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篇 中国环境问题:理想与现实 11
第一章 中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堪忧 11
第一节 挥之不去的幽灵 11
第二节 天灾抑或人祸 14
第三节 透过数字看现实 19
第四节 科学发展促和谐 25
第二章 关于环境问题成因的理论解释 28
第一节 发展阶段论 28
第二节 增长模式论 30
第三节 自然禀赋论 33
第四节 政治制度论 34
第五节 监管体制论 35
第二篇 环境监管体制:制度与实施 41
第三章 环境监管的制度论解释 41
第一节 作为博弈规则的制度 41
第二节 制度与实施 42
第三节 条文规则、事实规则与现实规则 45
第四节 作为博弈过程的环境监管 46
第四章 中国环境监管制度的条文规则 52
第一节 环境监管的法律体系 52
第二节 环境监管制度 66
第三节 环境监管的组织体系 73
第五章 中国环境监管制度的实施 82
第一节 环境监测制度 83
第二节 “三同时”制度 85
第三节 排污收费制度 90
第四节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92
第五节 案例:秦皇岛市排污收费存在的问题分析 94
第三篇 环境监管困境:激励与约束 113
第六章 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模式 113
第一节 国家发展目标:经济强国 113
第二节 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地方竞争 117
第三节 国家的环境保护困境 128
第七章 地方政府环境监管困境 131
第一节 政治激励:政绩考核下的晋升动力 133
第二节 财政约束:现行财税体制下的地方财政压力 134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环境监管困境 140
第八章 企业的守法困境 147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分析框架 147
第二节 行政处罚:惩处力度小 152
第三节 民事赔偿:法律机制不完善 158
第四节 刑事制裁:放纵环境犯罪 167
第九章 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的困境 178
第一节 公众参与的意义 178
第二节 公众参与不足的原因 180
第三节 公众参与的有效性问题 181
第四节 案例:圆明园防渗事件 183
第五节 圆明园防渗事件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203
第四篇 监管案例分析 211
第十章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施的问题分析 211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施的现状 211
第二节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施的问题分析 212
第三节 信号博弈模型对环评实施问题的解释 220
第四节 主要结论与建议 235
第十一章 跨行政区水污染管理体制 238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框架 238
第二节 流域水污染管理体制比较 240
第三节 流域水污染防治体制运作效能案例分析 253
第四节 构建新时期中国跨行政区水污染防治管理体制 268
第十二章 农村环境问题及监管体制失效的原因分析 274
第一节 中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 274
第二节 农村环境问题的制度成因 283
第三节 加强农村环境监管的建议 289
第五篇 监管体制创新:比较与设计 295
第十三章 中美环境治理体制比较研究 295
第一节 中美环境治理模式:形似而非神似 296
第二节 规则的比较:法律与规划 299
第三节 中央地方组织架构与行政机关能力的比较研究 308
第四节 结论 317
第十四章 中国环境治理机制的模型分析 322
第一节 环境保护中参与各方的环境行为 323
第二节 环境治理的模型分析 326
第三节 结论和政策建议 333
第十五章 变革激励机制:“绿色GDP”的适用性 335
第一节 “绿色GDP”的计算是否具备可信的技术基础? 336
第二节 “绿色GDP”指标用于干部考核是否适宜? 342
第三节 国际经验参考 345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 345
第十六章 环保监测垂直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49
参考文献 355
后记 365
表1.1 全国七大水系的水质变化(2000—2006) 20
表1.2 全国七大水系的水质情况(2006) 20
表1.3 全国重点湖库的水质变化(2001—2006) 21
表1.4 全国重点湖库的水质情况(2006) 21
表1.5 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情况(2001—2006) 22
表1.6 全国海域近年发生的赤潮情况(1999—2006) 22
表1.7 全国近岸海域各类别水质的比例(2006) 22
表1.8 全国县及县以上工业污染情况(1991—1996) 23
表1.9 全国废水及COD、氨氮排放量年际变化量(1997—2006) 23
表1.10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影响的多情景分析 25
表2.1 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分配(1953—1980) 32
表4.1 我国环境保护立法统计 53
表5.1 “三同时”制度的执行率和合格率 86
表5.2 我国排污收费的征收和使用情况(1991—2003) 92
表5.3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 93
表5.4 部分产品水污染物排放系数表 102
表5.5 秦皇岛港吞吐量、污染治理投资、排污费等基本情况(1997—2005) 103
表5.6 抚宁县造纸企业基本情况 105
表5.7 抚宁县水泥企业基本情况 106
表5.8 昌黎县黄金海岸餐饮娱乐业应收废气排污费情况 107
表6.1 世界上典型的四次追赶过程 115
表7.1 中央省地市县四级部分项目支出划分(2002) 136
表7.2 中国财政支出的国际比较 137
表7.3 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差额状况(1994—2006) 138
表7.4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结构及比重(2004) 139
表7.5 工业增长情况(1996—2006) 142
表8.1 我国环境保护立法统计 148
表8.2 我国行政处罚的计算方式与额度 153
表8.3 全国环境污染事故发生与环境犯罪追究情况(2001—2005) 168
表8.4 现行法律关于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的具体规定 172
表8.5 我国现行法律关于环境损害赔偿规定一览表 173
表8.6 我国刑法规定的环境犯罪 176
表11.1 长江流域污染防治管理体制发展历程 240
表11.2 黄河流域污染防治管理体制发展历程 241
表11.3 松辽流域污染防治管理体制发展历程 243
表11.4 淮河流域污染防治管理体制发展历程 244
表11.5 珠江流域污染防治管理体制沿革 246
表11.6 海河流域污染防治管理体制发展历程 246
表11.7 太湖流域污染防治管理体制发展历程 247
表12.1 全国乡镇企业分布位置变化(1997—2002) 278
表12.2 全国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的发展及污染情况(1998—2005) 279
表12.3 农村环境污染相对城市环境污染而言的特点 282
表12.4 全国各省县级环保机构建设情况 284
表12.5 全国乡镇环保机构及其管理对乡镇企业的覆盖情况 284
表12.6 主要的八项环境管理制度对四类农村环境污染(包括城市转移污染)的效能分析 286
表12.7 环境管理制度针对农村环境问题应进行的调整和完善 291
表13.1 “十一五”中各省单位GDP能耗下降的规划指标与中央分配指标 306
表13.2 “十一五”中各省主要污染物减排的规划指标与中央分配指标 307
表15.1 主要国家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情况 347
图2.1 全国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1978—2005) 33
图2.2 对中国环境问题的多种解释之间的关系 37
图3.1 条文规则、事实规则和现实规则 46
图4.1 中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53
图4.2 中国环境保护法律分类及说明 55
图4.3 中国环境治理组织体系 74
图4.4 中国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系 78
图4.5 国家环保总局机构设置 80
图7.1 中央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1978—2006) 136
图7.2 中央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1978—2006) 136
图7.3 政治激励和财政约束下的地方政府环境监管困境分析 141
图7.4 地方预算外资金在本级收入/支出中的比重 143
图7.5 地方预算外资金收入 143
图8.1 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与框架 149
图8.2 全国因环境污染纠纷而上访情况(1996—2006) 162
图9.1 圆明园“防渗事件”听证会参会的各类公众代表比例 204
图9.2 圆明园“防渗事件”听证会发言的各类公众代表比例 204
图9.3 圆明园“防渗事件”中公众参与的途径、方式 206
图10.1 全国环评执行率变化(1995—2005) 212
图10.2 全国环评执行率与三废排放量的比较(1999—2005) 212
图10.3 全国环境污染事故及直接经济损失(1999—2005) 212
图10.4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参与方行为分析 213
图10.5 两方行动信号博弈 222
图10.6 两方行动信号博弈赋值 223
图10.7 三方博弈图示 224
图10.8 经济成本与风险成本曲线 227
图10.9 经济收益曲线 227
图10.10 加入公众后的三方博弈 234
图11.1 长江流域污染防治管理组织体系结构图 241
图11.2 黄河流域污染防治管理组织体系结构图 242
图11.3 松辽流域污染防治管理组织体系结构图 243
图11.4 淮河流域污染防治管理组织体系结构图 245
图11.5 珠江流域污染防治管理组织体系结构图 246
图11.6 海河流域污染防治管理组织体系结构图 247
图11.7 太湖流域污染防治管理组织体系结构图 248
图12.1 我国化肥年施用量变化情况(1985—2005) 276
图12.2 我国单位土地面积年化肥施用量变化情况(1985—2002) 276
图12.3 太湖流域水污染负荷中面源污染所占比例变化图(1994—2003) 277
图12.4 全国乡镇企业排污负荷比例变化图 278
图12.5 全国各类工业的废水处理率比较(1998—2003) 278
图14.1 中美环境治理体系比较图 327
图15.1 GDP与经虚拟治理成本调整后的GDP的关系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