九、红细胞沉降率 344

十、红细胞形态检查 345

十一、白细胞计数 348

十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348

十三、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349

十四、白细胞形态检查 349

十五、血细胞分析仪 353

十六、血细胞直方图 355

第二节 尿液检查 356

一、尿液的生成及检测目的 356

二、尿液样本的种类 357

三、尿液的理学性状 357

四、尿液化学检测 359

五、尿液沉渣显微镜检查 362

六、尿液自动分析仪 363

第三节 粪便检查 365

一、样本采集 365

二、粪便的理学性状 365

三、粪便的化学检查 365

四、粪便显微镜检查 366

第四节 其他体液检查 366

一、脑脊液检查 366

二、浆膜腔积液检查 368

三、精液检查 369

四、阴道分泌物检查 370

第五节 基本技能 371

一、毛细血管采血法 371

二、血涂片的制备 371

三、血液细胞染色 372

四、红细胞计数 372

五、网织红细胞计数 372

六、白细胞计数 373

七、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373

第29章 临床血液检查 374

第一节 概述 374

一、造血器官及造血微环境 374

二、造血干细胞分化与调控 374

三、血细胞的增殖、发育与成熟 374

四、骨髓检查的主要临床应用 375

五、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375

六、骨髓象检查的注意事项 375

七、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375

八、正常骨髓象 380

九、骨髓象的分析与报告 381

十、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的原理及意义 381

十一、血液病染色体畸变检查的应用 382

第二节 贫血的分类和诊断 384

一、概念与分类 384

二、临床表现 384

三、实验诊断方法与步骤 384

四、溶血性贫血 386

五、红细胞膜缺陷和贫血 388

六、红细胞酶缺陷和贫血 389

七、血红蛋白异常和贫血 389

八、自身免疫性溶血 389

九、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程序 390

第三节 常见血液病检测 391

一、缺铁性贫血的实验诊断 391

二、巨幼细胞贫血的实验诊断 391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实验诊断 392

四、铁粒幼细胞贫血的实验诊断 392

五、急性白血病的分类和实验诊断程序 393

六、慢性白血病的实验诊断 398

七、多发性骨髓瘤的实验诊断 400

八、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分型及其实验诊断 400

九、恶性淋巴瘤及其实验诊断 403

十、骨髓增生性疾病及其实验诊断 403

十一、恶性组织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 404

十二、其他白细胞疾病及其实验诊断 404

十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其实验诊断 404

第四节 止血与抗止血的基本理论 404

一、止血机制 405

二、抗止血机制(抗凝和纤溶机制) 406

第五节 出血性疾病常用筛查检验 408

一、检查目的和程序 408

二、Ⅰ期止血缺陷筛查试验 409

三、Ⅱ期止血缺陷筛查试验 410

四、纤溶亢进过筛试验 410

第六节 止血与血栓扩展试验 411

一、血管壁检验 411

二、血小板检验 411

三、凝血因子检验 413

四、生理抗凝蛋白检验 413

五、病理性抗凝物质检验 413

六、纤溶活性检验 414

七、血液流变学检验 414

第七节 止血与血栓试验的临床应用 416

一、血管壁异常性疾病 416

二、血小板异常性疾病 416

三、凝血因子异常性疾病 416

四、循环抗凝物质增多及相关疾病 417

五、原发性纤溶亢进 417

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418

七、循环抗凝物增多症 418

八、抗凝治疗监测 419

九、溶栓治疗监测 420

十、抗血小板治疗监测 420

十一、总结 420

第八节 基本技能 421

一、骨髓标本的采集 421

二、骨髓涂片检查方法 421

三、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方法 422

四、溶血性贫血检验技术 423

五、血栓与止血检验 424

第30章 临床免疫学检查 428

第一节 免疫学基础 428

一、免疫功能 428

二、免疫应答基本过程 428

三、抗原 428

四、免疫分子 429

五、补体系统 430

六、免疫器官 430

七、免疫细胞 431

八、细胞因子 433

第二节 免疫学检测 434

一、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免疫学检测 434

二、自身免疫病的检测 435

三、免疫增殖病的检测 436

四、免疫缺陷病的检测 436

五、肿瘤免疫的检测 436

第三节 免疫学技术 438

一、免疫原的制备 438

二、免疫佐剂 439

三、抗血清的制备、保存和纯化 439

四、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440

五、抗原抗体反应 441

六、沉淀反应 442

七、凝集反应 444

八、溶血反应和补体结合试验 444

九、酶免疫技术 445

十、放射免疫技术 449

十一、荧光免疫技术 450

十二、金免疫技术 450

十三、免疫细胞的分离和保存 451

十四、流式细胞术的原理与应用 452

第31章 临床生化检查 453

第一节 糖代谢及其相关的检测 453

一、血清葡萄糖测定 453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453

三、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453

四、糖化血清蛋白 453

五、血乳酸测定 454

六、β-羟丁酸测定 454

七、乙酰乙酸测定 454

八、丙酮酸测定 454

第二节 血脂与蛋白质代谢检测 454

一、血脂测定 454

二、蛋白质测定 457

第三节 酶学检测 460

一、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460

二、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461

三、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 461

四、碱性磷酸酶同工酶测定 461

五、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测定 461

六、血清胆碱酯酶测定 462

七、血清单胺氧化酶测定 462

八、血清5′-核苷酸酶测定 462

第四节 体液无机元素测定 463

一、钠测定 463

二、钾测定 463

三、氯离子测定 463

四、血钙测定 463

五、离子钙测定 463

六、无机磷测定 464

七、镁测定 464

八、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测定 464

九、铅测定 464

十、铜测定 465

十一、血清锌测定 465

第五节 心肌损伤的实验诊断 465

一、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465

二、肌酸激酶测定 465

三、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 465

四、乳酸脱氢酶测定 466

五、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测定 466

六、α-羟丁酸脱氢酶测定 466

七、丙酮酸激酶测定 467

八、肌钙蛋白T测定 467

九、肌红蛋白测定 467

十、脑钠素测定 467

第六节 肝胆疾病的实验诊断 468

一、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测定 468

二、血氨测定 469

三、血清总胆汁酸测定 469

四、血清Ⅳ型胶原测定 469

五、血清Ⅲ型胶原测定 469

六、血清层黏蛋白测定 470

七、色素排泄试验 470

第七节 肾脏疾病的实验诊断 470

一、尿素测定 470

二、肌酐测定 470

三、肾小球滤过率及肾脏清除试验 470

四、肾小管功能试验 471

五、尿酸测定 471

六、血、尿β2-微球蛋白测定 471

七、尿Tamm-Horsfall蛋白测定 472

八、尿微量清蛋白测定 472

九、尿转铁蛋白测定 472

十、肾脏结石分析 472

十一、肾脏疾病实验诊断的评价 473

第八节 胰腺疾病的实验诊断 473

一、淀粉酶测定 473

二、脂肪酶测定 474

三、胰蛋白酶测定 474

第九节 治疗药物代谢与监测 474

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474

二、抗恶性肿瘤药物 474

三、环孢素A 474

四、FK506 474

第十节 甲状腺激素测定 475

一、总甲状腺素(TT4)测定 475

二、总3,5,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测定 475

三、游离甲状腺素(FT4)测定 475

四、3,5,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测定 476

五、游离3,5,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测定 476

六、游离甲状腺素指数检测 476

七、促甲状腺素(TSH)测定 476

八、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测定 476

九、甲状旁腺激素(PTH)测定 477

十、降钙素(CT)测定 477

第十一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测定 477

一、皮质醇测定 478

二、皮质酮测定 478

三、去甲肾上腺素测定 478

四、18羟-11-脱氧皮质酮(18-OH-DOL)测定 479

五、醛固酮测定 479

六、口服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479

七、尿17-酮类固醇(17-KS) 480

八、尿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 480

第十二节 儿茶酚胺类激素测定 480

一、尿儿茶酚胺检测 481

二、尿3-甲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的测定 481

三、尿总甲基肾上腺素测定 481

第十三节 垂体激素测定 481

一、生长激素测定 481

二、催乳素测定 481

三、促甲状腺激素测定 482

四、促黄体生成素测定 482

五、促卵泡激素测定 483

六、缩宫素测定 483

七、抗利尿激素测定 483

八、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测定 483

九、β-内啡肽 484

十、β-促脂素 484

第十四节 下丘脑测定 484

一、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测定 484

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484

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485

四、生长激素释放激素测定 485

第十五节 性激素测定 485

一、睾酮检测 485

二、双氢睾酮测定 486

三、脱氧异雄酮测定 486

四、雄烯二酮测定 486

五、去氢表雄酮硫酸酯测定 486

六、17α-羟孕酮测定 486

七、雌二醇测定 487

八、雌三醇测定 487

九、雌酮测定 487

十、孕酮测定 488

第十六节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488

一、核酸分子杂交 488

二、聚合酶链式反应原理 489

第十七节 基本技能 490

一、血气分析 490

二、光谱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490

三、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491

四、离心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492

五、层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492

六、电化学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493

第32章 临床微生物学检查 495

第一节 概述 495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 495

二、细菌L型 495

三、细菌的营养和生长繁殖 495

四、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495

五、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无菌操作 496

六、正常菌群及条件致病菌 496

七、菌群失调的概念、诱因、常见菌类及检查原则 496

八、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496

九、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目的与要求 496

十、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措施和质量保证 497

十一、细菌形态学显微镜检查 498

十二、不染色细菌标本检查法 498

十三、常用染料 498

十四、培养基的种类 498

十五、分离培养基的选择 498

十六、细菌培养的方法 499

十七、细菌的生长现象 499

十八、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试验 499

十九、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试验 499

二十、碳源和氮源利用试验 499

二十一、各种酶类试验 500

二十二、抑菌试验 500

二十三、菌种保管注意事项 500

二十四、细菌检验的鉴定系统 500

第二节 微生物学检验 502

一、病原性球菌临床意义及检验 502

二、肠杆菌科临床意义及检验 503

三、弧菌科临床意义及检验 504

四、弯曲菌属和幽门螺杆菌临床意义及检验 505

五、厌氧性细菌临床意义及检验 505

六、需氧或兼性厌氧革兰阳性杆菌临床意义及检验 506

七、分枝杆菌属临床意义及检验 506

八、非发酵菌临床意义及检验 507

九、其他革兰阴性杆菌临床意义及检验 507

十、衣原体临床意义及检验 507

十一、立克次体临床意义及检验 508

十二、支原体临床意义及检验 508

十三、病原性放线菌临床意义及检验 508

十四、螺旋体临床意义及检验 509

十五、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及临床意义 509

十六、真菌临床意义及检验 511

十七、细菌对药物的敏感试验 512

十八、临床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与实验室安全防护 513

第三节 基本技能 513

一、常用染色方法 513

二、细菌的接种与分离技术 513

第33章 临床寄生虫检查 515

第一节 概述 515

一、寄生现象 515

二、宿主类别 515

三、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 515

四、基本流行环节 516

五、影响流行的因素 517

六、主要流行特点 517

七、防治措施 517

第二节 似蚓蛔线虫 518

第三节 毛首鞭形线虫 519

第四节 蠕形住肠线虫 520

第五节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521

第六节 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 523

第七节 旋毛形线虫 524

第八节 华支睾吸虫 526

第九节 布氏姜片吸虫 527

第十节 卫氏并殖吸虫 528

第十一节 日本血吸虫 530

第十二节 链状带绦虫 532

第十三节 溶组织内阿米巴 534

第十四节 蓝氏贾第鞭毛虫 535

第十五节 疟原虫 537

第十六节 卡氏肺孢子虫 538

第十七节 环卵沉淀试验、原理、应用 539

第十八节 基本技能 539

一、粪便检查直接涂片法 539

二、浓集法 539

三、肛门周围蛲虫虫卵检查 540

第34章 临床输血学 541

第一节 基础理论及基本知识 541

一、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及抗体 541

二、Rh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 543

三、人类白细胞抗原 544

四、血小板抗原 544

五、新生儿溶血病 546

六、血液保存 548

七、输血不良反应 549

八、可经输血传播的疾病及预防 550

第二节 基本技能 551

一、ABO血型鉴定 551

二、Rh血型鉴定 552

三、交叉配血试验 553

四、HLA血清学分型技术 556

五、血小板血型检测技术 557

六、新生儿溶血病的血清学检查 558

七、自动化血型分析仪 560

第35章 POCT 562

一、POCT的概念 562

二、POCT飞速发展的历史背景 562

三、POCT的组织和管理 563

四、POCT的质量控制 564

五、POCT的常用技术 565

六、POCT的临床应用 566

七、POCT的展望 569

第36章 医院感染 571

第一节 医院感染的概念 571

一、医院感染的概念 571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 571

第二节 医院感染的传播方式 571

一、接触传播 571

二、飞沫传播 571

三、空气传播 571

四、媒介物传播 571

五、昆虫媒介传播 571

第三节 易感人群 571

第四节 临床常见的医院感染 571

一、医院感染系统分类及感染部位 571

二、医院感染的诊断 572

三、医院感染诊断依据 572

四、医院感染治疗的一般原则 572

第五节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管理 572

一、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一般原则 572

二、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原则 573

第六节 医院感染病例的报告 574

第七节 医院感染的隔离预防与控制 574

一、经接触传播的隔离预防 574

二、空气传播的隔离预防 575

三、经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 575

第八节 手部清洁与消毒 575

一、洗手指征 575

二、洗手方法 575

三、洗手的注意事项 575

四、普通手消毒指征 575

五、外科手消毒方法 575

六、外科手消毒注意事项 576

第九节 防护隔离技术 576

一、标准预防 576

二、屏障隔离(防护隔离) 576

三、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原则 580

第十节 医院感染监测 580

一、医院感染监测的定义 580

二、医院感染监测范围和方法 580

三、医院感染监测主要内容 580

第十一节 消毒与灭菌 580

一、消毒 580

二、灭菌 580

三、消毒灭菌的方法 581

四、消毒灭菌器的监测 581

第十二节 医院医疗废物管理 582

一、管理办法 582

二、主要医疗废物的分类 382

三、医疗废物管理意外事故处理方案及报告程序 582

第十三节 常见传染病的传播方式与防护隔离 583

一、常见传染病的传播方式与防护隔离 583

二、常见急性传染性疾病潜伏期、隔离期、观察期 584

第十四节 常见耐药菌感染病人的隔离措施 585

一、临床常见的耐药菌感染病人的隔离措施 585

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感染病人采取的措施 586

第十五节 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及职责 586

一、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机构设置 586

二、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组织机构 586

三、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职责 586

第37章 检验结果的质量保证及临床应用 588

第一节 分析前阶段 588

一、检验项目的合理选择 588

二、患者的准备及送检标本的质量的保证 588

第二节 分析阶段的质量保证 591

一、各项检验的分析性能 591

二、临床实验室必须做的几项工作 592

第三节 分析后阶段 593

一、检验报告的发出 593

二、送检标本的留验 593

三、检验结果的解释及临床应用 593

四、正确认识和应用“危急值” 595

五、临床医师与临床实验室的沟通与合作,是提高医疗质量与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途径 595

第38章 实验室生物安全 597

第一节 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 597

一、概论 597

二、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级及生物危害评估 597

三、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 598

四、医学实验室的安全设计 598

五、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管理 599

六、实验室的消毒灭菌 602

第二节 基本技能 603

一、实验室安全基本操作规范 603

二、生物安全柜的使用规范 603

三、实验室安全设备的使用规范 604

四、感染性物质的操作与防护规范 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