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第十八章 内燃机排放物控制 1
18.1引言 1
18.1.1内燃机排放物 1
18.1.2排放源 3
18.2发动机内控制 7
18.2.1火花点火发动机 7
18.2.2压缩点火发动机 11
18.3发动机外部控制 14
18.3.1汽油机 14
18.3.2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 19
18.4排放试验程序 20
18.4.1轻型汽车排气 21
18.4.2蒸发排放 23
参考文献 24
第十九章排放源控制——城市固体 26
废物焚烧炉 26
19.1城市固体废物的焚烧 26
19.1.1城市固体废物的特点 26
19.1.2大型城市固体废物焚烧装置 26
19.1.3城市固体废物焚烧的基本原理 28
19.1.4小型城市固体废物焚烧装置 29
19.1.5适用于城市固体废物焚烧炉的空气污染条例 30
19.1.6大型焚烧炉的颗粒物排放 33
19.1.7大型城市固体废物焚烧炉的气体排放物 39
19.1.9小型城市固体废物焚烧炉的排放物 41
19.1.8城市固体废物排渣式焚烧炉的排放物 41
19.1.10城市固体废物焚烧炉排放物的控制 43
19.2城市废水污泥的焚烧 47
19.2.1城市废水污泥的特性 47
19.2.2焚烧前的城市废水污泥的处理 47
19.2.3城市废水污泥焚烧炉 48
19.2.4适用于城市废水污泥焚烧炉的空气污染条例 50
19.2.5城市废水污泥焚烧炉的排放物 50
19.2.6城市废水焚烧炉的排放物控制 52
19.3工业废物的焚烧 53
19.3.1工业焚烧装置 53
19.3.2工业废物焚烧产生的排放 55
物 55
19.3.3氮氧化物排放 56
19.3.4工业废物焚烧对其他标准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57
19.3.5关于工业废物焚烧的条例 57
19.3.6空气污染控制装置 58
参考文献 62
第二十章排放源控制——黑色冶 64
金 64
20.1引言 64
20.1.1空气污染控制费用 64
20.2烧结过程 65
20.2.1引言 65
20.2.2排放物特性 65
20.2.3影响排放量的因素 68
20.2.4最佳可用控制技术 71
20.3.2排放物特性 72
20.3.1引言 72
20.3槽式炉——炼焦 72
20.3.3影响排放量的因素 76
20.3.4最佳可用控制技术 78
20.4高炉 80
20.4.1引言 80
20.4.2排放物特性 81
20.4.3影响排放量的因素 82
20.4.4最佳可用控制技术 83
20.5吹氧炼钢 85
20.5.1引言 85
20.5.2排放物特性 85
20.5.3影响排放量的因素 89
20.5.4最佳可用控制技术 90
20.6电炉炼钢 91
20.6.1引言 91
20.6.2排放物特性 91
20.6.3影响排放量的因素 94
20.6.4最佳可用控制技术 95
20.7用于铁合金生产的电埋弧炉 97
25.7.1引言 97
20.7.2排放物特性 97
20.7.3影响排放量的因素 98
20.7.4最佳可用控制技术 100
20.8钢铁铸造厂 101
20.8.1引言 101
20.8.2排放物特性 101
20.8.3影响排放量的因素 103
20.8.4最佳可用控制技术 104
20.9直接还原 105
20.9.1引言 105
20.9.2排放物特性 106
20.9.3影响排放量的因素 107
20.9.4最佳可用控制技术 107
参考文献 108
第二十一章铝工业的大气污染控制 111
21.1引言 111
21.2美国铝工业 113
21.3规章要求 115
21.4铝土矿装卸过程中的粉尘控制 117
制 118
21.5氧化铝精炼过程中的粉尘控 118
21.5.1氧化铝焙烧炉排放控制 119
21.5.2除尘 119
21.6电解厂排放控制 120
21.6.1电解槽罩 120
21.6.2二次通风 122
21.6.3一次控制系统 122
21.7碳焙烧炉的排放控制 125
21.8费用 129
参考文献 129
第二十二章排放源控制——矿物加工 130
22.1引言 130
22.2矿物加工过程 130
22.3.1碎石、砾石和集料 131
22.3生产过程说明 131
22.3.2沥青混凝土 134
22.3.3混凝土配料 135
22.3.4普通水泥生产 137
22.3.5石灰 140
22.3.6选煤 142
22.3.7玻璃制造 144
22.3.8砖和粘土加工 146
参考文献 147
第二十三章污染源控制——肥料 149
23.1引言 149
23.2制造方法、排放物和控制技术 149
23.2.1尿素 149
23.2.2粒状重过磷酸钙 153
23.2.3氯化钾 155
23.3小结 158
23.4补充资料来源 159
参考文献 160
第二十四章污染源控制——化学工业 161
24.1范围 161
24.1.1化学工业的定义 161
24.1.2按产品分类的主要污染源 162
24.1.3按污染物分类的主要污染源 162
24.2无机化工污染的控制 165
24.2.1颗粒物的控制 166
24.2.2硫氧化物的控制 167
24.2.3氮氧化物的控制 169
24.2.5非标准污染物的控制 172
24.2.4碳氢化合物排放的控制 172
24.3有机化工排放物的控制 175
24.3.1碳氢化合物的控制 176
24.3.2一氧化碳的控制 178
24.3.3有害和有毒污染物 181
24.3.4氮氧化物的控制 185
24.4降低排放控制费用 185
参考文献 186
第二十五章 炼油厂的大气污染控制 189
25.1引言 189
25.2管理条例 191
25.3污染源 194
25.3.1硫回收(胺吸收和克劳斯装置) 194
25.3.2流化床催化裂化装置(LCCU)催化剂再生 195
25.3.3锅炉和工艺加热炉 196
25.3.4焦化和煅烧 197
25.3.5其他工艺污染物排放源 197
25.4控制技术 197
25.4.1流化床催化裂化 198
25.4.2焦化 200
25.4.3硫的回收 202
25.4.4氮氧化物的控制 206
25.5逸散性排放物 207
25.5.1排放指数和泄漏发生率 207
25.5.2贮油罐 211
26.2造成大气排放物的操作 214
26.1引言 214
第二十六章 污染源控制——食品工业 214
26.3排放物的性质 215
26.4有关的大气污染控制条例 217
26.5排放物控制 220
参考文献 230
第二十七章污染源控制——森林工业 231
27.1硫酸盐制浆法 231
27.1.1工艺介绍 231
27.1.2污染源及其排放物 232
27.1.3控制技术 236
27.1.5最佳控制技术 242
27.1.4大气污染管理条例 242
27.1.6控制费用 243
27.2亚硫酸盐法制浆 243
27.2.1工艺介绍 243
27.2.2污染源及其排放物 243
27.2.3控制技术 248
27.2.4实用条例 250
27.2.5最佳控制技术 251
27.3中性亚硫酸盐半化学(NSSC)法 251
27.3.1工艺介绍 251
27.3.2污染源及其排放物 252
27.4纸张涂布 254
27.3.5最佳控制技术 254
27.4.1工艺介绍 254
27.3.4实用条例 254
27.3.3控制技术 254
27.4.2污染源及其排放物 255
27.4.3控制技术 256
27.4.4实用条例 258
27.4.5最佳控制技术 258
27.4.6控制费用 259
参考文献 259
第二十八章 易扬散排放物的控制 260
28.1背景 260
28.2问题的重要性 260
28.3作业散在排放源的一般控制方法 262
28.3.1火法冶金源 263
28.3.2岩石与矿物加工 264
28.4散在性面源的一般控制方法 265
28.4.1铺装道路 266
28.4.2无铺装道路 266
28.4.3农业活动 267
28.4.4建筑活动 267
28.4.5控制技术概要 268
28.5易扬散颗粒排放物控制的新概念 268
28.5.1荷电喷水法水气分离系统 269
28.5.2荷电喷水法 271
28.5.3路面铺衬 272
28.5.4改进型街道清扫车 274
28.5.5风障 276
28.6控制适应性和影响达到IPM标准的因素 277
参考文献 278
29.2标准参考方法 281
29.1引言 281
第二十九章 排放源气体的采样与 281
分析 281
29.3特殊方法 283
29.4连续监测 284
29.5流动源 286
参考文献 286
第三十章 环境气体的采样与分析 287
30.1引言 287
30.2采样规程 287
30.2.1纯粹空气采样法 287
30.2.3吸收采样法 288
30.2.4吸附采样法 288
30.2.2深冷采样法 288
30.3烃类的监测分析方法 289
30.3.1甲烷 289
30.3.2总烃 289
30.3.3总非甲烷烃 290
30.3.4 C2-C12烃 290
30.3.5氧化烃 291
30.4卤代烃的监测分析方法 292
30.5 CO和1CO2的监测分析方法 292
30.5.1一氧化碳 292
30.5.2二氧化碳 293
30.6臭氧的监测分析方法 293
30.7.3一氧化二氮(氧化亚氮) 294
30.7.2二氧化氮 294
30.7.1一氧化氮 294
30.7无机氮化物的监测分析方法 294
30.7.4氨 295
30.7.5硝酸 295
30.8有机氮化物的监测分析方法 295
30.8.1硝酸过氧乙酰 296
30.8.2有机胺类 296
30.9无机硫化物的监测分析方法 296
30.9.1二氧化硫 296
30.9.2硫化氢 297
30.10有机硫化物的监测分析方法 298
参考文献 298
31.2颗粒物采样步骤 300
31.1引言 300
第三十一章 颗粒物的采样与分析 300
31.3流速与体积流量 301
31.4气体组成 304
31.5样品的取出 305
31.5.1成层作用 305
31.5.2等流态采样 306
31.5.3管的正确安置 309
31.6样品转移 309
31.7质量采样 310
31.7.1 EPA检测法5 310
31.7.2 EPA检测法17 314
31.7.3质量效率检测 315
31.7.4质量检测的计算 315
31.8.1颗粒直径的概念 316
31.8颗粒物粒径分布的测定 316
31.8.2阶式碰撞器 317
31.8.3颗粒粒径分布测定的其他方法 336
31.9误差分析 337
31.9.1质量采样误差 337
31.9.2碰撞器采样误差 338
31.10质量保证 338
31.11数据管理 343
31.12计算机程序 343
参考文献 346
32.1.1历史背景 347
32.1.2目视估计排放物 347
32.1引言 347
第三十二章 烟羽不透明度 347
32.1.3不透明度观测员的训练 348
32.1.4不透明度观测的精确性 348
32.2烟羽的光学效应 349
32.2.1视觉对比度 349
32.2.2烟羽对比度计算 351
32.2.3烟羽不透明度计算 352
32.2.4不透明度与颗粒质量浓度的关系 355
32.2.5凝结水蒸汽烟羽的不透明度 355
32.3不透明度的仪器检测 356
32.3.1烟囱内浑浊度仪 356
32.3.2移动检测 358
32.4.不透明度规定 358
32.4.1颗粒物排放规定 358
32.4.2烟羽对比度与烟羽不透明度 359
参考文献 360
第三十三章气味的采样和分析 363
33.1引言 363
33.2气味污染问题 365
33.2.1环境气味全面考察 365
33.2.2现场检查 366
33.2.3气味源的采样与测定 366
33.3气味控制规定 369
33.4气味的采样 370
33.4.1烟囱气味排放物的采样 371
33.4.2环境气味采样 372
33.5气味测量计 372
33.5.1气味计 372
33.5.3动态气味测量计 373
33.5.2 ASTM D1391注射稀释检测 373
参考文献 374
第三十四章大气扩散 375
34.1管理对扩散模式的需求 375
34.1.1大气净化法与修正案 375
34.1.2连续排放控制与高烟囱 376
34.1.3未达标准的补偿 376
34.1.4防止严重恶化 377
34.1.5能见度 378
34.2大气运移 378
34.2.1地表面摩擦作用 378
34.2.2地表面温度作用 380
34.2.3局地风流动 381
34.2.4湍流 383
34.2.5扩散模式重要性概述 384
34.3扩散理论 386
34.3.1梯度迁移(K理论) 386
34.3.2统计学(高斯)理论 388
34.4扩散模式系数 390
34.4.1 K理论系数 390
34.4.2统计学模式 391
34.5时间平均 395
34.6特殊过程 395
34.6.1烟羽抬升 396
34.6.2化学反应 396
34.6.3冲洗 396
34.6.4物质沉降 397
34.6.6熏烟 398
34.6.5阻抑 398
34.6.7建筑物涡流 399
34.7大气扩散模式 401
34.7.1 CDM—气候学扩散模式 401
34.7.2 RAM高斯烟羽多源大气质量模式 402
34.7.3 ISC—工业源复合模式 402
34.7.4 MPTER—带有地形调整的多点源高斯扩散算法 402
34.7.5单源模式(CRSTER) 402
34.7.6山谷模式 403
34.7.7其他高斯模式 403
34.7.8数值模式 403
34.8模式采用的数据 404
34.8.1排放源数据 404
34.8.3大气质量 405
34.8.2气象数据 405
34.9模式的精度 406
34.9.1低排放源 406
34.9.2高架抬升源 407
34.10应用 407
34.10.1排放源 407
34.10.2建筑物涡流 409
参考文献 410
第三十五章大气化学 412
35.1大气化学 412
35.1.1引言 412
35.1.2大气污染光化学概论 413
35.2.1 O?、氮氧化物和反应基 414
35.2无机化学 414
35.2.2二氧化硫(SO2)的大气化学 416
35.3有机化学 418
35.3.1烷烃 418
35.3.2烷烃同OH基反应的动力学数据 420
35.3.3烯烃 420
35.3.4同O?的反应 422
35.3.5芳烃 423
35.3.6含氧碳氢化合物 424
35.3.7生物活动生产的烃 428
35.4气溶胶形成反应 428
35.4.1硫酸盐的形成 429
35.4.2硝酸盐的形成 433
35.5小结和结论 433
参考文献 434
第三十六章大气污染排放标准和 438
条例 438
36.1引言 438
36.1.1目 的 438
36.1.2条例制定方法 438
36.1.3条例的类型 439
36.1.4哪些人受到影响? 441
36.1.5参考资料的来源 442
36.2大气污染控制条例的演变 443
36.2.1早期的禁令 443
36.2.2 SIP的制定及其后的发展 444
36.3.1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445
36.3限制性条例 445
36.3.2固定源管理条例的通用类型 446
36.3.3固定排放源的国家标准 457
36.4行政条例 471
36.4.1防止严重恶化条例和未达 471
标条例 471
36.4.2排放交易 480
36.4.3间接排放源 482
36.4.4环境空气监测和排放源检验 483
36.4.5能见度管理条例 485
36.4.6未达标处罚 486
36.4.7税收问题 489
第三十七章大气质量管理 491
37.1引言与概述 491
37.2.1用于大气质量标准评价的一般性费用-效益(C/B)结构 494
37.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494
37.2.2效益的估算 496
37.2.3费用估算 498
37.2.4社会折扣率 507
37.2.5费用-效益分析:实例研究 509
37.3统一的国家排放限制 512
37.4大气质量显著恶化的预防(PSD) 514
37.4.1 PSD(显著恶化的预防)概念 516
37.4.2 PSD理论基础 516
37.5税务政策和可交易的排放权 518
37.6用以达到和保持国家环境空气 520
质量标准的法规设计 520
37.6.2排放清单 521
37.6.1政府间关系 521
37.6.3排放量预测 526
37.6.4可供选择的控制法规的评价 529
37.7移动源排放量的减少 532
37.7.1排放限制 535
37.7.2检验与保养(I/M)规划 537
3 7.7.3实例研究:大气质量运输控制的执行和管理:科罗拉多州丹佛地区的分析 540
37.8大气质量管理的土地利用问题 543
37.8.1实例研究:华盛顿州伦通市 543
37.8.2土地利用计划和大气质量管理 544
37.8.3基于土地利用的排放权限 545
37.8.4间接源 547
37.8.5排放权:储蓄法、气泡法、补偿法 549
参考文献 556
第三十八章 资料源 560