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地质与构造特征 杨选畴 1
第一节 地表物质组成 1
第二节 地质构造地质特征 3
第三节 区域新构造地质特征 8
第四节 地质历史的演化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9
第二章 地貌 杨逸畴 11
第一节 地貌结构和营力作用 11
第二节 山地地貌 12
第三节 河谷地貌 22
第四节 区域地貌发育史上若干重大问题探讨 25
第五节 区域地貌的形成、演化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8
第三章 第四纪地质 王富葆、张厚森 31
第一节 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31
第二节 第四纪地层的划分 35
第三节 第四纪环境变迁中的若干问题 40
第四节 新构造运动 45
第二节 冰川发育的自然地理条件 49
第一节 概况 49
第四章 现代冰川 张文敬 49
第三节 冰川数量及分布规律 52
第四节 冰川的形态类型及其特征 57
第五节 冰川的成冰作用 61
第六节 冰川的积累和消融特征 63
第七节 冰川的地球化学特征 66
第八节 冰川生态环境的一些特征 72
第九节 冰川的变化 75
第十节 特殊的冰川类型--跃动冰川 77
第十一节 积雪的雪害 81
第五章 第四纪冰川作用 85
第一节 第四纪冰川遗迹分布 王志超、陈亚宁 85
第二节 第四纪冰川沉积物特征 张振栓、王志超、陈亚宁 89
第三节 第四纪冰期划分探讨 王志超、陈亚宁 102
第四节 第四纪冰川发展演化与气候变化 王志超、张振栓、陈亚宁 104
第六章 混石流 方世建 112
第一节 泥石流分布特征 112
第二节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分析 114
第三节 泥石流的类型和分区 117
第四节 泥石流沉积物特征 123
第五节 泥石流活动、危害及其发展趋势 130
第七章 气候 林振耀、吴祥定 135
第一节 气候的基本特征 135
第二节 南峰地区气候带及气候类型 147
第三节 南峰地区的垂直气候带 152
第八章 水文 关志华 154
第一节 河流与水系 154
第二节 河川的径流形成与水资源 159
第三节 径流的年际变化与年内分配 163
第四节 洪水与枯水 169
第五节 泥沙 172
第六节 水温 175
第七节 天然水的化学特征 彭补拙、李春华 177
第九章 植被 李渤生 187
第一节 植被的区系组成特征 187
第二节 主要植被类型特点 190
第三节 植被的分布规律 214
第十章 土壤 219
第一节 土壤形成条件及主要土壤类型的基本特征 彭补拙、赵培道、刘育民、窦贻俭 219
第二节 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 彭补拙 230
第三节 土壤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彭补拙 234
第十一章 垂直自然带 239
第一节 垂直自然带的景观特征 彭补拙、窦贻俭 239
第二节 重直自然带的区域差异及影观类型的分布规律 彭补拙 258
第三节 南峰地区与我国同纬度山地垂直自然带比较及其在全国自然区划中的地位 彭补拙、雍万里 276
第十二章 环境背景值 286
第一节 自然环境状况及其采样方法 刘全友 286
第二节 水环境背景值 单孝全、刘克纳、黄衍初、刘全友 291
第三节 土壤环境背景值 刘全友、黄衍初 297
第四节 大气环境背景值 马慈光、刘全友、徐良才 315
第五节 生物环境背景值 孙维湘、陈荣莉、施国函、刘全友 326
第十三章 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335
第一节 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林振耀 335
第二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关志华、彭补拙、李春华 339
第三节 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李渤生、卯晓岚 342
第四节 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利用与保护 包浩生、彭补拙、严蔚云 362
第五节 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自然保护 彭补拙、吴评生、李渤生 373
参考文献 381
英文摘要 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