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篇一 中华民俗的第一时空——中华文明 1
序篇二 中华民俗的永恒主题——慈母情怀 3
第一篇 物质消费民俗 7
第一章 节日民俗 8
第一节 中华民族节日民俗特征 8
(一)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 8
(二)民族节日象征老百姓对美好生活寄托 9
(三)民族节日是透视民族心理的一面镜子 12
第二节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上) 13
(一)中华民俗通行的历法 13
(二)中华民俗四季的风情 14
(三)中华民俗节气的规律 15
(四)中华民俗节日的种类 17
(五)中国百姓的节日家宴 18
1.家宴风俗 18
2.后厨预备 18
3.餐桌摆设 19
4.上菜程序 20
5.家肴美味 21
(六)中国百姓的大年春节 28
民间“年”的起源 28
“祝福”谢大年 29
“饺子”的来历 31
民间饺子宴(108种) 32
“除夕”年夜饭 33
爆竹声中一岁除 35
庭燎“压岁钱” 35
春节对联喜盈门 36
大年百姓贴窗花 37
皇帝春节早朝“坐班” 39
第三节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下) 40
尧舜接班任人唯贤 百姓爱主元旦敬祭 40
元宵节张灯结彩夜 41
二月二龙抬头 43
清明柳节祭先 45
清明上河图 47
端午节拜龙 47
中秋月圆时节 49
九九喜度重阳 51
腊月合欢喝粥 52
第四节 中华少数民族主要传统节日 54
(一)少数民族主要春节 54
白族春节 54
壮族春节 54
哈尼族春节 54
高山族春节 55
拉祜族春节 55
景颇族春节 55
仫佬族春节 55
普米族春节 56
僳僳族春节 56
畲族春节 56
赫哲族春节 57
鄂温克族春节 57
佤族春节 57
鄂伦春族春节 57
基诺族春节 58
(二)少数民族主要节庆 58
水族端节 58
藏历新年 58
蒙古族新年 59
达斡尔族新年 60
瑶族新年 60
古尔邦节 61
苗族赶秋节 62
侗族花炮节 63
傣族泼水节 64
白族三月三 66
瑶族达努节 67
彝族火把节 68
蒙古族那达慕 70
布朗族过年节 71
仫佬族衣饭节 71
(三)少数民族主要民俗节日 72
瑶族耍歌堂 72
藏族旺果节 72
藏族雪顿节 72
黎族三月三 73
维吾尔族圣纪节 73
彝族庆年节 73
苗族四月八 73
侗族舞春牛 74
苗族吃新节 74
苗族龙船节 74
哈尼族苦扎扎节 74
布依族跳花会 74
土族塔尔寺灯节 75
崩龙族采花节 75
高山族丰年祭 75
衣服 76
(一)衣饰的起源 76
第一节 中华民族衣饰民俗特征 76
第二章 衣食住行民俗 76
饰品 78
(二)服饰分类 80
(三)民族服饰 81
第二节 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84
(一)服饰反映民族生活方式 85
(二)服饰具有民生史料价值 86
(三)服饰是民族工艺的镜子 87
(四)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88
(五)服饰是原始文化的表征 89
(六)服饰受民族文化相互影响 90
第三节 中华民族饮食民俗文化 91
(一)民生以食为天 91
(二)饮食烹调艺术 94
(三)饮食文化心理 100
(四)南北饮食差异 102
(五)少数民族饮食民俗 109
1.南北饮食 109
2.饮食特点 112
3.吃酒风俗 117
4.品茶习俗 119
第四节 中华民族居住民俗文化 123
(一)居住的门户样式 123
堂 123
楼 124
阁 124
舍 125
室 125
寝 125
厢 125
斋 125
轩 125
房 126
馆 126
卷 126
广 126
(二)居住的地理环境 126
(三)居住的经济环境 128
(四)居住的社会结构 129
(五)居住的风俗风水 131
(六)居住与文化心理 134
(七)少数民族居住风俗 136
1.三个阶段 136
2.建筑分类 137
3.建筑的文化内涵 140
第五节 中华民族交通民俗文化 143
(一)交通的起源和意义 143
1.车 144
2.轿 146
3.船 147
(二)少数民族交通方式 149
第二篇 物质生产民俗 158
(一)节气——信天由人的耕作特点 159
第一章 社会生产民俗 159
第一节 农作与民俗 159
(二)农谚——丰衣足食的经验总结 164
第二节 农耕与游牧 166
(一)农耕——信天由人 167
(二)狩猎——疆原生存 169
(三)渔业——得天独厚 170
第三节 商号与匠作 172
(一)钱庄——金融特权 172
(二)票号——金融兑网 173
(三)商号——店栈业务 174
(四)典当——押款买卖 175
(五)匠作——大众手艺 176
(六)商业——交换商所 178
集市 179
行商 179
坐商 180
幌子 180
第四节 客商与庙会 181
(一)客商——生意他乡 181
(二)商帮——运动码头 183
(三)贩运——贾市贸易 184
(四)庙会——百姓百货 187
(五)庙火——集市活动 188
(六)庙市——商业内涵 189
(七)庙风——民间节日 190
第三篇 社会世像民俗 193
第一章 婚姻民俗 194
第一节 民间婚姻 195
(一)百姓婚姻程序 195
1.说媒 195
2.相亲 195
3.过礼 196
4.择期 196
5.铺房 197
6.开脸 197
7.戴绒花 197
11.搬谷豆 198
10.障面 198
9.吃合和饭 198
8.穿凤衣 戴凤冠 198
12.迎亲 199
13.拜堂 200
14.婚宴 201
15.交杯喜酒 203
16.花烛之夜 203
17.闹房 203
18.开箱礼 204
19.回门 204
(二)民间婚姻风俗 204
1.潮州婚歌 204
3.过埠新娘 206
2.潮汕看新娘 206
4.潮阳婚趣 207
5.粤东婚俗 208
6.陕南婚中情 209
7.南阳悄婚 210
8.婚礼挂门帘 211
9.大媒小媒 212
10.打听经期 213
11.分红喜蛋 213
12.苏北娶亲习俗 214
13.浙江提亲风情 215
14.湖南婚俗中的“哭” 217
15.山东鱼台婚习 219
1.礼规 220
16.广东汤园情话婚证 220
(三)台湾婚嫁习俗 220
2.婚嫁风俗 228
3.婚嫁忌讳 229
4.吵新娘 230
5.谚语婚姻观 231
(四)少数民族婚庆风俗 234
1.蒙古族婚礼 234
2.彝族婚嫁 235
3.苗族婚情 237
4.朝鲜族婚俗 238
5.黎族喜仪 240
7.羌族婚俗——女儿麻 241
6.基诺族婚风——花为媒 241
8.布依族婚情——跳月 242
9.傣族恋情 242
10.哈尼族婚俗 243
11.东乡族婚典 244
12.景颇族婚缘——闯六关 245
13.侗族婚习 246
14.裕固族婚俗 247
15.满族婚姻习俗 250
(五)婚姻表格 254
第二节 葬丧 255
(一)葬丧白喜 255
1.送终 255
3.入殓 256
2.报丧 256
4.守铺 257
5.搁棺 257
6.居丧 257
7.吊唁 258
8.接三 258
9.出殡 259
10.落葬 260
11.丧礼 260
12.丧服 262
(二)送葬文书 262
1.讣告 262
3.悼词 263
2.遗嘱 263
4.唁电 264
5.墓铭 265
6.挽联 266
7.祭轴 267
8.宿星 267
(三)祭祀仪节 268
1.家祭 268
2.忌辰 269
3.压纸 269
(四)祭礼栏目 270
第三节 吉期寿辰 271
(一)五福之首 271
(二)天命之星 272
1.寿星图 273
(三)寿辰样式 273
2.龟鹤鹿 274
3.吉祥数字 274
(四)长寿之道 275
1.民间长寿谚语 275
2.民间长寿诗歌 276
(五)寿诞用语 277
1.总角 277
2.垂髻 277
3.及笄 277
8.不惑 278
10.天命 278
9.强壮 278
5.破瓜 278
7.而立 278
6.弱冠 278
4.豆蔻 278
11.如艾 279
12.花甲 279
13.耳须 279
14.耆耆 279
15.古稀 279
16.耄耋 279
(六)祝寿礼仪 280
1.祈子 282
第四节 诞日 282
(一)孕育时期 282
2.怀孕 283
3.生产 284
4.三旦 284
5.满月 285
6.洁月 285
7.周岁 286
8.办喜 286
9.挂灯 286
(二)幼童时期 287
1.断乳 287
3.“收惊” 288
2.“过关” 288
4.入学 289
5.“灿斗” 289
6.“出幼” 290
(三)个人生命圈 290
第五节 家族与社会 291
(一)族内亲属 292
(二)族外亲属 293
(三)亲子关系 293
(四)夫妇关系 294
(五)婆媳关系 295
(一)人际代称 296
第六节 社会关系 296
(七)外戚关系 296
(六)兄弟关系 296
(二)长辈称谓 297
(三)平辈称谓 300
(四)晚辈称谓 304
(五)各式称谓 306
(六)祝颂安语 309
第四篇 精神文化民俗 311
第一章 精神生活起源物质文明 312
第一节 生活与诗风 312
(一)劳动与歌谣 312
(二)神话与艺术 315
(三)民风与诗史 319
第二节 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 320
(一)汉族民间传说 320
1.《牛郎织女》与乞巧节 321
2.《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双蝶节 324
3.《孟姜女》和寒衣节 325
4.《白蛇传》和端午节 327
(二)汉族民间故事 329
(三)少数民族民间传说 348
第二章 民间风情来自百姓生活 352
第一节 音乐舞蹈 352
1.音乐 352
2.舞蹈 357
1.工艺 362
第二节 工艺美术 362
2.美术 365
第三节 岩画雕塑 372
1.岩画 372
2.雕塑 375
第四节 生活与信仰 376
(一)对天的信仰 377
(二)对地的信仰 377
(三)对江河信仰 378
(四)对日月信仰 378
(五)对星辰信仰 379
(六)对风雨雷电信仰 379
(九)对人类祖先信仰 380
(七)对土地神信仰 380
(八)对山神的信仰 380
第五节 生活与禁忌 381
(一)生活禁忌 382
1.祖灵禁忌 383
2.天象禁忌 384
3.节日禁忌 387
(二)人事禁忌 389
1.妇女禁忌 391
2.人名禁忌 392
3.年龄禁忌 394
4.交往禁忌 395
5.行为禁忌 397
6.语言禁忌 399
1.服饰禁忌 405
(三)衣食住行禁忌 405
2.饮食禁忌 407
3.居住禁忌 410
4.旅行禁忌 414
(四)行业禁忌 416
1.经商禁忌 416
2.戏业禁忌 417
3.农事禁忌 419
4.作业禁忌 421
第五篇 娱乐文化民俗 423
(一)娱乐性 424
第一章 娱乐游艺民俗文化的意义 424
(二)竞技性 425
(三)大众性 425
(四)民族性 425
第二节 娱乐游艺民俗文化的内涵 427
(一)时节性 427
(二)伴生性 427
(三)模式性 428
(四)地方性 428
第三节 娱乐游艺民俗文化的源起 429
(一)祭祀 429
(三)兵事 430
(四)综合 430
(二)劳动 430
第四节 娱乐游艺民俗文化的形态 431
(一)节日娱乐民俗 431
(二)日常娱乐民俗 432
(三)竞技娱乐民俗 433
(四)戏法娱乐民俗 434
第二章 娱乐游艺民俗文化的灵性 436
第一节 娱乐游艺民俗的龙文化 436
(一)龙舟——神圣的沐浴 436
1.中华民间龙文化 436
2.节日的民间竞渡 440
3.龙舟竞渡的风俗 441
4.龙舟文化的源起 444
(二)舞蹈——游艺的灵者 449
(三)体育——心智的冶炼 456
1.体育游戏的分类 456
2.体育游戏的特点 457
3.体育游戏的功能 461
第二节 娱乐游艺民俗文化与旅游 462
(一)民俗——根基与形式大观 462
(二)自然——视点与心境放松 464
(三)风土——猎奇与精神生活 466
(四)圣地——神游与壮丽河山 470
(五)家园——中华五十六民族 484
结语(一) 中华民俗的洁身自好——民族尊严 488
结语(二) 中华民俗的民间心境——乡恋神话 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