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希哲之路 1
一、哲人之梦 1
(一) “希圣”的“拙”见 2
(二) 哲人“志学”与不梦周公 3
(三) “诚明”与“清才” 5
二、大智无知 7
(一) 舜的传说 8
(二) “大智”的内涵 8
(三) 儒、道对“智”的回答 9
三、一阴一阳之谓道 11
(一) 阴阳何物 11
(二) 两性与圆满 13
四、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15
(一) 道在哪里 15
(二) 孔子问“礼” 16
(三) 《伐柯》的启示 16
(四) “忠恕”与道 17
五、道统与传道 18
(一) “道统”问题的由来 19
(二) 道德与仁义 20
(三) 《论语》引出的话题 21
(四) 文本的转换与十六字“心法” 22
(五) “道南”的意义 24
一、天从何而来 25
Ⅱ 知天篇 25
(一) 盘古开天地 26
(二) 虚廓生宇宙 29
(三) 道生万物 31
(四) 太极生两仪 33
(五) 太极动静与宇宙模式 35
二、天如何构成 36
(一) 天叠九重,谁测度之 37
(二) 杞人忧天 38
(三) 天圆地方 39
(四) 浑天如鸡子 42
(五) 天无了质 43
三、祈天与造神 44
(一) 天梯 45
(二)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46
(三) 五星与二十八宿 47
(四) 北斗与北极 49
(五) 天坛、明堂与帝都 50
四、天人之际 53
(一) 有命在天 54
(二) 天命德延 55
(三) 乐天知命 56
(四) 纯任造化与天人相分 58
(五) 天是人之曾祖父 60
(六) 天人交相胜 62
五、天之上是什么 64
(一) 天地之外是个甚 64
(二) 宇宙一理 65
(三) 人心是天渊 67
(四) 天下惟器 69
六、补天之路 70
(一) 一个古老的传说 70
(二) 天“圆”的憧憬 71
(三) 天不变,道亦不变 72
(四) “无材”补天 73
(五) 天地,人所造 74
(六) 神话的破除 75
Ⅲ 观物篇 77
一、仰观俯察,远求近取 77
(一) 九方皋相马 78
(二) 周公、王莽的忠与奸 79
(三) 不出户知天下 80
(四) 炊沙能否成饭 82
(五) 王守仁格竹 83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 85
(一) 解蔽 86
(二) 虚心与大心 88
(三) 致一 90
(一) 言必有三表 91
三、是非的标准 91
(二) 以道观物 93
(三) 濠梁观鱼 94
(四) 独尊儒术 96
(五) 天理良心 98
(六) 无稽之言勿信 100
四、正名实而化天下 101
(一) 正名 101
(二) 白马非马 102
(三) 制名以指实 104
(四) 深察名号 105
(一) 意不可言传 106
五、道可道,非常道 106
(二) 不言之言 107
(三) 微言大义 108
(四) 得意忘言 110
(五) 意不尽言 112
六、听其言而观其行 113
(一) 纸上谈兵 114
(二) 知为力 115
(三) 神童、盲童的不同命运 116
(四) 经学与改革 117
(五) 知行合一 118
(六) 知行难易 120
一、生命在于主静 123
Ⅳ 生命篇 123
(一) 生命的起源 124
(二) 天地之心本静 125
(三) 智者乐,仁者寿 128
(四) 全生保真 130
(五) 动静与养生 133
二、长生久视之道 137
(一) 变化万品,奇怪无方 137
(二) 吐故纳新 141
(三) 迷信与理性 145
(四) 仙法与善道 149
(一) 未知生,焉知死 151
三、安死而顺生 151
(二) 曾子启手足 154
(三) 庄子妻死,鼓盆而歌 156
(四) 髑髅之乐与屈原之哀 158
(五) 存顺没宁 160
四、成佛的道路 163
(一) 猪八戒的烦恼 163
(二) 西天的诱惑 165
(三)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168
(四)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171
五、有鬼无鬼之间 174
(一) 非其鬼不享 174
(二) 典籍中的鬼神 176
(三) 人死不为鬼 179
(四) 人死不必为鬼 181
(五) 烛火、薪火与刃利 183
Ⅴ 心性篇 188
一、心是什么 188
(一) 人禽有别 189
(二) 先立乎其大 190
(三) 诚意正心 192
(四) 四海同心 195
(五) 赤子之心 196
(一) 人之初,性本善 199
二、性的探索 199
(二) 性善与性恶 202
(三) 性有多少品 205
(四) 人性可复 209
三、佛法与性相 210
(一) 由苦入空 211
(二) 佛性何在 214
四、伦理的正名 216
(一) 君臣父子 217
(二) 角色的冲突 221
(三) 三条绳索 222
(四) 名教与自然 223
五、道德的发明 226
(五) 伦理与天理 226
(一) 智仁勇 227
(二) 谁是大丈夫 228
(三) 孔颜乐处 229
六、尊德性与道问学 231
(一) 春阳之温与整齐严肃 231
(二) 学东渐与道南传 232
(三) 真道学与假道学 233
(四) 满街都是圣人 234
(五) 与道为一 236
一、民惟邦本 240
Ⅵ 经世篇 240
(一) 民贵君轻 241
(二) 如保赤子 242
(三) 与民同乐 244
(四) 汤武革命 245
二、富而后教 250
(一) “众”、“富”有教 250
(二) 富贵人之所欲 251
(三) 仓廪实,知礼节 252
(四) 小国寡民 253
三、利用厚生 254
(一) 正德,利用,厚生 254
(二) 实践力行 255
(三) 科学精神 258
(四) 工商理念 261
四、通古今之变 265
(一) 世异则事异 265
(二) 治国“通义” 266
(三) 合群能分 269
(四) 理势合一 270
五、王霸之辨 274
(一) 管仲之仁 274
(二) 治国之道 276
(三) 舜弃天下 278
(四) 理欲义利之间 279
(一) 大同与小康 281
六、天下为公 281
(二) 背私曰公 285
(三) 秘而不宣《大同书》 286
Ⅶ 结语 288
(一) 精华与糟粕 288
(二) 中国有无哲学 289
(三) 语言与思维 291
(四)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292
(五) 道待人而后传 293
(六) 日月的光辉 294
(七) “中”外交流与智慧的生长 296
后记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