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简史 3
第一章 陶器 3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陶器 3
一 陶器的起源 3
目录 3
二 各种文化陶器遗存的分布 4
三 绚丽多彩的彩陶艺术 11
四 “黑如漆,薄如纸”的黑陶 14
五 制陶工艺成就 15
一 白陶和印纹硬陶 17
第二节 商至战国陶器 17
二 古代建筑史上的里程碑——早期建筑用陶 18
三 陶制生产工具和陶塑作品 18
第三节 秦、汉陶器 19
一 秦砖汉瓦 19
二 世界奇观——秦兵马俑 20
三 汉代陶塑艺术 21
四 釉陶的出现 22
第五节 隋、唐陶器 23
二 陶塑艺术 23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陶器 23
一 制陶业的衰落 23
一 隋代陶塑艺术 24
二 瑰丽的唐三彩 24
第六节 宋、元、明、清陶器 26
一 宋三彩 26
二 辽三彩 27
三 蜚声中外的紫砂陶和宜钧 27
四 琉璃和珐华 29
五 广东石湾窑 30
第二章 瓷器 31
第一节 瓷器的发明和发展 31
一 原始瓷器 31
二 汉代——瓷器的成熟期 32
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制瓷业的发展 33
第二节 隋、唐、五代瓷器 35
一 隋代瓷器 36
二 越窑为代表的唐、五代青瓷 37
三 邢窑为代表的唐、五代白瓷 38
四 彩绘瓷和花釉瓷的兴起 39
五 唐代青花瓷的发现 40
第三节 宋、辽、金瓷器 41
一 宋代五大名窑 41
二 耀州窑和临汝窑 47
三 北方著名的民间瓷窑——磁州窑 48
四 青白釉瓷和黑釉瓷 49
五 龙泉青瓷 51
六 辽、金瓷器 53
第四节 元代瓷器 54
一 元代景德镇的制瓷业 55
二 元代磁州窑和钧窑 57
三 元代龙泉窑及其他窑场 58
第五节 明代制瓷业的高度发展 59
一 瓷都景德镇 59
二 明代德化窑和龙泉窑 72
第六节 清代瓷器生产的高峰及其衰落 72
一 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制瓷业新成就 73
三 清代后期瓷器的衰落 92
二 清代德化窑 92
第三章 中国古代陶瓷的对外输出 93
第一节 历代陶瓷的输出 93
第二节 中外陶瓷制作技术的交流 97
下篇 中国古陶瓷鉴定基本知识 101
绪论 101
一 鉴定的目的 103
三 鉴定的方法 103
二 鉴定的内容 103
第一节 鉴定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103
第一章 古陶瓷鉴定的一般法则 103
第二节 鉴别古瓷和仿古新瓷的一般规律 105
第三节 名词术语和基本知识 106
一 原料类 106
二 工艺类 107
三 烧成类 108
四 器型类 109
五 装饰类 117
六 釉彩类 120
一 越窑 124
第一节 浙江省 124
第二章 各地主要瓷窑的基本特征及其鉴定要领 124
二 瓯窑 128
三 婺州窑 128
四 德清窑 129
五 龙泉窑 129
六 南宋官窑 131
第二节 江西省 131
一 景德镇窑 131
二 吉州窑 147
三 洪州窑 147
四 白舍窑 148
第三节 福建省 148
一 建窑 148
二 德化窑 149
三 同安窑 149
一 西村窑 150
第四节 广东省 150
四 泉州窑 150
五 安溪窑 150
二 潮州窑 151
第五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 151
一 永福窑 151
二 藤县窑 152
第六节 安徽省 152
一 寿州窑 152
三 繁昌窑 153
二 萧窑 153
第七节 四川省 154
一 邛崃窑 154
二 彭县窑 154
三 青羊宫窑 155
四 广元窑 155
第八节 湖南省 156
一 长沙窑 156
第十节 河北省 157
玉溪窑 157
一 邢窑 157
二 岳州窑 157
第九节 云南省 157
二 定窑 158
三 磁州窑 159
第十一节 河南省 160
一 汝窑 160
二 钧窑 160
三 临汝窑 161
四 巩县窑 161
七 密县窑 162
五 扒村窑 162
六 鹤壁窑 162
八 登封窑 163
九 鲁山窑 163
十 当阳峪窑 163
十一 郏县窑 164
第十二节 山西省 164
一 平定窑 164
二 介休窑 164
四 大同窑 165
三 霍窑 165
五 浑源窑 166
六 怀仁窑 167
第十三节 陕西省 167
一 耀州窑 167
二 旬邑窑 168
第十四节 山东省 168
淄博窑 168
第三章 历代陶瓷款识的鉴定 169
第一节 款识的类别 169
第二节 款识的起源及其发展 170
第三节 明清瓷器款识综述 174
第四节 款识辨伪举例 176
第五节 明清瓷器款识简表 179
第六节 明清瓷器款识图示 182
附录 192
1 中国历代主要陶瓷窑址一览表 192
2 中国名窑遗址分布图 196
3 中国历史纪年简表 197
4 主要参考书目 199
彩版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