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脑内信使及信号转导途径 1
1.1 脑内信使 1
1.1.1 脑内第一信使至第四信使 1
1.1.2 存在于脑内的四种信号转导途径及其主要功能 4
1.2 学习记忆的神经生化机制及其信号转导途径 8
1.2.1 学习与记忆 8
1.2.2 学习记忆的信号转导途径 11
1.3 神经元凋亡的调控因子和信号转导途径 22
1.3.1 AD细胞凋亡的几种调节因子 23
1.3.2 神经元凋亡的信号转导途径 28
1.4 应激和抗抑郁治疗的信号转导途径 33
1.4.1 应激与抑郁 33
1.4.2 海马神经元萎缩与抑郁症病理生理学的关系 35
参考文献 40
第2章 药物和受体 44
2.1 受体的鉴定标准 45
2.1.1 饱和性 45
2.1.2 亲和性 47
2.1.3 特异性 47
2.1.4 生物学效应 49
2.1.5 具有内源性配体 51
2.1.6 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51
2.2 受体的类别 51
2.2.1 通道性受体 52
2.2.2 G蛋白偶联受体 53
2.2.3 催化性受体 56
2.2.4 胞内受体 57
2.3 乙酰胆碱受体 57
2.3.1 N胆碱受体 58
2.3.2 M胆碱受体 63
2.4 儿茶酚胺受体 66
2.4.1 多巴胺受体 67
2.4.2 肾上腺素受体 71
2.5 γ-氨基丁酸受体 75
2.5.1 GABAA受体 75
2.5.2 GABAB受体 79
2.5.3 GABA受体的激动剂、拮抗剂调质 80
2.6 甘氨酸受体 82
2.6.1 对士的宁敏感的甘氨酸受体 83
2.6.2 NMDA受体上的甘氨酸结合位点 84
2.7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 84
2.7.1 向离子性EAA受体 86
2.7.2 向代谢性EAA受体 97
2.8 具有鸟苷酸环化酶活性的受体 99
2.8.1 心钠素受体——膜结合的鸟苷酸环化酶 100
2.8.2 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与一氧化氮 102
2.9 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的受体 103
2.9.1 胰岛素受体 106
2.9.2 EGF受体 107
2.10 受体药物的效应 108
2.11 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 112
2.11.1 直接作用激动药 112
2.11.2 间接作用激动药 113
2.11.3 直接作用拮抗药 113
2.11.4 间接作用拮抗药 114
参考文献 114
第3章 抗衰老研究进展 118
3.1 关于衰老的理论 118
3.1.1 表现人类衰老症状的基因改造小鼠模型 119
3.1.2 氧化应激和衰老 120
3.1.3 胰岛素样信号通路和衰老 130
3.2 各种抗衰老干预和抗衰老药物 147
3.2.1 历史回顾 147
3.2.2 对抗衰老的基本策略 148
参考文献 155
第4章 血流、血压及其相互作用在血管疾病的发生及对新药研究的影响 160
4.1 血流动力学的实验模型及其应用 160
4.1.1 血流动力学的机械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以及实验性模型和装置 160
4.1.2 灌注系统在研究内皮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应用 169
4.2 血流动力学信号传导的机制 172
4.2.1 一氧化氮(NO)和内皮细胞衍生的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 173
4.2.2 机械刺激与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 174
4.2.3 NO和超氧化物关系 175
4.2.4 局部黏附激酶(pp125FAK)等的苏氨酸磷酸化 177
4.3 血流动力学异常与疾病及寻找新药的思路 178
4.3.1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发生 179
4.3.2 血流动力学与疾病,新药研究的出发点 182
参考文献 187
第5章 干细胞 196
5.1 干细胞的定义及基本概念 196
5.2 胚胎干细胞 198
5.2.1 胚胎干细胞保持未分化状态的原因 198
5.2.2 体外实现ES细胞的定向分化的可能性 198
5.2.3 人类胚胎干细胞 199
5.2.4 小鼠或人类ES细胞的体外培养 200
5.3 成体于细胞 201
5.3.1 成体干细胞与胚胎干细胞的相似性 203
5.3.2 成体干细胞与胚胎干细胞的区别 203
5.4 神经组织的干细胞 204
5.4.1 成年脑内的干细胞 205
5.4.2 胎脑中的干细胞 206
5.4.3 神经嵴干细胞 206
5.4.4 胶质干细胞 208
5.4.5 神经干细胞调控因子 210
5.4.6 神经干细胞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210
5.5 存在于骨髓和血液中的干细胞 212
5.5.1 造血干细胞 212
5.5.2 骨髓基质细胞 215
5.6 其他组织中的干细胞 215
5.6.1 内皮祖细胞 215
5.6.2 骨骼肌干细胞 216
5.6.3 位于皮肤和消化系统的上皮祖细胞 217
5.6.4 胰脏干细胞和肝脏干细胞 217
5.7 人类干细胞的临床应用前景 218
5.7.1 肿瘤研究 218
5.7.2 神经功能紊乱、衰老、中风和脊髓损伤 219
5.7.3 心脏疾患 221
5.7.4 糖尿病和肝肾衰竭 221
5.7.5 免疫缺陷病 222
5.7.6 HIV/AIDS 222
5.7.7 烧伤治疗 223
5.7.8 视网膜退化症的治疗 223
5.7.9 基因研究 224
5.8 干细胞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224
参考文献 225
第6章 缺血性预处理的机制及药理学研究 231
6.1 预处理(preconditioning)的概念 231
6.2 预处理的形成机制 233
6.2.1 腺苷 233
6.2.2 ATP敏感性钾通道 237
6.2.3 蛋白激酶C 242
6.2.4 活性氧自由基及一氧化氮 245
6.2.5 其他参与缺血性预处理的物质 249
6.2.6 基因转录因子 249
6.3 针对心脏预处理的药理学实践 253
6.3.1 MLA 254
6.3.2 3-NPA 254
参考文献 256
第7章 突触可塑性:LTP和LTD 259
7.1 胞内Ca2+ 259
7.2 兴奋性谷氨酸受体 262
7.2.1 NMDA受体和AMPA受体 262
7.2.2 KA 264
7.2.3 mGluRs 265
7.3 蛋白磷酸化与脱磷酸化 268
7.3.1 蛋白磷酸化对离子通道的调节作为E-LTP机制之一 268
7.3.2 蛋白激酶对基因表达的调节是L-LTP的机制之一 273
7.3.3 PKC在小脑LTD中的作用 275
7.3.4 海马LTD中的蛋白磷酸酯酶 275
7.4 突触可塑性的神经营养因子学说 276
7.4.1 BDNF在海马LTP和LTD中的作用 276
7.4.2 BDNF和NGF在视皮层LTP中的作用 277
7.5 树突内蛋白合成 278
参考文献 279
第8章 血脑屏障与P-糖蛋白 288
8.1 血脑屏障的结构和功能 290
8.2 P-糖蛋白的一般特性 291
8.2.1 P-糖蛋白基因及其组织分布 291
8.2.2 P-糖蛋白的底物及其逆转剂 292
8.2.3 P-糖蛋白的药物转运与ATPase的活性 295
8.3 血脑屏障上的P-糖蛋白及其作用 297
8.3.1 P-gp在BBB上的表达 297
8.3.2 BBB 上P-gp作用的研究 298
8.4 P-gp与凋亡和谷氨酸 302
8.5 P-gp逆转剂的应用前景 303
参考文献 304
第9章 抗糖尿病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309
9.1 概述 309
9.2 现代研究概况 309
9.2.1 遗传因素 309
9.2.2 环境因素 310
9.2.3 治疗策略 311
9.3 抗糖尿病药的研究动向、思路及方法 312
9.3.1 多肽类 312
9.3.2 口服抗糖尿病药物 315
参考文献 322
第10章 肥胖症和抗肥胖药物的研究 324
10.1概述 324
10.2 肥胖症的发病机制 324
10.3 能量平衡的调节 325
10.3.1 中枢机制调节食欲 325
10.3.2 外周机制调节能量代谢 326
10.4 现有抗肥胖药 327
10.5 新的抗肥胖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328
10.5.1 中枢作用机制的药物 328
10.5.2 外周作用机制的药物 329
参考文献 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