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理论篇 1
1 翻译的性质、定义与标准 1
1.1 翻译的性质 1
1.2 翻译的定义 2
1.2.1 广义的翻译 2
1.2.2 狭义的翻译 6
1.2.3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 7
1.3 影响翻译的各种因素 8
1.3.1 客观因素 8
1.3.1.1 语言差异 8
1.3.1.2 文化差异 13
1.3.2 人为因素 18
1.3.2.1 译者自身的修养 18
1.3.2.3 译者的情感投入 19
1.3.2.2 翻译目的 19
1.4 翻译的原则和标准 25
1.4.1 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25
1.4.2 翻译的标准 26
1.4.2.1 关于翻译标准的争论 26
1.4.2.2 翻译标准争论的焦点 26
1.4.2.3 从信达雅到多元互补论 32
1.5 西方翻译研究渊源及其最新发展 36
1.5.1 历史分期 36
1.5.2 流派介绍 36
1.5.2.1 传统的语文学派 37
1.5.2.2 哲学和语言学派 37
1.5.2.3 阐释学派 38
1.5.2.4 交际理论学派 38
1.5.2.5 社会符号学派 38
1.5.2.6 解构学派 38
1.5.2.7 功能学派 40
1.5.2.8 文化学派 43
2 翻译的基本环节 47
2.1 理解 47
2.1.1 文学翻译中的理解 49
2.1.2 非文学翻译中的理解 53
2.2 表达 54
技巧方法篇 57
3 转换法 59
3.1 词类转换 59
3.2 正反转换 59
3.3 虚实转换 61
3.4 主动被动转换 62
4 增删法 67
4.1 增译法 67
4.1.1 出于文法的需要 67
4.1.3 出于文化差异和其他方面的需要 69
4.1.2 出于修辞的需要 69
4.2 删译法 74
5 拆译法 74
5.1 顺拆法 74
5.2 倒拆法 75
5.3 半倒拆法 77
5.4 抽拆法 77
6 七步法 78
7 剥皮法 81
8 习语的翻译 84
9 常用修辞格的翻译 88
9.1 明喻的翻译 88
9.2 暗喻的翻译 89
9.3 类比和讽喻的翻译 90
9.4 转喻和提喻的翻译 91
9.5 拟人与拟声的翻译 92
9.6 夸张与含蓄陈述的翻译 93
9.7 委婉语、折绕和暗引的翻译 94
9.8 排比、对偶与反比的翻译 95
9.9 双关、飞白和别解的翻译 96
9.10 蝉联/顶真和回环的翻译 98
9.11 轭式搭配/一语双叙的翻译 99
9.12 移就的翻译 100
实践演练篇 107
10 文学翻译 107
10.1 小说翻译 107
10.1.1 英语小说汉译 107
10.1.2 汉语小说英译 131
孔乙己 131
夜的眼 133
钱包 139
10.2 散文翻译 146
10.2.1 英语散文汉译 146
10.2.2 汉语散文英译 153
匆匆 153
天津闲人 154
下棋 155
10.3 诗歌翻译 156
10.3.1 诗歌翻译的特点及要求 156
10.3.2 对诗歌翻译中“信”的理解 157
10.3.3 英诗汉译 165
10.3.4 汉诗英译 167
九首诗的村庄 167
金黄的稻束 168
掌上的心 168
咏梅 169
送别 170
水龙吟 170
茶 171
10.4 其他文学体裁的翻译 171
11 非文学翻译 172
11.1 一般应用文翻译 172
11.2 广告、商标的翻译 172
参考译文 175
练习答案 175
10.1.1 英语小说汉译 184
证据 184
阴错阳差 184
老话 184
唯我论者 188
杰作问世 188
10.1.2 汉语小说英译 194
我儿亦我师 213
10.2.1 英语散文汉译 213
昔日,它曾是一座好谷仓 214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我的朋友 215
迷人的九月 216
随感 217
失落的青春 218
10.2.2 英语散文英译 218
10.3.3英语汉译 223
闪光 223
《鲁拜集》第一首参考译文 225
《鲁拜集》第三首参考译文 226
梦想 226
民族的力量 227
我将提高嗓门 227
10.3.4 汉诗英译 228
主要参考文献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