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节 航海史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范围和对象 1
一、航海史的学科性质 1
二、航海史学的研究范围与对象 2
第二节 中国古代航海史概述 4
一、航海的蒙昧时期 5
二、航海的起步时期 6
三、航海的形成时期 6
四、航海的发展时期 7
五、航海的平徊时期 7
六、航海的繁荣时期 8
七、航海的全盛时期 8
八、航海的顶峰时期 9
九、航海的中衰时期 10
第一章 原始社会航海 13
第一节 优越的航海地理条件与自然条件 13
一、航海地理条件 13
二、航海自然条件 22
第二节 原始水上航行工具 25
一、我国原始祖先的演进及其与海洋的最初接触 25
二、原始水上航行工具的产生 27
第三节 中华民族滨海文化的传播与原始社会的蒙昧航海 38
一、沿岸与邻近岛屿之间的短距离航海活动 38
二、较远路离的沿岸航行与跨越半岛之间与海峡的横渡航行 41
三、远离大陆的海外或许性漂航 47
四、原始社会的航海知识萌芽 55
第二章 夏、商、西周航海 59
第一节 中国古代航海事业开创的时代背景 59
一、奴隶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59
二、生产力的发展,对水上运输提出了时代的要求 60
三、航海工具的革命性飞路 62
第二节 木帆船的诞生 63
一、从独木舟与浮筏向木板船的演进 63
二、商代的木板般 65
三、风帆的出现 66
第三节 夏、商、西周的航海活动 68
一、夏代航海 69
二、商代航海 70
三、西周航海 74
第四节 航海知识与技术的积累 77
一、海上导航知识 77
二、航海气象知识 79
三、船只操纵技术 79
第三章 春秋战国航海 82
第一节 中国古代航海事业形成的时代背景 82
一、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 82
二、新兴地主阶级的争霸,加剧了对航海的需求 83
三、造船水平的提高,使航海业形成成为可能 84
第二节 春秋战国的航海活动 86
一、海上强国的出现与海上战斗的频繁发生 86
二、沿海航路与大规模的海上运输 93
三、越海航行、远洋探索与海外贸易 97
一、航海地理知识 105
第三节 航海知识与技术的奠基 105
二、海洋气象知识 106
三、海洋水文知识 108
四、海上天文与导航知识 110
第四章 秦汉航海 113
第一节 航海时代背景 113
一、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13
二、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14
三、拓边与外交活动的发展 115
四、造船业大发展与航海工具的成熟 116
第二节 近海航行活动与海上航路 124
一、秦始皇江海巡游 124
二、秦代对开发南海航业的准备 127
三、汉武帝打通沿海航路 129
四、两汉的沿海航行活动与航路 136
第三节 中日海上航行的奠基 142
一、以徐福为代表的秦人大规模东渡日本 143
二、两汉时代的中日海上交往与航路 156
第四节 印度洋远洋航业的开辟 161
一、第一条印度洋远洋航路 161
二、东汉与大秦的海上交通与航路 167
第五节 航海技术的发展 170
一、天文导航术 170
二、季风航海术 172
三、地文航海术 174
四、海洋潮汐知识 175
一、政局动荡,封建割据 177
第一节 航海时代背景 177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航海 177
二、东南沿海相对稳定,经济重心与航海重心开始南移 178
三、南方政权加强与海内外的航海联系 179
四、造船业的兴旺与航海工具的进步 180
第二节 三国航海 183
一、吴与魏对辽东的争夺及其海上航路 183
二、魏国航海及其与日本的海上交往 186
三、吴国在东南沿海与南洋水域的航行活动 189
第三节 两晋航海 193
一、与东北地区慕容氏政权的海上交往 194
二、对日本列岛海上交通之中断与恢复 195
三、孙恩、卢循海上大起义 197
四、法显从印度航海归国 204
一、对朝鲜半岛诸国与日本列岛的海上交往 212
第四节 南北朝航海 212
二、与海南诸国的海上交往 218
三、慧深和尚渡航扶桑国之探讨 228
第五节 航海知识与技术的进一步充实与提高 236
一、风帆驶风技术 236
二、地文航海知识与技术 239
三、天文航海知识与技术 242
四、航海水文与气象知识 243
第六章 隋唐五代航海 247
第一节 航海繁荣的时代背景 247
一、封建制度完善进入盛期 247
二、经济生产空前繁荣 248
三、中外贸易与交往活跃 249
四、造船行业发达,航海工具先进 250
第二节 隋唐沿海航行活动与航路 255
一、隋代加强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海上联系 255
二、唐代的海漕运输及航路 256
三、唐与东北地区渤海国的海上交往 260
四、唐代黑水靺鞨的库页岛至堪察加半岛的海上航线 263
第三节 隋唐与朝鲜半岛诸国的海上交往与航路 268
一、对高丽的军事航海活动 268
二、与新罗的海上友好交往 274
三、唐与朝鲜半岛之间的海上航路 276
第四节 隋唐与日本的睦邻航海与航路 277
一、隋代中日航海交往与航路 277
二、日本的遣唐使及其分期 280
三、圆仁泛海入唐求法与鉴真东渡日本传经 283
四、唐代对日本的官方航海与民间商船的海上贸易 292
五、唐朝与日本的主要海上航路 298
六、唐代东北少数民族政权渤海国与日本的海上交往与航路 302
第五节 隋唐远洋航海 306
一、隋代与南洋的航海交往 306
二、唐代远洋航业之全面繁荣 308
第六节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方航海活动 321
一、沿海的航行活动 322
二、海外的航行活动 323
第七节 市舶司与主要海港 325
一、航海贸易管理机构--市舶司 325
二、主要航海贸易港的兴起 329
一、季风航海技术趋于成熟 336
第八节 航海技术趋于成熟 336
二、地文航海术之新进展 339
三、天文定位导航术之萌芽 341
四、海洋潮汐理论水平的提高 343
第七章 宋元航海 346
第一节 航海鼎盛的时代背景 346
一、积极航海贸易政策 346
二、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350
三、造船业兴旺与航海工具先进 351
第二节 宋代与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的海上交往 356
一、北宋与东北女真族的海上交往 356
二、宋代与高丽的海上睦邻交往 357
三、徐兢奉使高丽 358
四、两宋与高丽的海上航线 361
第三节 元代北洋漕运 364
一、北洋漕运的动因 364
二、北洋漕运的航路 365
三、北洋漕运的船队规模与经营管理 370
四、北洋漕运的运量 372
五、北洋漕运的主要航海人物 375
第四节 与日本的海上交往 378
一、北宋与日本的海上交往 378
二、南宋与日本的海上交往 381
三、元代与日本的海上交往 382
第五节 远洋航海 390
一、空前广泛的远洋通航区域 390
二、宋代主要远洋航路及横渡印度洋航路的开辟 404
三、元代的远洋航海活动与主要人物 414
一、地文航路知识与技术 427
第六节 航海技术的重大突破与全面发展 427
二、天文导航技术 434
三、指南针与磁罗盘导航 437
四、航海气象知识与水文知识 444
五、船舶操纵技术 450
第七节 市舶机构与主要海港 454
一、市舶机构 454
二、市舶条例 457
三、主要海港 465
第一节 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与动因 479
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 479
第八章 明初(郑和下西洋)航海 479
二、郑和下西洋的时代动因 482
第二节 郑和及其船队 486
一、郑和的家世与生平 486
二、郑和船队 489
第三节 郑和七下西洋的历程与航路 498
一、七下西洋的历程 498
二、七下西洋的海上航路 505
第四节 郑和航海术 513
一、地文航海术 515
二、天文航海术 520
三、季风航海术与航海气象知识 526
第五节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作用 528
一、郑和下西洋的积极历史作用 528
二、郑和下西洋的消极历史作用 530
第一节 中国航海由盛转衰的时代背景 535
一、国际时代背景 535
第九章 明(中后期)清(前期)航海 535
二、国内时代背景 538
第二节 晚期封建主义的民间航海政策 540
一、时代的民间航海政策 540
二、清前期的民间航海政策 549
第三节 国内航运贸易 561
一、明代海上漕运与航线 561
二、清前期的国内海运 567
第四节 海外航运贸易 578
一、明代民间海外航运贸易 578
二、清鸦片战争前的海外航运贸易 595
一、古代航海科技文献之集大成 607
第五节 古代航海科技之终结 607
二、外国近代航海科学知识与导航仪器的传入 615
结束语 620
附录 626
一、主题索引 626
1. 人物 626
2. 航海工具 636
3. 航海科技 638
4. 船队与航运管理机构 639
5. 出土航海文物 642
6. 古代航海文献 642
二、古今航海地名对照 645
后记 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