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编 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7
第一章 雅尔塔体制与两大阵营的斗争 9
第一节 战后的雅尔塔体制 9
一、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 9
二、欧洲、德国、柏林、朝鲜的分裂 15
第二节 两大阵营的形成与斗争 18
一、战时同盟国的破裂与两大阵营的形成 18
二、两大阵营的对抗与斗争 26
第二章 美苏争霸与世界多极化 29
第一节 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 29
一、苏联谋求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29
二、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31
第二节 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36
一、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化与解体 36
二、资本主义阵营的瓦解和分裂 38
三、60——70年代美苏争霸的态势和第三世界的反霸斗争 42
第二编 多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 48
第三章 霸主地位日渐衰落的美国 50
第一节 美国经济地位的相对衰落 50
一、局部战争对美国经济的严重创伤 50
二、在国际竞争中美国经济地位的相对下降 57
第二节 美国对外战略的收缩与重整 63
一、尼克松的战略收缩 63
二、里根的“重振国威” 68
一、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快速发展 73
第四章 联合自强的西欧 73
第一节 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73
二、西欧经济的缓慢增长与发展趋势 77
第二节 西欧的一体化 80
一、由煤钢联营到“大市场” 80
二、谋求政治联合 86
第五章 超级经济大国日本 91
第一节 超级经济大国的形成 91
一、日本经济的崛起 91
二、日本对美国经济地位的严峻挑战 97
第二节 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01
一、推行“综合安全保障战略” 101
二、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105
三、扩充军事实力 107
第三编 多模式的社会主义世界 111
第六章 社会主义由单一模式到多模式的发展 113
第一节 苏联模式及其影响 113
一、苏联的中央集权模式 113
二、东欧社会主义模式的建立 118
第二节 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模式 120
一、铁托的社会主义思想 120
二、南斯拉夫的社会自治制 125
第三节 中国的社会主义模式 129
一、苏联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129
二、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 131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39
第七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潮流 139
第一节 前期的改革尝试 139
二、波兰和匈牙利的社会主义改革 144
第二节 中国的改革及其世界意义 149
一、中国的改革 149
二、中国改革的世界意义 155
第三节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苏联战略的转变 159
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59
二、苏联的战略转变 164
第四编 多样化的第三世界 169
第八章 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171
第一节 战后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民族独立国家的出现 171
一、战后殖民体系的瓦解 171
二、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巨大潮流 175
第二节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180
一、贝尔格莱德会议与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80
二、不结盟运动发展的新阶段与七十七国集团 184
第九章 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不同趋势 190
第一节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190
一、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190
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国际影响 197
第二节 石油输出国家 202
一、石油输出国家经济概况 202
二、石油输出国的战略地位 208
第三节 经济落后国家 212
一、经济落后国家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212
二、经济落后国家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217
第五编 当代世界两大主流和中国的对外政策 223
第十章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流 225
第一节 和平问题 225
一、和平是当前国际政治的总趋势 225
二、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的新秩序 234
第二节 发展问题 238
一、发展经济是当代各国的紧迫任务 238
二、争取建立国际经济的新秩序 245
第十一章 中国的对外政策 255
第一节 中国对外政策的总目标 255
一、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共同发展 255
二、反对霸权主义和战争政策 256
一、独立自主 260
第二节 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260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63
三、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 266
第三节 中国对若干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及对外关系的发展 268
一、中国对若干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 268
二、不断丰富和平外交政策,大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275
附录 281
一、主要国际组织、国际会议简介 281
二、战后美、英、法、联邦德国、日本历届政府首脑任职年表 291
三、战后苏、南、波、匈、东德党的领导人任职年表 296
四、世界主要经济统计资料 299
后记 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