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线索 1
第一节 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一个长期被忽略的主题 1
第二节 行政区与经济区关系整合问题的提出 7
第三节 行政区与经济区关系整合:世纪之交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线索 9
第四节 本书的主要立论基础与基本框架 14
第1章 行政区与经济区的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论分析 28
第一节 行政区的概述及其基本内涵 28
一、行政区的概念与行政区的起源 28
二、行政区的基本构成要素 31
三、行政区在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功能 33
第二节 经济区的概念及其基本内涵 36
一、经济区的概念与经济区的形成 36
二、经济区的基本构成要素 39
三、经济区在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功能 42
第三节 行政区与经济区关系的一般理论分析 44
一、行政区与经济区的本质区别及其关系的理论界定 44
二、政府介入:行政区与经济区关系的磨合剂 46
第2章 传统体制下中国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及其问题分析 53
第一节 传统体制下行政区与经济区关系的制度性基础:政府、企业、市场及其关系特征 54
一、传统体制下中国政府的特殊地位与作用 54
二、传统体制下中国的政企关系特征 58
三、传统体制下中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特征 61
第二节 传统体制下被完全抑制的经济区发育 64
一、经济区的发育缺乏必要的市场环境 65
二、经济区的形成缺乏充分的运作机制 68
第三节 传统体制下中国行政区的经济功能及其运行特征 70
一、传统体制下中国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定位与行政区的经济功能 70
二、传统体制下中国行政区的经济运行特征 72
第四节 结论与问题分析 75
一、行政区完全取代经济区:传统体制下中国的“行政区经济”现象 75
二、传统体制下中国行政区经济运行产生的负面效应 81
第3章 当代中国体制改革对行政区与经济区关系的影响 85
第一节 体制改革后中国行政区与经济区关系的初步转型 86
一、转型的制度性基础:政府·企业·市场三角关系的变化 86
二、转型的政策性基础:来自政府和企业的努力——横向经济联合 95
第二节 体制改革后中国行政区经济功能的强化与“地方政府经济圈”的形成 98
一、行政区经济功能的进一步强化 98
二、“地方政府经济圈”的形成 101
三、区际利益冲突与新的“行政区经济”分割 104
第三节 市管县体制对城市行政区与经济区关系的影响 113
一、市管县体制的作用与本质 113
二、市管县体制与中心城市的作用发挥 116
三、市管县体制与市县利益冲突 118
四、案例分析:江苏省“三泰”地区市管县体制问题调查 121
第4章 体制转轨:中国行政区与经济区关系整合的制度背景分析 129
第一节 转轨时期的我国地方政府及其行为特征 130
一、转轨时期我国地方政府作用的客观评价 130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特征 133
三、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府作用的两难选择 139
第二节 转轨时期企业的功能结构与组织特性 142
一、企业功能泛化与企业的经济主体地位 143
二、企业组织的单位化特性与跨地区企业资产重组的制度性障碍 146
第5章 中国行政区与经济区关系整合的内在机制及其构建 151
第一节 政府职能转变与地方政府行为优化 152
一、政府经济职能转变 152
二、地方政府行为优化 159
第二节 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与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 169
一、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产权制度改革 170
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公司化、股份化和集团化 174
第三节 市场机制与市场体系的培育 178
一、市场培育: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178
二、促进市场发育的重点与区域金融市场整合 181
第6章 中国行政区与经济区关系整合的政策调控与空间组织创新 189
一、产业政策及其调控思路 190
第一节 政策调控:一种基本的外部调控手段 190
二、区域政策及其调控思路 192
第二节 空间组织创新:一种新的调控思路 204
一、组织·组织效率·空间组织创新的基本内涵 204
二、空间组织创新的方案:关于都市圈建设的一种基本设想 209
第7章 中国行政区与经济区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 22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企业与市场关系的描述 22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区与经济区关系的基本描述 226
第8章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的实证研究 228
一、古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开发及近代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 229
第一节 长江三角洲地区行政区与经济区关系的演变及现状问题分析 229
二、建国以后长江三角洲地区行政区与经济区关系的演变及现状问题分析 233
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地区行政区与经济区关系整合的目标模式 238
一、出发点:区域经济一体化 238
二、总体目标与目标体系 242
第三节 长江三角洲地区行政区与经济区关系整合的基本思路 249
一、宏观调控思路 249
二、中观调控思路 253
三、微观调控思路 257
主要参考文献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