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总论 1
1.1 水环境概论 1
1.2 河流 2
1.3 湖泊水库 3
1.4 地下水 4
1.5 水与自然生态系统 5
1.6 水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 9
1.7 水与人类生态系统 12
1.8 农牧业与水环境污染 16
1.9 水环境修复 19
1.10 水环境修复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20
1.10.1 水环境现场调查 20
1.10.2 设计原则 20
参考文献 21
2 湖泊水库水环境修复 24
2.1 基本特征 24
2.2 湖泊水库水动力学 26
2.2.1 水来源 26
2.2.2 水量动态平衡 26
2.2.3 吞吐量 26
2.2.4 水团运动 27
2.2.5 水体分层 28
2.3 水质化学 31
2.3.1 氮 31
2.3.2 磷 32
2.3.3 有机污染物 34
2.3.4 金属离子 35
2.3.4.1 活性金属离子:铁锰金属离子 35
2.3.4.2 重金属污染 38
2.3.5 悬浮泥沙 39
2.3.5.1 泥沙来源 39
2.3.5.2 淤积过程 40
2.3.5.3 淤积量计算 40
2.4 湖泊水库生态系统 41
2.4.1 宏观生态系统 41
2.4.2 微生物生态 44
2.4.3 底泥 48
2.5 富营养化 51
2.5.1 定义 51
2.5.2 蓝藻特性 51
2.5.3 富营养化原因分析 53
2.5.4 富营养化评级 55
2.6 湖泊水库水环境综合本评价 57
2.6.1 基础资料收集 57
2.6.2 参数计算 59
2.6.3 综合模型 63
2.7 湖泊水库水环境修复技术 65
2.7.1 修复技术选择原则 65
2.7.2 控制外源性污染的技术 66
2.7.3 稀释和冲刷 68
2.7.3.1 原理 68
2.7.3.2 设计 68
2.7.4 深层水抽取技术 70
2.7.4.1 原理 70
2.7.4.2 设计 71
2.7.5 水动力学循环技术 71
2.7.5.1 原理 71
2.7.5.2 设计 73
2.7.6 深水曝气 76
2.7.6.1 原理 76
2.7.6.2 设计 77
2.7.7 磷的沉淀和钝化 78
2.7.7.1 原理 78
2.7.7.2 投药量的确定 79
2.7.8 底泥疏浚 80
2.7.8.1 疏挖技术种类 80
2.7.8.2 底泥疏挖方案的制定 84
2.7.8.3 设计 85
2.7.9 底泥氧化 94
2.7.10 底泥覆盖 95
2.7.11 生态控制技术 96
2.7.12 酸化湖泊水体的修复 99
2.7.13 其他技术 99
2.7.14 关于组合技术 100
参考文献 100
3 河流水环境修复 106
3.1 河流基本概念 106
3.2 河流水力学 108
3.3 河流泥沙 109
3.3.1 泥沙颗粒特征 110
3.3.2 泥沙沉降 111
3.3.3 泥沙的堆积 112
3.3.4 泥沙的起动 112
3.3.5 泥沙的输送 113
3.4 泥沙与河流相互作用 114
3.5 河流生态 115
3.6 河流污染 117
3.7 污染物在河流中的传输 121
3.7.1 泥沙对污染物的传输 121
3.7.2 有机物迁移转化 122
3.7.3 河床底泥化学变化过程 123
3.7.4 重金属离子污染物 124
3.7.5 河流活性金属元素铁的变化 126
3.7.6 营养盐的累积输送和释放 128
3.8 河流水质综合模型 129
3.8.1 河流水量水质平衡方程 130
3.8.2 河流传质 131
3.8.3 河流溶解氧模型 133
3.8.4 QUAL-Ⅱ水质模型 135
3.9 河流修复的目标和原则 137
3.9.1 河流修复目标的选择 137
3.9.2 河流修复基本原则 138
3.10 河流水力稳定性设计 138
3.11 河流稀释 143
3.12 自然净化修复 144
3.13 城市河流护岸工程技术 146
3.13.1 必要性 146
3.13.2 工程设计原理 147
3.13.3 河岸整治常用材料 150
3.14 其他河流修复技术 151
3.14.1 岸边植被 151
3.14.2 裁弯工程 153
3.14.3 河床隔离和覆盖 153
3.14.4 河流维护 154
参考文献 154
4 地下水水环境修复 160
4.1 地下水形态 160
4.2 地下水污染物分布 161
4.2.1 污染物不同相态之间的平衡关系 161
4.2.2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浓度与蒸气之间的关系 162
4.2.3 土壤吸附与污染物之间的作用关系 163
4.2.4 污染物总量计算方法 163
4.2.5 计算示例 164
4.3 地下水污染化学特征 166
4.4 污染物迁移动力学 169
4.4.1 地下水流动特征 169
4.4.2 污染带迁移 172
4.4.3 污染物在包气带中的迁移 174
4.4.4 计算示例 176
4.5 地下水修复工程设计步骤 177
4.5.1 修复现场调查 177
4.5.2 设计步骤 178
4.6 传统修复技术 178
4.6.1 技术原理 179
4.6.2 设计原理 180
4.7 气体抽提技术 184
4.7.1 技术原理 184
4.7.2 抽提过程操作 187
4.7.3 现场中试实验 189
4.7.4 设计原理 189
4.8 空气吹脱技术 194
4.8.1 技术原理 194
4.8.2 现场中试实验 196
4.8.3 设计原理 197
4.9 生物修复技术 200
4.9.1 技术原理 200
4.9.2 各种生物修复过程工艺 205
4.9.3 技术可行性研究 206
4.9.4 设计原理 208
4.9.5 典型原位生物修复系统 209
4.9.6 自然生物修复 211
4.10 植物修复技术 214
4.11 污染带阻截墙技术 215
4.12 原位化学反应技术 218
4.12.1 重金属沉淀 218
4.12.2 原位化学氧化 219
4.13 水力和气压裂缝方法 220
4.14 稳定和固化技术 222
4.15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 223
4.15.1 技术原理 223
4.15.2 去除重金属污染 226
4.15.3 去除有机物 227
4.16 其他技术 229
参考文献 229
附录Ⅰ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35
附录Ⅱ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244
附录Ⅲ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251
附录Ⅳ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255
附录Ⅴ 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 264
附录Ⅵ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269
附录Ⅶ 渔业水质标准 275
附录Ⅷ 地下水质量标准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