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思潮史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山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807452492
  • 页数:378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第一章 子学思潮 5

第一节 子学思潮的兴起 5

一、春秋地主经济的形成与经济观念的改变 5

二、诸侯争霸,政治环境宽松 6

三、士阶层的形成与转向 8

四、学术发展的逻辑必然 9

第二节 子学思潮初澜 12

一、道:老聃关于宇宙本原及其变化规律的思考 12

二、两可:邓析的教讼与名辩风气的开创 18

三、复礼:孔丘的游学历程与儒学的诞生 22

第三节 子学思潮的中兴 29

一、兼爱:墨翟的平民政治与第一个宗教团体的形成 29

二、性善:孟轲的成圣理由及其实践 34

三、历物:惠施与名辩研究 40

四、庄周的逍遥与齐物 45

第四节 子学思潮的总结 51

一、小取:后期墨家对辩说形式的反思 52

二、指物:公孙龙正名实的理性思考 57

三、性恶:荀况的教化理由及援法入礼 62

四、法、术、势:韩非非儒学、远仁义的专制主义 68

本章结语 73

第二章 经学思潮 79

第一节 经学思潮的兴起 79

一、西汉政权建立时百家之学概观 79

二、西汉创建者对思想统治工具的选择 81

三、黄老之术主导地位的延续与终结 83

四、儒学的兴起与搭建汉用平台 85

第二节 经学思潮的繁荣 87

一、汉武帝独尊儒术的举措及特点 88

二、博士制度的变化及其传经特点 90

三、经学教育的发展 92

四、通经致用 93

五、儒术独尊后的百家之学 96

第三节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97

一、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分歧 97

二、西汉末年的今、古文之争 99

三、东汉的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争 101

第四节 经学的衰落 105

一、郑学冲击和战乱摧残只是外因 105

二、“重病缠身”是经学衰落的主要原因 107

三、选举制度的腐蚀 110

四、汉代有识者对经学的批判 111

本章结语 114

第三章 玄学思潮 121

第一节 玄学思潮的兴起 121

一、东汉末年的名教危机 121

二、经学的衰微与道家的异动 123

三、从本末、名实之辩到刘劭的《人物志》 124

四、魏晋玄学的序曲:何晏的“无名”论 125

第二节 魏晋玄学的展开:名教与自然之辩 126

一、作为治国神器的名教 126

二、王弼:名教本于自然 128

三、嵇康、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 130

四、郭象:名教即自然 132

第三节 玄学思潮的理论深化:有无之辩与言意之辩 134

一、何晏与王弼的贵无论 135

二、裴頠的崇有论 136

三、郭象的独化论 137

四、荀粲的发难与人物品藻 140

五、王弼的“得意忘言”论 141

六、欧阳建的“言尽意”论 142

第四节 玄学思潮的尾声与消退 144

一、《列子》:顺自然、斥名教的享乐主义 144

二、《列子注》:佛玄合流的贵虚论 146

三、喧宾夺主:佛学在玄学化中壮大 148

本章结语 150

第四章 佛学思潮 152

第一节 佛教义学的兴起 152

一、隋唐时期佛学兴起的内因与外缘 152

二、天台的思想理论与实践学说 153

三、三论宗的“缘起性空”理论 161

第二节 佛教义学的高峰(上) 164

一、“赖耶缘起”理论 164

二、法相宗后学的“五种姓”学说 165

三、唯识学的成佛理论与实践学说 168

第三节 佛教义学的高峰(中) 171

一、律宗的戒学与观法 171

二、密教的“即身成佛”理论与实践 174

三、净土宗的修行实践法门 178

第四节 佛教义学的高峰(下) 181

一、华严宗的缘起理论 181

二、华严“五教”与法界观门 184

第五节 佛教义学的衰落与禅宗的崛起 189

一、佛教义学宗派理论的趋向衰退 189

二、禅宗——“不立文字”者的异军突起 195

本章结语 203

第五章 道学思潮 204

第一节 道学思潮的初兴 205

一、北宋政治变革与思想学术的互动 205

二、教化与师道 206

三、新型学者群与学术新取向 207

四、道学思潮的先驱人物 209

五、重“用”的致思取向 211

第二节 道学思潮的高涨 212

一、周敦颐的“濂学” 212

二、邵雍的“象数学” 215

三、王安石的“新学” 217

四、张载的“关学” 219

五、程颢、程颐的“洛学” 222

六、道学思潮高涨期的理论特征 229

第三节 道学思潮的鼎盛 231

一、两宋之际和宋室南渡后道学思潮的走向 231

二、朱熹的“闽学” 232

三、陆九渊的“江西学” 236

四、湖湘学派 239

五、浙东学派 241

第四节 道学的官学化及其衰变 244

一、从受迫害到被认同 244

二、朱门后学 246

三、从悬为功令到道学独尊 248

四、道学衰变 250

本章结语 251

第六章 心学思潮 253

第一节 心学初潮 257

一、转向:陈白沙主静养端倪 257

二、推波:湛甘泉学贵去其偏 260

第二节 心学高潮 263

一、主峰:王阳明悟道致良知 263

二、汹涌:龙溪心斋主现成说 271

三、缓冲:双江念庵倡工夫论 279

第三节 心学余波 282

一、退潮:李卓吾显“童心”本真 282

二、唱晚:刘蕺山“意”为心体 284

本章结语 288

第七章 朴学思潮 292

第一节 清初的学术转变与朴学思潮的形成 292

一、末世新潮激发学术转变 292

二、朴学思潮的初步形成 295

三、清初学术的二次转变与《书》、《易》辨伪运动 297

四、学术二次转变的完成与朴学思潮的兴起 298

第二节 朴学主流地位的确立与乾嘉中兴 300

一、朴学思潮的中兴 300

二、引领朴学进入汉学时代的发轫者惠栋及其创立的吴学派 302

三、光大朴学思潮的戴震及其皖学派 305

四、朴学思潮的拓展者钱大昕 311

五、朴学思潮推动清代学术大面积发展 314

第三节 朴学思潮的延续与汉学阵营的分化 317

一、经史考辨的总结 317

二、汉学批判伴生更新主张涌动 321

三、汉学阵营分化催发异己力量崛起 324

第四节 朴学思潮的衰落 328

一、朴学思潮步入边缘化旅程 328

二、寂寥余绪的谢幕表达 332

三、朴学思潮衰落的原因 336

本章结语 337

第八章 现代多元学术思潮 342

第一节 现代多元学术思潮的兴起 342

一、新旧学术思潮的转型 342

二、现代多元学术思潮产生的内因 343

三、多元学术思潮产生的外因 344

第二节 西学思潮 346

一、西学思潮的涌动 346

二、中国现代学术系统的建构 349

三、“五四”新思潮的意义 356

四、三民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360

第三节 现代新儒学 363

一、现代新儒学的先声 363

二、现代新儒学的开创 366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69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369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经典 371

本章结语 375

后记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